那還是在1879年,Sandford Fleming第一次提出「全球時區」的概念;並且在他多年的積極推動下,《世界標準時間方案》於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經緯會議上正式通過。方案將全球劃分為東西各12個時區,自此後各國開始啟用世界標準時間(GMT)。
GMT的出現,解決了長久以來困擾航海、航天等跨地區行業活動的計時問題,潛移默化地推動了世界經濟貿易的成長。除此之外,它也同時改變了制表行業的功能格局。
1935年,Louis Cottier首創世界時結構。他以精巧的設計使24個時區代表城市置於錶盤外圈,本地時間按常規的12小時方式直接讀時,其他23個時區的時間則可以從錶盤24小時刻度內圈讀取。當你將時針往前撥動1小時的同時,內圈的24小時刻度環會跟著逆時針旋轉1小時;兩者相加,正好是一個時區相差的2小時。
Louis Cottier將這個世界時結構命名為Heures Universelles,而如今百達翡麗世界時腕錶機芯編號後綴的HU即來源於此。
1937年,百達翡麗正式攜手Louis Cottier,打造了全球第一枚世界時腕錶——515;同時,百達翡麗515也是第一款矩形錶盤的世界時腕錶。而後,百達翡麗又推出了世界最小世界時腕錶96 HU,逐步奠定了百達翡麗在世界時腕錶製造中的領先地位。
1940年,百達翡麗打造海神Inv. P-996世界時腕錶。這款表擁有33個不同城市的名稱,並附帶脈搏測量計時功能,據說是當時為巴黎的一位名醫量身打造。
1945年,百達翡麗再度推出海神Inv. P-1110世界時腕錶。彩色琺瑯繪製海神駕馭海馬圖案與黃金表殼銘刻的42個城市相映生輝,藝術質感躍然表上。
進入21世紀後,百達翡麗也沒有停止對於世界時腕錶的研發、改良工作。2006年推出的5130採用古董表的特殊環形山時計,並將表徑加大至39.5mm;2016年推出的5230R則是對5130系列的一次全新升級。
設計團隊經商議後放棄了5130原有的環狀時針與太妃分針,轉而採用「南十字星」造型的鏤空時針與菱形分針。錶盤中心則改用了手工雕刻編織波紋圖案,表面還有一層透明的藍色琺瑯塗層。
當然,隨著近幾年女權主義的盛起,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需求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百達翡麗因此特意打造了首款女士世界時腕錶7130。表款採用中心帶手工雕飾紋的藍灰色錶盤;24小時城市圓盤以及閃亮的孔雀藍鱷魚皮錶帶,在鑽石的襯託下綻放優雅色調。
到了今年的巴塞爾鐘錶展上,百達翡麗再度技驚四座,發布了全球首款世界時與三問相結合的5531R,讓佩戴者在週遊世界的同時又能聆聽報時的悅耳聲響。
最後,也就是本文的重點:當我們在回顧百達翡麗世界時腕錶的歷史時,會發現最早的東八區代表城市是北京,只不過後來改用香港至今。今年五月,恰逢百達翡麗北京源邸十周年紀念,品牌亦藉此機會對外宣布,百達翡麗旗下世界時腕錶將從2019年起正式回歸「北京時間」,可見中國本土消費者在見證百達翡麗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