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兔子給大家介紹今年百達翡麗(以下簡稱PP)新品世界時腕錶5231J-001時,就已提到今年最重要的改變——東八區的代表時間由「Hongkong」變成了「Beijing」。
其實這個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官方公布了,但第一次看到新表上的改變,還是頗為感慨。而巴塞爾時,我們已經默默收到百達翡麗世界時展覽的邀請,那個「終於回來了」的念頭一直在我腦海裡。
直到前兩天,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踏入中國鐵道博物館,在百達翡麗LE VOYAGE「世界時間 北京之旅」鐘錶展現場,大概繞行幾十圈,從歷史、機芯到表款,回看了無數遍。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關注所謂的市場價值,但背後的故事,才常常是令人回味的。
說到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據說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都未必進入過。
它是由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前門火車站)改建而成,車站始建於清光緒29年(1903年),1906年完工並投入使用,1959年北京站建成通車後它才完成歷史使命。
當百達翡麗決定在北京做世界時展覽時,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與「旅行相關」。有意思的是,百達翡麗北京源邸與中國鐵道博物館僅有一街之隔,自百達翡麗2008年入駐前門23號以來,11年來沒有任何交集的雙方卻因這次展覽走到一起。
說緣分可能有點土,但這的確讓我們看到了有趣的聯繫。
關於「回歸北京」也是多年來的努力。
了解世界時功能的讀者明白,錶盤上不同時區代表城市的選擇是頗有深意的。它背後可能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或者是我們不了解的地理人文原因。比如,UTC-3時區會選擇巴西東北部城市伯南布哥州(因糖業聞名),而更知名的裡約熱內盧極少出現的錶盤上。而且,一旦當阿根廷與巴西東部時區相同時,布宜諾斯艾利斯常常取代裡約熱內盧。
這次把東八區代表城市換回北京,也不是一個所謂「討好的舉動」,自然有歷史的深思熟慮。實際上從起念到完成差不多3年時間。
我們來看看百達翡麗不同時期的世界時間腕錶。從最早誕生於1937年的Ref.515開始,錶盤上代表東八區的城市就是北京,採用法語PEKIN標註。
其後的60多年,PP陸續推出的各款世界時腕錶或懷表,城市名或標註在錶盤或表圈,但代表東八區的城市名始終是北京(除1940年的Ref.1415標註SHANGHAI),寫法是PEKIN或者PEIPING。
這是製作於1939年的1415,還是PEIPING
直到63年後的2000年,第四代世界時間腕錶Ref.5110問世,採用了全新世界時機制,錶盤上的東八區城市名才首次採用HONG KONG。
大家可能記得2012年的那塊「紅上海」,它有特殊意義,是為百達翡麗上海源邸開幕特別製作的,。
從2005年開始,百達翡麗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上海外灘十八號開設亞洲首家專賣店及客服中心。2008年,PP在北京前門23號開設第二家專賣店及客服中心。2012年和2014年又分別將兩處專賣店升級為百達翡麗源邸。
既是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是尊崇傳統,百達翡麗終於決定把世界時間腕錶上東八區代表城市進行修正,回歸北京。
多時區腕錶的誕生,是和人們的旅行體驗相關的。
19世紀,鐵路網絡和電報系統飛速發展。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Sandford Fleming)提出「時區」概念,將地球劃分為24個區塊,每個區塊對應一小時的地球自轉角度。這個概念在1884年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全球統一的「時區系統」。
早在18和19世紀,制表師通過添加一系列輔助錶盤的方法,做出了能夠在錶盤上顯示世界各地多座城市時間的懷表。
這製作於1900-1901 年,24 小時錶盤,顯示三個時區
但直至20世紀30年代,可顯示24個時區且調校便捷的時區腕錶才真正誕生。這項發明來自日內瓦獨立制表師路易•柯蒂耶(Louis Cottier),他與百達翡麗製作豐富的世界時間腕錶系列。
百達翡麗在1937年推出第一代矩形表殼的世界時腕錶Ref.515,錶盤外緣刻有代表24個時區的共28個城市名。
當時的設計理念是,只要錶盤外緣有足夠空間,就在不影響可讀性的前提下提供儘可能多的城市信息,這個理念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腕錶上,一個時區可同時顯示3個城市名,一枚腕錶可顯示多達40個地點。
之後經過多次設計更改,比如出現了旋轉表圈等。1999年時,百達翡麗獲得快調時區裝置的專利——按動10時位置的按鈕,時針就會自動向前跳轉,城市圓盤和24小時刻度環同時轉動一格,分針走動完全不受影響。
這個裝置最早來自路易•柯蒂耶在1950年代的創作,雙方也因此合作推進,但當時因為石英危機被擱置了,直到90年代重啟後才完成。
目前,百達翡麗在產的世界時腕錶包括,男款的5230(下圖左)和女款的7130。其中,5230誕生於2016年,設計團隊從百達翡麗博物館的一枚藏品中獲得靈感,採用「南十字星」造型的鏤空時針和菱形輪廓分針。
2016年,百達翡麗把世界時和計時機芯集成在一起,推出5930。5930的靈感來自1940年代的Ref.1415-1 HU,這是PP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帶有計時功能的世界時間腕錶,但在之後的70年間沒有再出現同類腕錶。
2017年,世界時與三問報時結合,誕生了5531,三問弦音可以鳴報佩戴者所選城市的當地時間。
掐絲琺瑯世界時是明星產品,自然也不用我贅訴了,除了新款5231外,在產的還包括鉑金款的5131,琺瑯面呈現的是北極地圖。
除了世界時間外,旅行時間(兩地時)也是一大熱門,這個功能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因為航空飛行需求。
大家肯定記得造型很特別的5524,它在剛推出時出現了很多好奇的聲音(現在已經很受歡迎啦),但其實這個設計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
1959年,百達翡麗為柯蒂耶發明的一項新裝置申請專利:通過表殼側邊8時和10時位置的兩個按鈕,使時針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調節,來更改時區,且時針的調校不會影響分針和秒針的走動。3年後,更完整的作品出現:增加一枚時針,使當地和原居地的時間可同時顯示;回到原居地後,又能把兩枚時針重疊。
這個設計被沿用至今,當然也做了改進:比如以中心大秒針取代小秒針;在6時位置增加指針式日期顯示;增加兩個晝夜顯示小視窗,分別顯示當地和原居地的晝夜情況。
女款的7234,相對尺寸更小一些。
旅行世界腕錶5524和7234,可作為對表
更不用提今年新款5520了,旅行時間加上鬧響功能,又是複雜功能的疊加。
此外,旅行時間還出現在兩個非常熱門的運動款系列,分別是Aquanaut(手雷)的5164,還有結合計時功能的Nautilus(鸚鵡螺)5990。
當百達翡麗的熱門運動款一表難求時,市場的評價常常簡化到了數字(價格),但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塊表或一個品牌的喜愛,可能會有兩層含義——1,它有高保值能力;2,發自內心的共鳴。而後者才是真正讓人愉悅的。
其實展覽現場更像是一個學習歷史和技術的過程,看著放大的機芯演繹世界時腕錶的運作,但最打動我的是一段視頻——百達翡麗歷史上極少見的珍貴圖文資料匯聚在短短5分鐘內,看到斯登家族三代人開拓全球市場的點滴剪影。
視頻播放了2次,結束後意猶未盡的我還厚著臉皮去討要原版,想著自己珍藏一份,閒來可以回味。
一個品牌和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是每一步踏踏實實換來的。在喧囂的市場,唯有產品才能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