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經濟衰退,2020年對於企業來說是煎熬的一年。製造業企業經歷生死邊緣的掙扎後,開始把突圍目光轉向以數位化為核心的新經濟模式。但是,萬物互聯、萬物共享、數位化、智能化這樣的字眼,在帶來無限遐想之後,製造業企業更多的表現出對數位化轉型的恐懼與焦慮——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一說工業網際網路,一說數位化轉型,企業領導人就感覺頭大。實際上,如果理解了工業網際網路真正的價值所在——數字分析與利用,就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智能機器、高級分析和人員是構成工業網際網路的三大要素,通過技術使從前固態化的數據流動起來並加以分析,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並最終將人機連接,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目的在於重構工業運行模式、激發企業生產力,幫助製造業延長產業鏈,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發展。
有著工業網際網路豐富實踐經驗的山東理工大學趙連軍博士認為,無論是人機連接、信息融合,還是自動化、智能化,都是數據在背後發揮驅動作用。工業網際網路的魅力就在於讓數據流動起來,讓數據在流動中產生價值,打開形象的比喻說,數字像工業企業的水,工業網際網路讓水由固態化為液態,而只有液態的水才會對企業產生價值和作用。
有人會問,傳統工業信息化軟體不是也是管理數據嗎?說到這裡,就談到問題要點。傳統工業信息軟體只是「管理信息」,而不是主動採集信息,更不是分析利用信息。PLM、ERP、PDM、PLC、DCS等通行軟體多是訂閱制,難以包容企業個性化需求的信息,因而在使用過程中充滿大量的不確定性。很多企業用了ERP後,感覺自己擁有了大量的數據,就理所當然認為數位化轉型已經成功了一半,實在是對工業網際網路的一種誤解。
傳統企業之所以數位化轉型困難,主要是因為生產管理過程當中數據準確率低、即時性差、分析能力弱所致。工業網際網路正是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工業網際網路在全面互聯的基礎上,將系統、機器與人全面互聯起來,實現數據端到端的流動、跨系統的流動,進而充分分析和建模。從而為企業形成新的業務支撐,為企業帶來新的業務收入或新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形成新的業態模式,打造企業發展新動能。
在工業網際網路實踐中,曾出現過一個非常精彩的案例。2012年,西鄭高鐵某運行段一支複合絕緣子發生閃絡故障,造成停車重大事故。山東理工大學趙連軍博士創辦的工業網際網路公司正是在這次事故中嶄露頭角。由於當初選擇使用該公司所設計的智能管控系統,使河北新華在事故發生後迅速從系統中查詢和提取了該產品的全部信息,並提供了該產品以及該線路所有產品的真實、準確和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數據。後來,事故處理專家組認為該產品事故屬於不可控因素造成,並不需要更換事故區間段同批次產品,從而避免了河北新華遭受嚴重損失。
數位化轉型加速推動傳統製造業產業升級。工業網際網路的推進所帶來的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規模化制定、服務化延伸四類應用模式,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會給企業注入新鮮有活力的血液。與以往單純的關注企業內部信息化提升不同的是,工業網際網路是推動企業在現有高端水平上的縱向、橫向以及端到端的全方位整合,包括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客戶之間,從而產生新的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未來,只有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將傳統工業、現代工業深度融合起來,才能夠讓企業在新起點上得到更好、更大、更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