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超過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受恐懼症影響,而這些人中超過40%的恐懼來自於蜘蛛、老鼠、蛇和蝙蝠。
相比較於蜘蛛們會殺死人類,人類更容易殺死它們。我們為什麼如此害怕蜘蛛呢?
有人認為,在早期人類進化中,蜘蛛被視為一個威脅,所以人類對其發展出了一種條件反射。
即便如此,也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種進化理論,一些人會辯論道,我們其實是在小時候發展出對蜘蛛的恐懼的。
無論這種恐懼中有多少成分是後天發展出來的,我們總是能很快地發展出對蜘蛛的恐懼。
對人類的祖先來說,蛇與蜘蛛是危險的,即使是現代人類,在看到這些爬行動物時,大腦也會高度警惕,心情也會十分緊張,在情緒上做出的反應就是——害怕。
事實上,正是由於人類具有這種快速反應能力,才更善於趨利避害,因而也比那些不能有效地避開蛇類等危害的動物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當然,也有害怕蟑螂的人,不過你害怕香港廢青嗎,他們也是蟑螂想,下水道的蟑螂。
蟑螂,又名蜚蠊,是一種充滿迷思的昆蟲。從東方到西方,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足跡。全世界4300多種蟑螂中,中國佔250個,特別在中國香港。
通過網際網路,我們不難發現,人們被這種昆蟲的堅韌不屈所折服,被它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存能力所震懾,但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人都由衷地厭惡或恐懼它。
網友們熱切地分享自己和蟑螂對戰的故事,討論自己覺得這種動物如何噁心或者骯髒,討論最有效的滅蟑方法。
人們為什麼怕蟑螂呢?因為它們帶齒的足,黑棕色的身體,或者是因為它們總是讓人無法預料地從黑暗中鑽出來?
人們本能地害怕會傷害自己的動物,可蟑螂並不是疾病的主要傳染源。
比起蚊子可能造成的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來說,蟑螂攜帶的病菌並沒有受到重視(不過現在有證明蟑螂也會攜帶致命細菌)。雖然有些蟑螂會飛,可總體來說它們對人類並不能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
有人害怕蟑螂,就有人研究蟑螂。事實上,世界上研究蟑螂的人不少⋯⋯菲利普•凱勒是個昆蟲學家。他說自己從沒怕過蜚蠊,但也沒特別喜歡它們。除了自己的研究,凱勒也幫助那些患有蟑螂恐懼症的人消除恐懼。首先,他先幫病人找到恐懼的根源,和病人一起討論蟑螂,看照片,最後讓病人徒手抓小強⋯⋯
有人腦洞大開,用電腦模仿出3-D的真實效果,患者根本不用真的觸摸蟑螂。感覺很高大上啊。
也有的人直接從生物學下手,養起了蟑螂的天敵:蜘蛛...
其實,蜘蛛真不是昆蟲,雖然名字裡有蟲,但它是蛛形綱。
蜘蛛和昆蟲同屬於節肢動物門下的兩個不同綱,昆蟲體節分為:頭、胸、腹三節,而蜘蛛則分為:頭胸、腹兩節;另一個明顯的特徵在於兩者的足,昆蟲總共有6隻步行足,而蜘蛛則有8隻步行足,根據這個特點可以在野外快速將兩者分辨出來。
蛛形綱有兩大長腿一族,長腳蛛科和高腳蛛科,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高腳蛛科中的白額高腳蛛。
對了,它在廣東有個別稱,叫「禽勞」。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和兩廣最多。在廣州,白額高腳蛛的常見度可以和蟑螂近似。
很多蜘蛛都喜歡山野生活,而白額高腳蛛唯獨鍾愛人類社會,它喜歡潛入人家、農舍,是人類家居常見蜘蛛裡個頭最大的。
它平常白天喜歡躲在屋頂、櫥櫃縫隙等處,夜間出來覓食,在稍微陰暗的角落裡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它主要以捕食蟑螂、蒼蠅、飛蛾等昆蟲為生,食量還不小,可以連續捕食多隻蟑螂,可真真算上是人類社會的「益蟲」。
曾有人為了治家中的蟑螂患,人為投入了白額高腳蛛,雖然按照理論上是可以達到滅蟑螂的效果,然而現實是,白額高腳蛛來去自如,經常消失得無影無蹤,說不定已經跑到別人家了——看來,動物也像人一樣,有些事是逼迫不得的。
白額高腳蛛人為飼養也很好養,然而就「本末倒置」了,本來是希望利用白額高腳蛛達到自然消滅蟑螂的效果,現在反倒過來變成主人去抓蟑螂來餵白額高腳蛛……
白額高腳蛛是無毒的蜘蛛,即使被咬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主要以捕食蟑螂、蒼蠅、蛾等昆蟲維生,可算是益蟲。食量不小,可連續捕食多隻蟑螂。放任家中白額高腳蛛生存,可達自然殺蟑之效。白額高腳蛛人為飼養很好養,它不僅吃蟑螂、蒼蠅、蛾,還吃蟋蟀等小昆蟲,它的耐飢力很好,一個星期只餵一兩次都可以了,當然,有條件的話每天餵更好。
總的來說,想靠這玩意滅蟑螂,你得養好多,畢竟要跟蟑螂的數量匹配嘛。而且你還得投食,還不能投多了,得保證這玩意兒抓不到蟑螂時不餓死但又不至於飽到不吃蟑螂了。
蟑螂是殺不完的,只要一棟樓一家有就整樓都有,一棟樓有整個小區都有,如果不幸碰上樓下開飯店,除了搬家沒別的辦法了。
說回=白額高腳蛛,如果大部分時間見不到這傢伙的話可能還好,雖然你養了這玩意你可能也會被嚇死,但你總不能請個愛吃蟑螂的蜘蛛俠回家吧。
也難怪專家說,對付蟑螂,有錢還是買藥好,當然,清蟑螂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環境衛生。
還有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一個眼鏡蛇機器人,起名卻是蟑螂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