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高腳蛛,拉丁學名是Heteropoda venatoria,別名腳蜘蛛、大蜘蛛、旯犽、拉牙、喇牙、壁蟹、地虎,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螯肢亞門、蛛形綱(Arachnida)、柄腹亞綱、蜘蛛目(Araneae)、高腳蛛科(Heteropodidae)、高腳蛛屬(Heteropoda)的一種動物,日文學名是アシダカグモ。
其喜歡潛入人家、農舍,是室內最大型的蜘蛛,不結網,平常白天喜歡躲在屋頂、櫥櫃縫隙等處,夜間出來覓食,捕捉蟑螂或飛行的昆蟲。 體長約20mm~30mm,全長約100mm~130mm,張開腳時約有CD的大小。全身密生黃灰色毛,其額區有一條白色橫帶,此為白額高腳蛛名稱的由來。雄蛛背甲有一個很大的黑色V字形斑紋,雌蛛則沒有這個斑紋,且體色較深,體型也較大。白額高腳蛛是夜行性動物,喜歡出沒於稍微陰暗的地方。
它有三個亞種。中狩獵巨蟹蛛,Strand於1907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長江下遊等地,一般生活於室內、外牆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下遊。日狩獵巨蟹蛛,Strand於1907年命名,常生活於室內、外牆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斑狩獵巨蟹蛛,Strand於1907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廣州等地,多生活於室內、外牆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州。世界廣布種,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亞洲、馬斯克林群島以及加勒比海周圍地區,常棲息於室內、外牆壁。
白額高腳蛛頭胸部前後緣各有一條黃白色橫帶,一般體型約10釐米左右,白天藏匿於櫥櫃縫隙或天花板,夜晚外出覓食,捕捉蟑螂或飛行的昆蟲。在臺灣通常俗稱旯犽。在大陸潮汕地區稱為馬龍騎 。在廣東省廣府地區一般稱為「禽勞」。 夜行性動物,喜出沒於稍微陰暗的地方。白額高腳蛛卵為圓盤狀,雌蜘有抱卵遊走的護卵行為,在交配產卵後,為了保護卵,會用絲將卵固定於腹部。白額高腳蛛是無毒的蜘蛛,即使被咬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白額高腳蛛主要以捕食蟑螂、蒼蠅、蛾等昆蟲為生,可算是益蟲。 食量不小,可連續捕食多隻蟑螂。放任家中白額高腳蛛生存,可達自然殺蟑之效。白額高腳蛛人為飼養很好養,它不僅吃蟑螂、蒼蠅、蛾,還吃蟋蟀等小昆蟲,它的耐飢力很好,一個星期只餵一兩次都可以了,當然,有條件的話每天餵更好。
臺灣民間傳說白額高腳蛛的尿液可能造成皮膚潰爛,多視為害蟲而人人唯恐不及。現今研究發現,嘴角的潰爛是由隱翅蟲引起的,與白額高腳蛛無關。事實上白額高腳蛛並不具備對人有影響的毒性,而且習性膽小,被人類追打時會迅速逃離。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