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北鬥衛星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使得許多行業紛紛換裝北鬥系導航系統。首先換裝上國產導航系統的便是南海地區航標板塊,根據此前交通運輸部的消息指出,海口地區的航標已經更換為嶄新的設備。這批設備於上月月底全部換裝成功,從監測數據抗擾能力來說,可以給到過往船隻更好的保障效果。這一換裝讓全球再次聚焦東方,中方以後也不用再看美國臉色行事。
此次消息傳出之後,美國方面也是感到壓力頗大。此前他們不斷利用GPS系統,來收取大量的交通運輸數據,以便於對中國展開更多的阻撓。換裝北鬥系導航系統,意味著我國在導航系統領域上,企業和從業者都會擁有可靠的保障。之所以能夠如此迅猛的更替設備,也是源自於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項目進展的順暢。現階段我國一共發射55顆北鬥衛星,而今年6月份發射的這顆衛星,也是最後一顆北鬥衛星。
許多人非常不理解,為何我國會花大價錢建造北鬥衛星。之所以如此選擇,我國也有自己深遠的考慮。無論是航天還是陸運,只要有運輸的地方都離不開衛星導航系統的幫助。此前我國在民用航空領域上,大範圍地使用美國的GPS系統,也讓許多企業和運輸從業者不堪其擾。不僅每年的使用費用極為高昂,還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現階段北鬥系統的逐步成熟,標誌著我國在民用運輸領域上,可以擁有安全係數更高的導航系統選擇。此次項目當中,我國將會用北鬥遙測、遙控航標替換原有的裝置。首先更換航標,集中在瓊州海峽地區。現階段隨著工作進入到收尾階段,意味著我國未來156座航標檢測設備已經全部使用上國產化的北鬥系設備。
許多專家學者談到此次的換裝項目,認為不僅僅使得我國在監測數據多了抗幹擾性的保障,並且還能夠保障我國能夠給予航海運輸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信息。當然這兩點之上,換裝北鬥系航標最大的好處,使得我國能夠有效規避美國用GPS竊取海量的數據。
專家學者如此說,也是由瓊州海峽運輸線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所決定。航標用於指示航海走向的作用,並且是標記界限與障礙物的重要標誌。瓊州海峽的位置極為重要,這裡是海南島、大陸、南海東西部的交界地,商貿往來、航道行徑此地都是必經之路。如果中國船隻的行經路線被美國用GPS系統竊取數據,將會使得國家面臨非常嚴峻的安全隱患和威脅。
除去此點之外,還有對導航系統的精準性考慮。由於美國GPS系統的衛星大量集中在北美上空,分布在亞太地區的衛星數據一直非常不準確。此次的北鬥系統衛星集中發射在我國上空地區,在精準度上來說已經達到極致的水準。
顯然北鬥系導航系統的優勢,是美國的GPS系統無法提供給亞太地區客戶的高標準要求。並且對於各國而言,美國的技術雖然處在領先的地位,但是對於使用美國技術都非常忌憚。由於稜鏡門事件的曝光,世界各國都再一次重新認識到美國人的貪婪和無恥。美國一直在窺探各國的技術和重要數據,而GPS便是美國實現目標的重要一環。
除去民用領域上的窺探之外,美國利用GPS在軍事領域上進行的不正當行為更多。由於西方各國和美國在軍事上實行捆綁策略,三軍的行軍路線全盤由GPS提供數據。這樣的情況導致稍有觸怒美國,他們就會以斷掉GPS技術為要挾,使得各國屈從於他們。長期以往西方國家依賴於美國,使得軍隊離開GPS技術的使用,就會呈現「睜眼瞎」的奇特場景。
對於中國而言換掉瓊州海峽的航標,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由於美國對於我國的高度敵視,使得我國必須要防範美國的小動作。與其期待美國不做小動作,倒不如自己自主化發展出可靠的產業鏈,為交通、軍事領域提供安全性更高的保障。實際上除去現階段對於航道技術的改良之外,我國也正在推廣在通信、安全、國家命脈行業上使用北鬥技術。
我國大規模使用北鬥技術,最後將其作為替代GPS技術的核心發展關鍵,已經是時代和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國在北鬥衛星上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貢獻,也離不開歐洲的「幫助」。此前中國有意同伽利略導航計劃展開合作,希望通過老帶新的策略減少研發風險。
結果歐洲轉頭嚴詞拒絕,倒逼我國導航技術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才讓北鬥衛星導航技術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功。國之根本離不開自強不息,顯然我國的表現已經達到讓世界各國都稱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