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解民生:社會政策調查報告選集(2019)》一書出版,標誌著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主編的「青年中國說·理解系列」叢書發軔。據介紹,作為叢書的第一部,《理解民生》收錄了由學院本科生為主體組成的10個調研小組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陳永傑指導下完成的10篇調研報告,分別聚焦於養老服務、教育扶貧、社會組織與基層社會服務供給三個重要的民生領域。
據介紹,「理解系列」醞釀有時,讓青年學生紮根中國治理的豐富實踐,圍繞國家治理的諸多領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以青年學生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持續推出該叢書的目的是讓青年學生在此過程中操練研究方法,同時培育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圖為《理解民生:社會政策調查報告選集(2019)》。新華網發
紮根中國治理實踐 探求公共事務新知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的學科傳統歷史悠久,並逐漸形成了「善政天下、良治中國」的辦學理念。當下,學院把中國治理的豐富實踐作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領域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新知之源。
以《理解民生》為例,學生深入國家治理與民生問題的現場,深入剖析珠三角地區的四個改革案例,加深了對養老服務的中國實踐的認知;以入學公平、慈善融資與對口就業等三個方面的案例為切入點,對社會流動背景下的教育問題提供了有啟發的新見解;同時,還從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入手,講述了社會治理轉型背景下基層治理的鮮活故事。
圖為學生深入街頭巷陌調研。新華網發
《理解民生》一書的主編陳永傑對這項工作的多重意義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概括:「讓學生帶著理論知識走進現實世界,在各種碰撞中認識和思索政策改革的得與失,在此過程中嘗試新的學生培育方式以及助力中國治理的經驗梳理。」
事實上,部分參與調研和撰寫調研報告的同學,在此過程中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好奇心。《理解民生》的作者之一陳俊彤說:「這次社會調研和報告撰寫讓我深入實踐如何去構思、選題、調研、分析、總結和寫作。」
涵育學生家國情懷 嘗試特色課程思政
「理解系列」初版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在深入理解中國之制和中國之治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公共精神、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深入的社會調研豐富了同學們對社會體驗,讓他們服務社會、擔當責任的意識也更為強烈。《理解民生》的另一位作者馬曉藍對此深有感觸:「紙上得來終覺淺,走入社會民生的調查實踐讓我做到知行合一,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課程知識,同時也引領我們自發地關注老年人、兒童和社會弱勢群體,加深對社會民生問題的思考。」
「青年中國說·理解系列」叢書主編、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表示,「理解系列」是學院師生同業共修的一項事業,是學院對立德樹人新形式的一種探索。
在譚安奎看來,開拓新知源泉、操練研究方法、提升家國情懷、反哺課程思政,這是學院對這套叢書的四個期待。在共同的思政課程之外,大學中的各學科、各專業如何發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要素,這是一個亟待回答的課題。學院希望把不斷擴展的「理解系列」打造成具有學院和學科特色的課程思政的載體,為課程思政提供「硬核」支撐,因為由青年學生講述的具有較好學術含量的中國治理故事,如果應用於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的相關教學過程,其中的價值、情懷更容易為學生理解和接受,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參與:劉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