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一篇冷知識科普,說國罵「王八蛋」來源於「忘八端」。
而「八端」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因為自身帶有的考據癖症候群本能的敏感性,總是感覺哪裡不對勁,就覺得應該不是這樣,隨之自己就對王八蛋這個經典國罵的詞嚴刑的考證了一番,結果發現「忘八端」的這個說法的確有點問題。
說王八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忘八端」,這是值得商榷的。
01明清小說中的「忘八」
前幾日刷微博,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說是王八蛋來源於忘八端,聽上去是似乎很合理,但我覺察到一點問題,就是八端這個說法在儒家確實有,但並不常見,文人都很少用的詞,應該也很難流入民間成為俗語。
於是我就開始了漫漫的「忘八端」的考證之旅。
「忘八」這個詞,在明清中是極常出現的,可見當時社會就已經很流行這樣罵人了。就比如《金瓶梅》,《紅樓夢》這樣有名的名著,更是「忘八」一詞的重災區。
在《紅樓夢》中出現忘八這個詞,共有19次,而且每次表達的意思都不大一樣。
在《紅樓夢語言詞典》「忘八」詞條中,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烏龜和鱉的俗稱;
烏龜俗稱「王八」,亦作「忘八」「王」與「忘」是諧音。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賈寶玉對林黛玉說:……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在此處,「忘八」並非罵人,只是說明「忘八」即負碑的石龜。
第二種解釋:指妻子有外遇的人;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寶玉、薛蟠、蔣玉菌、雲兒在馮紫英家宴。寶玉提出行酒令,薛蟠的酒令是「女兒悲,嫁了個男人是烏龜。」薛蟠接著解釋道「一個女兒嫁了漢子,要當忘八,怎麼不傷心呢!」第六十七回裡,鳳姐道,『這個人還算造化高,省了當那出名兒的忘八。」這與第六十六回裡柳湘蓮說:「你們東府裡,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我不做這剩忘八。」
第三種解釋:罵人的話;
忘八蛋,忘八羔子等都是古老的罵人傳統。
在《紅樓夢》中,喜歡罵人「忘八」的主要有兩個人:王熙鳳和焦大。
王熙鳳除了罵人「忘八羔子」,還喜歡罵人「忘八崽子」、忘八蛋」。例如:第四十五回中,王熙鳳罵周瑞家的兒子:「這樣無法無天的忘八羔子,還不捧了做什麼!」
從這些小說中的「忘八"詈語中,我們能看出忘八一詞遠比忘八端一詞用得多,而且明清時期的小說中,王八蛋是直接用忘八蛋,或者忘八羔子來表達的,更充分說明了忘八端的說法的不靠譜。
包括在《金瓶梅》這部明初小說中,更是完全都只用「忘八」二字,從來看不到忘八端的說法。(不信你們自己用學術的眼光翻一遍《金瓶梅》全書)
02儒家語境中的「八端」
我們在儒家語境中分析「八端」,可以看到,其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更多稱之為「朱子八德」,是由宋代大儒朱熹所提煉而出的,即便是忘八這詞真的指的是忘記這八個教誨,那麼流傳到後世,也更多會稱之為忘八德,而不是忘八端。
比如小說《繡雲閣》的第一三八回 「遣彩鸞空中捧詔 登八境座裡談元」中就有一句:「子自奉命臨凡,脫胎三緘,墜入四害之鄉,不忘八德之舉。」
而我們去查證,「八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說法,也會發現這似乎是清朝時期才流行的說法,比如清代小說《爭春園》 第九回的「吳經略奉旨伐寇」就有一段:
「史通聽了,大怒道:「誰是忘八?我同你是世交,因何 …… 一日宿娼,忘其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故為「忘八」。這豈不是怪錯了人?」
除了小說之外,各類清朝的學者型書籍,也都秉持這種忘八的觀點。
比如網上的忘八端考證文所最常引用的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的「雜種、畜生、王八考一章」說:《五代史》: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此又王八之稱之所始也。《金史》亦有王八,與王毅共守東明,兵敗被執。王八前跪將降,毅以足踣之。此則不可與王建並稱為賊。明人小說又謂之"忘八",謂忘禮、義、廉、恥、孝、弟、忠、信八字也。」
而且八端的說法,遠沒有三綱五常什麼的深入人心,可以說在歷史上基本上就沒有流行過和造成多大的影響過,雖然出處可能比較早,在漢朝的《春秋繁露》中有:
《春秋繁露》:此孟子之言,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
所以這個所謂八端,其實完全不該與三綱五常並列,不過現在的國學班都喜歡搞三綱五常八端這樣的並列騷操作,因為聽著比較有氣勢。
所以直接搜八端的科普,也就能搜到一大把。
北宋歐陽修所修的《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記載,王建年輕時是無賴之徒,專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王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正巧第八,他同鄉裡的人叫他「賊王八」。故「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
這種說法也相對靠譜,因為忘八這個詞的流行似乎也就是唐朝後的事,在此之前是無見的。
目前少微君我個人所找到的最早的忘八記錄,還是在《全元曲戲文》中,有一段:
「第三十九出天湊姻緣【山坡羊】.........學生正染病間,被他父親--也是王尚書--偶然遇見,奪回去了。(淨)咳!這個天殺的老忘八!」
至少能證明元時已經有了忘八一詞,宋朝時不排除已經有了忘八的說法(王八一詞是宋朝明確有了的)。
03結語:忘八就是」王八「,烏龜的俗稱而已
在上文中我們能看到,明清小說中其實就已經明確的有了「忘八蛋」「忘八羔子」這樣的說法、
所以說是從忘八端再演變成忘八蛋什麼的,純屬於脫褲子放屁的行為,其實古人早就發明了王八蛋這個詞了。
甚至在明清小說裡,還有直接的「忘八旦」這樣的詞。
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 第九十七回 孝堂上伺候竟奔忙 親族中冒名巧頂替就有「... 是那一個沒天理、沒王法、不入人類的混帳畜生忘八旦幹出來的!』」這樣的記錄。
王八蛋為什麼會成為罵人的話?首先要理解古人對烏龜的看法。
晉朝《博物志》:龜純雌無雄,與蛇交通而生子。
所以烏龜是沒有合法父親的,從此引申出了不少罵人的詞彙,如:王八蛋,龜兒子。
當我們罵一個人王八蛋的時候,實際意義是說他是野種。和「忘八端」這種毫無來由的解釋沒有任何關係。
人們常罵人為「烏龜王八」,這是同義連用,「王八」就是烏龜。因此,要想弄清楚「王八」或「王八蛋」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必須先弄清楚烏龜為什麼又叫「王八」。網上的科普都說,王八和烏龜的關係是來源於《史記》,但是仔細一翻就會發現二者完全沒有關係。
《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鬥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鳳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曰玉龜。」
PS:第八種是「玉龜」,而不是「王龜」,顯然稱烏龜為「王八」,跟《史記》也是沒關係。實際上,可能 「忘八」、「王八」就是民間對單純的烏龜的俗稱,沒有什麼特別文雅的來源。
所以不要再給王八蛋這詞貼金什麼,源自於忘八端了。
不過呢,語言學的含義基底本就是流沙,你看清朝的時候,忘八=忘了恥字就是一度的成為了標準釋義。所以有時候,這種東西真沒有啥考證的意義。#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