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隔壁老王,他是全世界大部分華人認識的人物之一,具有可怕的繁殖能力。經常在衣櫃、床底,偶爾在冰箱、樓頂出現。
他有多種身份.可以是你老婆婚外情的對象,也可以是你家小孩的爸爸,也可以是你作為洩憤的對象,還可以當作笑話的主角。
考證:「隔壁老王」的來歷
01
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清朝出版的《笑林廣記》裡的一個故事:
姦夫聞親夫歸,急欲潛遁,婦令其靜臥在床。夫至,問:「床上何人?」妻答云:「快莫做聲,隔壁王大爺被老娘打出來,權避在此。」夫大笑云:「這死烏龜,老婆值得恁怕!」
我私下以為,這個出處的說法比較靠譜,畢竟,隔壁老王的故事,好像很早就有不少傳說了。
02
不過根據有一個吃飽撐的人考證,隔壁老王最早的出處,是來自「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這個成語典故。
根據就在這個「偷「字上。此人以為,300銀子是張三埋在地下的,假如王二真的挖走了銀子,還要欲蓋彌彰的話,應該用個什麼「拿」「挖」「用」之類的字,不會用偷。用偷這個字就證明了此地確實存在有一起盜竊發生。而且在任何朝代,三百兩都足夠成為富翁遠走高飛,完全沒有必要繼續留在那裡還留什麼字。所以我們看到的故事只是停留在表面,實際上是不成立的。
事實是,在那個大家都不懂得欲蓋彌彰的年代,誰都看穿這個畫蛇添足的舉動。那張三那兒埋有銀子,那麼誰知道呢?當然是張三同床共枕的媳婦。後來他老婆因急用一大筆銀子而拿走。
有人說了,三百兩銀子是自己家的,他老婆要這筆巨款卻是為何?據查證,張三的娘子是從皇宮或是大戶人家溜出來的,具體從哪已不可考。後在那個時候由於原來主人家庭追查至此,便靈機一動,拿出了夫君的三百兩銀子行賄追捕者徹底保證了自己的安全。我們可以想到她是一個聰明伶俐長相又可人的美貌女子。
可上天還是沒饒過這個身世悲慘之人。隔壁王二發現了她的這些行動,顯然,王二覬覦上了他的美貌,威脅她要把偷錢行賄之事傳開。好不容易得到自由身的她怎會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自由生活?不得已之下只好(此處省略800字)
可王二也是個孬種,面對張三一天天發怒起來的樣子,他的內心越來越慌,他感覺張三在懷疑自己。在又一次省略800字之後,他只好問張三的娘子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減輕張三的懷疑。
張三的娘子當下就反應過來夫君是在懷疑王二拿了錢,心生一計,說道:「你就留個字,說隔壁王二不曾偷好了。」
用偷字實在是張三娘子不得以而為之。因為王二怎麼會接受「拿」「挖」「用」這幾個字呢?她相信夫君一定會看出這個跟他用一樣手法的人的狐狸尾巴。
果然王二這麼做了,還真傻乎乎的寫了個」偷「字。
後面的事兒就沒法推斷了,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只知道那聰明伶俐的可憐女人,絕對不會放過王二,她留下這種種蛛絲馬跡,就是為了後世有一天,讓所有王姓之人都不好過,於是就有了隔壁老王的故事。
這個說法雖然有點牽強附會,但也比較有道理呵呵!
附典故原文: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
03
有人考證出自一個笑話:
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小孩漸漸長大了,開始學說話。為了讓家裡的老人家開心,於是就先教他喊「爺爺」,孩子就喊「爺爺,爺爺」,結果過了兩天,爺爺死了。
家裡人又教孩子喊「媽媽」,孩子不久也學會了喊「媽媽,媽媽」,結果過了兩天,媽媽也死了。
接下來輪到學喊「爸爸」了,孩子的爸爸非常緊張。他一下就學會了喊「爸爸」,接下來的兩天裡,爸爸徹夜未眠,睡不安穩...結果兩天後,隔壁老王死了...
據有心人考證,這個故事居然是大學問家梁實秋文章裡的典故。
以後有個北大的文科博士生站起來反對:大學問家梁實秋能犯這樣明顯的的錯誤?按道理講,喊爺爺時,應該是隔壁老王的爹死掉才符合邏輯。
而上海交大的一個理科生邏輯思維更強:隔壁老王的母親,應該知道是符合邏輯的。
靠,還是理科生牛!我晚上睡不著,想了一晚上才想明白:可能隔壁老王的隔壁,也姓王!
04
出處是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惡搞者:某個網絡畫手畫的《阿宅正傳》裡的一集。
在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兒子的頭很大,爸爸的頭很小,形成了反差萌,非常有意思,後來,有網絡畫手惡搞,在一個漫畫中弄出了一個畫面,大頭兒子家請客吃飯,請的就是隔壁的王叔叔,結果過來的王叔叔竟然是個大頭,和大頭兒子長得非常相像,形成了一個笑點,至此「隔壁老王」的梗就在網上流傳開來。
具體的來歷考證還有很多,我在這裡就不再做介紹了,希望朋友們補充呵呵。
也希望姓王的朋友們千萬不要生氣呵呵,我在這裡主要是把大家的考證做了總結,其實具體怎麼來的,我還真不知道。
來源:雜談與時評、世界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