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共同社9月4日報導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日宣布,探測器「隼鳥2號」(Hayabusa2)返回地球時將在22萬公裡的高度釋放密封艙,後者裝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樣本。具體釋放時間為日本時間12月5日下午,密封艙將於6日凌晨落入澳大利亞南部沙漠。
此前8月下旬,日本宇航局表示,「隼鳥2號」太空艙已獲準在澳大利亞著陸。
報導說,由於機體過於靠近地球可能受地球重力影響掉落,「隼鳥2號」將在相當於距離月球(約40萬公裡)一半左右的高度與密封艙分離。機體將一邊拍攝密封艙進入大氣層的情形一邊離開地球,力爭依靠剩餘燃料前往下一個小行星。
為精確瞄準降落地點,「隼鳥2號」需要在密封艙分離前後大幅度調整姿態。率領團隊的教授津田雄一表示:「探測『龍宮』時有過技巧難度更大的動作,所以有信心。」
而在釋放密閉艙之前,「隼鳥2號」機體將於9月中旬前通過主力引擎調整軌道,之後啟用化學引擎對軌道進行微調。11月下旬,將來到距離地球350萬公裡處,之後加速下降至釋放密封艙的高度。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014年12月,「隼鳥2號」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經過約3年半的太空之旅,於2018年6月27日抵達距離地球約3.4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附近。它的目標是採集其巖石樣本送回地球,以解開太陽系誕生之謎。
2019年2月22日,「隼鳥2號」首次短暫著陸在「龍宮」表面,隨後收集了該顆小行星表面的樣本並發現了水合礦物質,這有望幫助科學家確定小行星是否將水帶到地球上。
同年4月5日,「隼鳥2號」向「龍宮」表面發射了一枚「金屬彈撞擊器」,成功製造了一個大約10米寬的隕石坑,將小行星表面下的物質暴露出來,系全球首次。
3個月後,2019年7月11日,「隼鳥2號」再次著陸,首次成功採集到小行星地下樣本。
觀察者網科技評論員表示,小行星探測和採樣返回目前是日本航天所擅長的,除了「隼鳥二號」,還有2003年發射的「隼鳥一號」,那是人類首個在小行星登陸、採樣並返回地球的探測器。「隼鳥二號」很多技術沿用了「隼鳥」號,並改進了推進方式,全部採用電推,大約只需要化學燃料推進的1/10的耗電量。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