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Hopper|他在上個世紀就已畫出疫情隔離期間的日常

2021-01-12 DAZEDOFFICIAL

1970年代,在美國畫家Edward Hopper逝世後不久,藝術評論家Don Gray在其文章開頭表示:當這個時代的藝術家不是在追趕最時髦的風尚,就是在預測下一代潮流時,Edward Hopper卻一直堅定地探索著何為現實。可這位上世紀的評論員也許並未料到的是,Hopper比同儕們更精確地預測了未來。自我隔離、大機械下的無解型孤獨、資本衝擊後人性空間的壓縮、人的異化等,雖是Hopper解析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主題,卻在2020年疫情隔離期間變得更為真實。

作家Olivia Laing在她的《孤獨的城市》(The Lonely City)一書中講述了她獨自一人在紐約短暫生活的經歷。那時她出乎意料地發現,雖然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她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

Olivia Laing, The Longly City

她不禁發出了更大的人生疑問——那種可怕的、有關存在主義的、當我們在漫不經心地瀏覽社交媒體或可愛貓咪錶情包的時候儘量不會去細想的問題。比如,孤獨意味著什麼?

美國現實主義畫家Edward Hopper曾通過自己的作品具象地呈現出Olivia Laing所感受到的那種疏離的生活——儘管他逝世於半個多世紀以前,而且他所生活的歷史時代也與現在完全不同。

(圖片配文:我們現在都成了Edward Hopper畫作裡的人)

在2020年與Hopper畫作產生共鳴的遠不止Laing一個人。在過去的一周裡,人們很快就重新燃起了對這位藝術家的濃厚興趣。他筆下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孤獨社會生活已被Twitter和IG用戶點讚、分享了數千次。

Hopper近日人氣的飆升也折射出人們目前所處的困境。我們正焦急地期盼新冠病毒這個不速之客早日離開我們的生活,有的人卻發現,現在的世界居然與Hopper標誌性的Automat(自助餐廳,1927年)、Nighthawks(夜遊者,1942年)和Morning Sun(晨曦,1952年)等作品驚人地相似。

他在1920到1950年間創作的心理繪畫中瀰漫著一種不安的氛圍,體現出他本人「一個民族的藝術要儘可能地體現出人民的性格,那才是最偉大的藝術」這一觀點。

由左至右分別為:

Edward Hopper, "Automat"(1927)

Edward Hopper, "Nighthawks"(1942)

Edward Hopper, "Morning Sun"(1952)

Hopper通過作品挖掘了他所處時代的集體意識,卻也在不經意間捕捉到了經歷著全球性疫情的2020年社會生活精髓。不過,他自己也曾評價說:「這些孤獨其實有些過頭了。」

然而,他筆下原子化的社會生活可以讓我們在隔離期間找到一絲安慰。在時下這種荒誕的隔離文化中,我們可以從Hopper的作品裡學到以下幾點。

就在幾天前,我們大多數人還生活在一個瘋狂的快節奏世界中:過量的咖啡因、隨處可見的成功機會和高壓的城市交通充斥著過載的社會空間。

而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獨自呆在家裡。在床上工作,同時後悔為什麼沒有多買一套舒服的睡衣。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生活環境開始越來接近Hopper在Morning Sun(晨曦,1952年)中描繪的那間孤寂的房間——這是Hopper在70歲時創作的一幅作品,裡面的人物是他的妻子Jo。

(圖片配文:讓愛從我的房間飛到你們的房間裡。這幅畫中的人物也可能就是我,但需要再給我的手裡畫一部手機。你們是不是也覺得現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太多太雜,會讓人倍感壓力,卻還是忍不住不停地刷新動態?我知道人們都說現在是開始落實新計劃的好時機,但是我今天卻躺在浴缸裡,盯著自己的腳趾頭髮了40分鐘的呆。這一切都太複雜了,不是嗎?雖然我們都在自我隔離,但還是應該保持聯繫。所以跟我說說吧……你們今天怎麼樣?愛你們,Alex)

畫中,Jo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看起來仿佛與世隔絕。但就像Hopper筆下的其他人物一樣,在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都市裡,她顯得沉著自若,坦然地接受著自己身上的疏離感。城市的大,讓她顯得像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Hopper的畫作有著堪比攝影般的質地。他的獨到之處在於能夠捕捉畫中人物獨自沉思的瞬間,正如生活在21世紀的IG用戶@alexandraroach1所寫的:「這幅畫中的人物也可能就是我,但需要再給我的手裡畫一部手機。」

Edward Hopper, "Shakespear At Dusk"(1935)

現在,我們被統計分析和人口「大數據」不斷轟炸,人類的生命(或死亡)被轉化為了數字——這樣的世界不斷地提醒著每個人,我們有多麼的微不足道。像Jo一樣,我們也感覺身陷牢籠,在這場國際性疫情中顯得無足輕重,任由大自然擺布,我們對其無計可施。

但另一方面,這幅畫也出人意料地具有安慰性。它在社交媒體上被人們分享的頻率越高,我們就能越快地意識到其他人也身處同樣的境地——或者說也自我隔離在同樣的房間中,在英國的某個地方焦慮地翻看著社交媒體上的內容,或思考著人類存在的未來。

Edward Hopper, "Early Sunday Morning"(1930)

老實說,孤獨是當代生活中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特別是對於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來說。這也是我們都會沉迷社交媒體的原因,它是一個用來掩飾內心焦慮的虛擬假象,而在Twitter上發布各種風趣的小段子也是另一種與陌生人建立社交聯繫的方式。

在Hopper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加掩飾的孤獨感和不詳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深受喜愛,以及他為什麼能在有生之年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Edward Hopper, "Second Story Sunlight"(1930)

像很多藝術家一樣,Hopper將孤獨這個概念浪漫化了。作家Joyce Carol Oates曾評價說,Nighthawks(夜遊者)是「最為辛酸卻又不斷被複製的一種關於美國人的孤獨感的浪漫意象」。

近80年過去了,Twitter上的用戶卻堅信,下面的這張圖片是對冠狀病毒時代「夜遊者」的一種精準的描繪。缺少了人類活動和浪漫氛圍,這張圖片充分說明2020年3月的生活要比二戰期間美國人的生活更為黯淡。

(圖片配文:冠狀病毒時代的「夜遊者」 #Edward Hopper)

令Hopper聲名大噪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作品中體現出的那種寧靜、平和而沉寂的氛圍。眾所周知,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抑鬱狀態,他的作品可以直擊很多正在同精神健康問題做鬥爭的人的內心世界——精神健康問題也是此次疫情危機中浮現出的一個重要問題。

Edward Hopper, "Gas"(1940)

Hopper的密友、插畫家Walter Tittle曾提到,Hopper當時一直「被長期無法克服的惰性折磨……他會一連幾天坐在畫架前,處於無助的悲傷之中,卻無力抬起手打破這種惡性循環」。Hopper的另一位好友、畫家Guy Pène du Bois則表示:「我希望看到他擺脫這種狀況,希望他能開心起來。」

Hopper的作品映襯著他的內心世界,但有時也會令觀者感到不安,烘託出一種恐懼、懸疑的氣氛。因此,他的作品也成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威廉·埃格萊斯頓(William Eggleston)和大衛·林奇(David Lynch)等大量電影導演和攝影師的靈感來源。

Edward Hopper, "Western Motel"(1957)

但在寂靜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該多想想其中積極的一面。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稱,「職業倦怠」現象可能會造成一場「全球性流行病」。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近期才被「職業倦怠」所定義的時代,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種極具侵略性、極其狡猾的微生物卻迫使我們慢下腳步,安坐家中。

Edward Hopper, "Sunlight in a Cafeteria"(1958)

巧合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這段歷史正呼應著Hopper經歷過的動蕩時期: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1920年代的家庭電氣化變革,1930年代大蕭條帶來的經濟急劇衰退以及兩次世界大戰。Hopper生活在一個令人恐懼、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迫使他描繪出各種身處寂靜而不安的背景中的孤立人物。

Edward Hopper, "Intermission"(1963)

一個月前,我們還在主張「極簡主義」而不是物質主義,主張「慢時尚」而不是快時尚。而現在,我們正焦急地盼望社會讓我們重新回到快節奏、不可持續、由資本主義消費者驅動的生活中去——這種生活正是導致全球變暖、引發精神健康危機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Hopper的作品教會了我們什麼道理,那就是:雖然我們現在整天坐在家裡並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周圍紛亂的情形束手無策,但就目前而言,享受這份歷史性的寧靜是一種可行的思維模式。

Dazed Digital

專題編輯:Tian

撰文:Lydia Figes、Tian

翻譯:張翯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歷史:Edward Hopper,他畫作背後的真實靈感!
    歷史:Edward Hopper,他畫作背後的真實靈感!不乏與紐約密切相關的藝術家。但是在眾多受到我們城市啟發的畫家中,也許沒有人比愛德華·霍珀有更持久和更深刻的關係,尤其是格林威治村。Hopper幾乎在整個成年期間在格林威治村生活和工作,並從周圍環境中汲取靈感。他很少畫出完全一樣的場景,而是專注於傳達情緒或情感的元素。
  • 入住藝術大師Edward Hopper畫中!
    或許你不知道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但是對他作品中所描繪的情景氛圍一定會很有觸動。他是一位美國繪畫大師,以描繪難以言喻的美國都市寂寥生活風景而聞名。
  • 歐洲疫情期間發現萬有引力?牛頓的硬核隔離經歷給我們這些啟示
    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少人開始了居家隔離的生活。而在醫療條件遠沒有現在發達的幾百年前,自我隔離也是應對疫情的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鼠疫曾先後多次襲擊歐洲,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如何渡過漫長的隔離期的?
  • 從臺灣飛上海 臺灣學生畫漫畫記錄隔離14天的抗疫生活
    央廣網上海7月1日消息(記者張瑜瑜)「我畫了量體溫的小黑熊、吃飯的小黑熊、運動的小黑熊、做作業的小黑熊……我想讓萌萌的小黑熊,告訴大家我14天的隔離生活是怎樣的。」今年即將從清華大學繪畫專業畢業的臺灣碩士生梁紘銘,剛剛結束了14天的隔離生活,創作了《小黑熊的隔離日常》插畫作品。
  • 解構Edward Hopper,美國最浪漫的孤獨
    Edward Hopper, Shakespeare at dusk, 1935這幅畫的場景是在是在霍普所住的格林威治村。但是它的具體地點卻有許多爭議。霍普曾對媒體表示這個餐館的靈感來自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Avenue上兩條街相會處的一家餐館。」不過他也說,「我簡化了畫面,並把餐館變大了。」
  • Edward Hopper 都市加班狗的心靈捕手
    事實上,Edward Hopper 夫婦在過世後將自己的藏品全部捐贈給美國4家博物館(其中Hopper的作品大都捐給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因為其專注於美國本土藝術家),這讓市場上能夠流通的作品緊俏,同時,Edward Hopper的作品量也不多。這次在佳士得拍賣的作品《中餐廳(雜碎)》只易過3個藏家,第四個藏家巴尼·艾伯斯渥斯(Barney A.
  • 數百英美人將被豁免入境紐西蘭,但管制隔離已現大問題,疫情第二波...
    他提醒說,會有更多入境人士違反管制隔離規定。 Baker敲響這一警鐘不是沒有原因的。昨晚,1 NEWS就已報導說,奧克蘭皇冠假日酒店和一些其他的官方指定隔離點管理日漸鬆散,越來越多的入境者未滿14天就自行結束隔離,開始和他人接觸。
  • Starhopper在成功進行靜態點火測試後發生火災
    SpaceX的Starhopper在Raptor發動機靜電點火後不久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火災,這也必然推遲了Starship原型和測試臺的首次測試飛行
  • 疫情期間不停練:烏魯木齊航空安保部開展線上訓練
    (通訊員 蘆琪 劉晨)2020年7月中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突襲,烏魯木齊按下了暫停鍵,大部分進出港航班暫停,大批航空安全員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居家隔離。在此次的居家隔離中,烏魯木齊航空安保部採用以日常訓練為主體的教員帶訓模式,經過不斷的優化、多次的嘗試,最終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線上日常訓練體系。通過結合公司提供的網絡直播、網絡互動等方法,將線上日常訓練覆蓋全體居家隔離的航空安全員。
  • 一天飛了四個國家,總共六個航段!來看看疫情下的法航荷航商務艙
    歐洲的疫情八月開始每況愈下,各國一天一個政策,不是隔離就是核酸檢測證明。申根區的自由通行似乎已名存實亡。目的地國挪威更是早早將西班牙列入需要隔離的對象,中轉國法國荷蘭很快也相繼淪陷,被列入了需要隔離的名單。退票?只能按自願退票處理,基本只能討回些稅費。改期?目前這個狀況誰也說不準之後會怎麼樣。
  • 三地全域封閉,20000人被隔離,河北疫情已波及多省……
    ■ 河北石家莊15個村集中隔離 發布會通報,石家莊市藁城區進一步加強對病例集中的重點村莊及周邊村莊區分類型採取管控措施,對發現病例最多的3個村和有病例的12個村實行集中隔離,應隔盡隔。對鄰近的5個尚未發現病例的村實行封閉管理,居家防控。
  • 牛頓、莎士比亞……盤點那些在隔離期間創作力井噴的名人
    近一個月來全球各地的人們紛紛進入了居家隔離模式,商店關門,學校停學,表面上看起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似乎陷入了停滯狀態。然而在家工作不代表效率就會降低,有些人反而在隔離狀態下才能更好地工作。比如最近在家閉關寫作的喬治·馬丁就表示將在疫情結束前寫完《權力的遊戲》終結篇,要知道,這部書他已經寫了二十多年。
  • 疫情肆虐下,瑞士酒店搞「豪華隔離」,印度村民卻住樹上自我隔離
    許多酒店都屬於五星級,例如Conrad Centennial,位於濱海灣,步行就到達濱海藝術中心,濱海廣場,新達城會議中心和浮橋,是個超豪華五星級酒店。在這些豪華酒店隔離期間所有的三餐,住宿費用,和從機場到酒店的交通費用,一律都是免費的。
  • COVID居家隔離期間如何收集定性研究數據
    例如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定性研究通常聚焦於日常生活組成的微觀互動,而定量研究則是常用來解釋於宏觀趨勢與現象。以下有些建議可以在隔離期間專心進行的:研究人員可以專心整理數據與結果以利撰寫論文草稿準備發表、檢視研究是否涉及敏感的道德規範問題、趁此機會將研究申請專利、學生可以冷靜思考未來的求職方向等等。趁此機會好好檢視一番,不僅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也可以將過去的成果收割、作期刊發表。
  • 疫情隔離,物理學家用量子技術遠程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
    來源:新浪科技Amruta Gadge博士的家距離蘇塞克斯大學的實驗室約3公裡,目前她只能居家工作,可以在她的屏幕上看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圖像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新冠病毒疫情隔離期間,英國一位物理學家在自家客廳利用量子技術遠程控制實驗室設備,製造出了第五種物質狀態。
  • 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 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
    來源:《財經》雜誌專訪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文 |《財經》特派記者 金焱 發自華盛頓 新型冠狀病毒踏著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腳步,全面進入人類社會的敘事。如今疫情在全球肆虐,造成百萬人感染、上萬人死亡,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及社會經濟災難。何大一是亞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早在冠狀病毒從新世紀初開始出現,他和研究團隊就投入求索與抗衡的研發之中。
  • 天津再現感染者,疫情期間如何進出天津?是否需要隔離?有哪些注意...
    隨著不斷的排查 天津目前已經有濱海新區、南開區、 靜海區、津南區等多個區域 出現陽性物標和感染者 這些疫情消息使得大家越來越關心
  • 「藝術恐怖分子」班克斯:過去一年,他如何用塗鴉回應當下?
    他以模板塗鴉(stencil)的風格著稱,追隨者眾多;他遊擊戰似的在公共空間抨擊戰爭、資本主義、暴力和社交媒體的泛濫,也插足拍賣行業,攪動現代藝術的死水;他的《給我看看莫奈》(Show Me the Monet)才在去年十月拍賣出了七百五十萬英鎊的高價,比最高估價多出二百五十萬——就在前一年,他的《退化的國會》(Devolved Parliament)以九百九十萬英鎊在拍賣場成交。
  • 假髮燒、假隔離!疫情之下,「老賴」組團成「反催收聯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近期在微博、微信、QQ上,大量以「反催」為旗號的公眾號、小組和群湧現,甚至「手把手指導」一些適用於疫情期間拖延還款的「昏招」,比如偽造溫度計上的體溫顯示。文件要求,合理調整逾期信用記錄報送,對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和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經接入機構認定,相關逾期貸款可不作逾期記錄報送,已報送的予以調整。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企業,可依調整後的還款安排,報送信用記錄。
  • 留學生回國隔離「當大爺」?送孩子出國,不如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留學生回國隔離「當大爺」?送孩子出國,不如培養他這三種品質!世紀瑞創學院,IT人才的搖籃!我們經歷過的恐慌正在國外激烈重演,新冠病毒的擴散十分遠比人們的預期要快。留學生回國隔離「當大爺」?送孩子出國,不如培養他這三種品質!國內算是好多了,可國外卻陷入了無邊黑暗。這樣,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度。於是,很多華裔、留學生紛紛選擇回國,躲避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