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遊樂區。
一個設在商場內的兒童遊樂區,兩個懵懂的孩子,一個憤怒的媽媽,還有一個挨打的勸架人。前天,一段打人視頻出現在杭州某知名論壇上,很快引發網友熱議:這個憤怒的媽媽是不是太過分了?
到了昨天,一位自稱是打人媽媽同事的網友回復表示,視頻並不能反映當時的真實情況,憤怒是再三積累才爆發的。
那麼,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打人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打人難道就理所當然嗎?
昨天下午,記者就打人事件進行了多方了解。
一段細節頗多的視頻
所有網友的議論都源自這樣一段視頻:
一位身穿紫色上衣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兒子站在遊樂區邊上,大聲斥責另一名女子家的女孩從她兒子的身上踩過去,並要求女孩道歉。女孩的家長連連道歉,並解釋一直在教育女孩。
當女孩從滑梯上下來,家長將她拉到紫衣媽媽面前,要求她對小弟弟道歉,但女孩似乎沒有任何表示,還有一個伸手推小男孩的動作。而就在雙方家長不太和諧的協調過程中,女孩又伸手推了從旁走過的另一名女孩一把。
紫衣媽媽情緒開始激動,伸手拉扯女孩的胳膊。女孩家長見狀,一把將女孩抱了起來,護住孩子。
但紫衣媽媽並未停手,繼續拉扯女孩手臂。這時,她的丈夫站到雙方中間,想勸她不要過於激動。這時,出現一名穿黑色上衣的女子從身後對她進行勸說,這是一位旁觀者。
隨後,紫衣媽媽的丈夫抱起兒子。就在這時,稍作沉默的紫衣媽媽突然起身,抬手就打來勸架的黑衣女子。她的丈夫趕緊拉住她的左手,想要拖開她,但她似乎憤怒至極,抱著兒子的丈夫很難拖住她。
之後便是紫衣媽媽對勸架的黑衣女子一陣追打,其間,黑衣女子一直在躲避,並沒有明顯的還手動作。
一次幾乎反轉的澄清
對於這樣一段對紫衣媽媽極為不利的視頻,一位自稱是紫衣媽媽同事的網友作了這樣的澄清:首先,這位同事表示,紫衣媽媽平時「很有素質,很講道理」,其次,視頻是斷章取義,事情另有因由。
這位同事解釋,當時紫衣媽媽看見女孩在推自己的兒子,便把兒子帶到別的地方玩。由於兒子太小,只有1歲,還處在爬行階段,當女孩從滑梯上滑下來時,紫衣媽媽特意提醒女孩不要踩到她的兒子,但是女孩還是踩到了小男孩的腰部。紫衣媽媽的丈夫見兒子只是哼了兩聲,應該沒事,對方又是小孩子,便帶著妻兒離開了。
半路上,紫衣媽媽不放心,檢查了兒子的身體,發現腰部紅了一塊,擔心兒子受傷,便回到遊樂區,與女孩家長協商,要求女孩道歉,並提出去醫院為兒子檢查身體。但女孩家長一直解釋「孩子還小」之類的,也沒有立即管教女孩,而女孩從滑梯上下來後,又推了紫衣媽媽的兒子一下,這才引發了後面的事情。
另外,這位同事還稱,那個被打的路人估計是女孩家長的同事,當時她一直說沒有必要去醫院。而醫院檢查證實,紫衣媽媽的兒子腰部有輕微軟組織損傷,女孩家長這才逼著孩子道歉,而紫衣媽媽見女孩道歉,也就沒再追究了。
一個無辜被打的路人
那麼,那個被打的勸架路人真的是女孩家長的同事嗎?事實上,被打的第二天,那名黑衣女子(勸架者)曾向警方報案。昨天,記者聯繫上了被打的馬女士。
馬女士說,她根本不認識雙方當事人,她只是一個帶著自家孩子到遊樂區玩耍的母親。「當時我看到兩個小孩子都已經被嚇哭了,加上男孩的爸爸已經把孩子抱了起來,我就上去和男孩的媽媽說『孩子都哭了』。」馬女士說,沒想到,男孩的媽媽突然拉住她動了手,她的眼鏡也在推搡中掉到了地上,「之後我看不清,是邊上的人把眼鏡撿回來給我的。等我戴上眼鏡,男孩的媽媽又去找女孩家長了。」
當天晚上,回到家的馬女士根本沒睡好,她想不通自己好言相勸為什麼會挨打。第二天,她選擇了報警,希望能討個說法。至於網上說她是女孩家長的同事、「拉偏架」之類的言論,她還是從丈夫口中聽說的。對此,馬女士深感震驚:「大家都是孩子家長,我真的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沒必要添油加醋成這樣。幸好有人拍了視頻,能記錄下當時的情況。」
一片完全免費的區域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事發商場,找到了位於商場三樓的兒童遊樂區。這是一片用彩色硬沙發隔出的區域,當中擺著一個粉色小滑梯,還有一些小型木馬。由於這片區域既能讓家長坐下休息,又能讓孩子玩耍,頗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事發時我沒有看到,大家都是聽到吵鬧聲才出去看個究竟的。」距離遊樂區最近的一家童裝店的店員說,他們出去看時,雙方大人已經鬧了起來,男孩媽媽一直拉著對方要說法,還把勸架人的眼鏡弄掉了,「也算不上打架,肢體衝突肯定是有的,整個過程大概十幾分鐘。勸架那個女的後來要求男孩媽媽道歉,但對方沒理她。」
商場有一臺監控正對著遊樂區,但商場物業負責人表示,警方沒有介入,視頻不能提供。不過,這位負責人透露,當時商場介入了糾紛,並帶著雙方家長去會議室進行了調解,雙方家長是溝通成功後才離開的。不過,調解中,被打的馬女士並不在場。
「遊樂區是商場特意設置的免費公共空間,一直以來都沒發生過這種情況。我們會加強對於公共空間的管理。」該負責人表示,其他情況不便透露。
孩子人際交往中的摩擦家長不必反應過激
杭州外語實驗小學校長 張敏
男孩媽媽的激動我能理解,但從她的行為看,我為她的孩子擔憂:一般來說,家長行事如此強勢,幹涉孩子生活點滴,培養出來的孩子要麼膽小怕事,性格懦弱,要麼模仿家長,處事暴力。
這麼小的孩子,即使真有打鬧,也是一種玩耍,沒必要上綱上線到「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把孩子的矛盾交給孩子處理,遵循三大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如果家長發現對方孩子實在強勢,跑過去拉開自己的孩子就好,連說理都沒有必要,特別是對著人家的孩子說理。
而作為女孩的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對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就應該明確告訴孩子不可以,並及時替孩子道歉,減小對方家長的怒氣。同時,也應教育孩子,這次是自己替孩子道歉,下次遇到類似事情,孩子應自己主動道歉,為自己做的事情承擔後果。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的家長過度保護孩子,看不得孩子有任何風吹雨打。像這次事件,其實只是孩子人際交往中的摩擦,如果這樣的事情還要家長介入,不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那麼,孩子長大了怎麼獨自面對社會上的風風雨雨?
正確道歉與尋求道歉才是真的講道理和有素質
記者 謝俊
孩子有摩擦,大人大打出手,這樣的報導並不鮮見。我考慮的問題是,說一聲「對不起」和接受別人的「對不起」,對於一個人來說究竟有多難?
其實,這次打人事件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道歉與接受道歉,沒有一個正確的打開方式,結果只能是「打」開了。
應該理解的是,作為學齡前兒童,女孩當時沒有做出讓男孩媽媽滿意的道歉並不稀奇,這當中可能有情緒問題,甚至可能是她被男孩媽媽的氣勢嚇到了。當然,更有可能家長並沒有以恰當的方法教她應該怎樣去道歉。
同樣應該理解的是,男孩媽媽對於女孩那句道歉的執著,畢竟孩子受了傷,要一句誠心的「對不起」並不過分。但是,不得不指出,用肢體接觸的方式向一個幼女追討道歉,並不是一個「講道理、有素質」的成年人應該做的,學會控制情緒,也是一種素質。
很巧,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昨天轉載了一段關於一個父親教女兒說「對不起」的視頻。因此,對於如何道歉與尋求道歉,在此不再贅言,請讀者掃描二維碼,自行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