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綠樹掩映下,位於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南側的地磁絕對觀測室一片寧靜。觀測室大約有200平方米,擺放著數臺地磁觀測儀器,有從1958年觀象臺開啟地磁觀測時就引進的「大傢伙」,也有此後我國自主研發的觀測設備。
厚重的窗簾遮擋住外部光源,即便下午4點室外陽光明媚,室內仍是寒氣逼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觀象臺副臺長張秀玲一幹就是29年。
1990年夏天,剛畢業的張秀玲被分配到觀象臺工作,實現了她年幼時當工程師的夢想。然而,上班報到第一天,大名鼎鼎的地球物理學家聶華山老先生卻拿來筆和紙,讓張秀玲專心練習寫字,其他工作一概不提。
「練字?」雖然迷惑不解,淳樸、開朗的張秀玲還是接受了老師的安排,一筆一畫開始練字。1個多月過去了,聶華山才讓她停下來,「你看,字是不是比以前工整了許多?我們做地磁記錄必須字跡端正規範,這也是鍛鍊你從事地震工作的態度。」此時,張秀玲才悟出老師讓她練字的初衷,地磁觀測和寫字一樣,秉持執著與負責任的態度尤為重要。
要知道,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曾連續12年獲得全國地磁觀測評比第一名。「觀象臺是全國標杆,我剛來那會兒,見到的每一位老師都告訴我一定要認真。」就這樣,張秀玲跟隨老一代地震工作者一起開展地磁監測,從最基本的儀器操作到數據記錄,快2年時間才被允許正式上崗值班。
「每天早上8點,不論颳風下雨,不能早也不能晚,負責地磁觀測的人員必須到崗,準時更換記錄圖紙。」張秀玲說。
不僅是苛刻的時間鐵律,地磁監測對環境的要求也很高,必須在遠離金屬的弱磁或無磁環境下進行觀測工作。有一次,眼看觀測任務即將完成,張秀玲突然發現自己頭髮上的發卡沒有摘下。儘管小小的發卡對數據影響微乎其微,然而聶華山卻馬上要求重做。這讓年輕的張秀玲深以為鑑。
2010年,觀象臺逐步實現對地震波動的數位化實時觀測,而地磁觀測還離不開人,需要人工調試角度。「地磁觀測的魅力就在於此。改變的是觀測手段,不變的是觀測人員的細心與專注。」張秀玲說。
「收了啊,這些可都是我的寶貝。」給記者介紹完,張秀玲小心翼翼地將罩布蓋回儀器上。如今,她每星期要有3天時間來觀測室檢查儀器、校對數據。「堅持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積累數據,找出規律。地震一旦發生,前方能用上這些積累下來的數據幫助分析震情,及時做出判斷。」(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