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朋友們你們好,距離中考還有60多天了,昨天有學生提到浮力學的很不好,整個力學學的都不是很好,希望我能重點講解一下,所以今天老師從頭來複習力學的知識。老師認為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都不晚,重要的是懂得堅持。
力學部分在歷年中考中佔的比例都是很大的,以河南為例,佔40%,而要想學好力學,必須從基礎學起。這篇文章老師領著從頭複習。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這樣的:
2.2.3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攘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過實驗,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過實驗,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2.4用示意圖描述力。會測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條件。
通過以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出,中考對這部分的考查內容還是很多的,一般是對力的正確理解及力的作用效果和作圖技能的考查,出題方式以填空題、選擇題、作圖題和實驗探究題為主。複習的時候一定要聯繫生活中的實例,正確理解力的概念;對於選擇題要反覆研讀、逐一推敲。主要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要想產生力必須是兩個物體,且這兩個物體不一定非要接觸,比如萬有引力,比如磁鐵之間的作用力;要知道託起兩個雞蛋的力大約為1N,一個中學生的重力大約為500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或者說成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的作用效果只有這兩個,不要亂寫。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示意圖是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特別注意: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該越長。力的圖示比力的示意圖多了一個標度和大小,注意區分。
四、彈力
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常見的彈力有支持力、壓力、推力、拉力等,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彈簧測力計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大。
五、重力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大小G=mg,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是一種特殊的引力,和其他力性質都是不同的。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從整個地球來看,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對於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個點上,這個點就叫做物體的重心。
以上為力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對同學們的一個總結,總共的知識點就這麼多,出題點也是很簡單的。如果力學一竅不通的同學可以從這學起,掌握基礎的知識點,基本的作圖會畫,那就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比較客觀的分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