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歷史考得不是很好,讓我看看她的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孩子馬上要上高三,屬於山東省第一批參加新高考的學生,屬於學霸級的學生,選擇了物理+化學+歷史的組合。
但是,另外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是相當薄弱的,錯了很多不該錯的題目,在跟她的交流中,我發現不是她不想學,而是她不會學,思考問題的角度過於簡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哲學的基礎。
歷史的教學和考試,要求學生掌握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其中唯物史觀已經取代了多元史觀,成為分析歷史問題的最基本的史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些基本的理論,在歷史學習和考試中使用相當廣泛,但是因為學生沒有選擇政治,雖然合格考中學過,也是水過地皮溼,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因為沒有過硬的哲學基礎,在做歷史題時的劣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物理和化學身上,有的學生選擇了化學,不選物理,化學能學好嗎?很難!也許這在高中還顯現不出來,但是到了大學,沒有物理的基礎,化學是很難學好的。因為化學、生物、化工、材料、環境這些泛化類理工科專業中,物理化學和化工原理都是最重要的兩門專業課,這裡面需要用到物理的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流體機械等內容。
新高考改革,尤其是」3+3「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但是卻對學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從高一入學開始,就要有一個人生規劃,這對於一個十四五的孩子來說,顯然是非常苛刻的,而多數家長對此了解甚少,老師就成了學生主要的依賴對象,但是老師對大學的專業了解,也是僅限於自己的專業,而且老師給學生的建議,往往都是以考出更多分數為出發點,所以難免會給學生形成誤導。
打破文理分科,步子沒有必要邁得這麼大,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無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都有一定的弊端,也許把物理和化學綁定,把政治和歷史綁定,變成」3+2+1「模式,更符合現在的國情和學情,你認為呢?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思考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