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創作於1951年,美國剛剛在二戰中取得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那時的紐約就是功利社會的濃縮代表,物質的滿足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蕪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小說以第一人稱霍爾頓的視角展現他16歲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他瘦瘦高高,用滿嘴髒話去彰顯對周圍的環境深惡痛絕,想要反抗卻不知該反抗什麼;用滿嘴謊話,去證實沒人會關心別人的心理世界。厭惡這個世界卻又不願死去。最重要的是他對自由的渴望,雖然他也不知道那具體是什麼,但依然有著強烈的對自由的嚮往。
01寂寞煩躁的夜
除了語文,其他所有科目都不合格的他被已經第四次轉學的高中開除。即便他將要失學,依舊錶現出對未來滿不在乎的樣子,他在學校沒有一位喜歡的同學,在這天夜裡他簡單地收拾了東西離開了這所在他眼裡混帳的學校,他還是很孤獨,在電話亭裡躊躇了半個小時,連一通電話都不曾撥出。
這個夜裡他學著大人的模樣做了很多事兒,去酒吧、邀請美女跳舞、努力欣賞美人、酒精、打給他曾在乎的幾個女朋友,甚至想要去嘗試一下妓女的陪伴,你可以想像到他的孤獨在夜裡的霜降下是多麼的冰冷與無助。
02你到底喜歡什麼?
霍爾頓可能只喜歡三個人,他十歲的有著一頭漂亮紅色頭髮的妹妹菲比,以及他最崇拜在好萊塢當作家的哥哥DB,還有死去的弟弟。
從學校出走流浪了一天一夜的他最終還是想要去看看他的妹妹菲比,在夜晚偷偷回到家中,叫醒在夢裡的菲比,她美麗的坐在那裡跟他聊起來,他似乎沒那麼焦躁;菲比一下子就猜中他被退學,菲比能感受他的世界。
「 因為你什麼都不喜歡 」,菲比說 「 說一樣你喜歡東西 」
在談話中,霍爾頓告訴菲比,他的夢想,就像那首詩:你要是在麥田裡遇到了我。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幹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03旋轉木馬上的快樂
對於霍爾頓的夢想,菲比好像懂,讀者好像也懂,但確實也真的不太懂,菲比僅僅是在擔心霍爾頓會因為退學的事情被爸爸打死。
霍爾頓帶著妹妹聖誕節得到的零花錢,又開始了流浪,他突然間想去西部,臨行前去學校見菲比最後一面,純真的菲比拎著笨重的箱子,堅持要跟霍爾頓一起出發。霍爾頓可不想帶著妹妹一起,為了哄妹妹開心,在動物園裡讓菲比坐上了一圈一圈的旋轉木馬,在雨裡,霍爾頓看著可愛的妹妹轉著圈,他突然間感受到了最大的快樂。
04與青春和解
故事在霍爾頓淋雨以及這場大事故的青春期鬧劇中生了大病結束了,最後的他好像有能力愛這個世界,菲比其實就是愛的意識流,當霍爾頓知道脆弱無力的自己被人愛著,而他也能守護如此可愛的東西時,霍爾頓就與青春的自己和解了。
在那片希望的麥田裡,我們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今天的小說就講到這裡,在書中霍爾頓提到的蘋果派早餐的教程會在下篇奉上,某一個陽光甚好的清晨,為自己做一個蘋果派、一杯牛奶,拿起這種書去感受什麼是希望與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