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經濟發達,但籠罩在冷戰氛圍中。國際上與蘇聯對抗,國內極力煽動公眾反對共產主義,掀起了反共浪潮。顛倒黑白的政治騙子麥卡錫如魚得水,混淆視聽的行徑讓整個社會噤若寒蟬。在這種「紅色恐怖」之下生活的美國人,處於人人自危的境地,「言論自由」不復存在。
這種情況也滲透到教育界,甚至連俠盜羅賓漢的故事,在當時的美國教科書評審委員會的眼中,也成了共產黨用來宣傳劫富濟貧的精神,是一種玷汙法律和秩序的路線。
《光榮與夢想》中道:「20世紀50年代初期,懷疑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在一些行業中,懷疑就等同於有罪。」
哪怕這些懷疑純屬子虛烏有,無任何根據,但為當時麥卡錫主義的大行其道,給予適宜的培育土壤。
人們為了自保,而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虛偽是生存使然。在這樣壓抑的社會環境下,有的人選擇了苟且,沉溺於庸俗的電視文化倡導出來的享樂主義中,有的人面對、偽善的社會,陷入苦悶與彷徨中。
正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更是撕裂的社會文化的受害者。單純的他們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敏感又脆弱,既渴望融入周圍的團體,又擔心不被接納。孤獨、鬱鬱寡歡下,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甚至對自己基於直接的判斷也給予否定。
這種矛盾心理,在《麥田的守望者中》的16歲霍爾頓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霍爾頓,家長和老師強迫他好好讀書,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出入有凱迪拉克和美女相陪。在學校裡,男同學們談論的全部是女人、性和酒,追求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的霍爾頓,和周圍格格不入。討厭虛偽,無心用功讀書的他,功課一落千丈。
《麥田裡的守望者》從霍爾頓退學寫起,不敢回家的他只得在紐約城遊蕩兩天兩夜。住在小旅館的他,不甘寂寞去逛夜總會,冒充成年人買酒喝,搭訕成年女性,正式開始接觸醜惡、勢利的社會。
充滿陳腐氣息的學校和墮落的同齡人讓霍爾頓到失望,成人世界的虛偽、欺詐給霍爾頓帶來更多沮喪與失望。心懷夢想,對未來有無限憧憬的一個花季少年,為什麼會與頹廢劃上等號呢?
我的這篇文章,力圖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解析這部作品,並分析JD塞林格的作品帶給當時社會的影響與進步。
01社會主流的反民主自由和金錢至上價值觀
《光榮與夢想中》寫到:「20世紀30年代,一部分人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或為和平罷課。」
但這種情況,在二戰勝利,冷戰開始後被完全改變。
1950年,美國當時的著名新聞記者莫裡.羅斯道:「極少數年輕人能與積極奉獻的人共同努力,並與他們為實現人類的最高目標而共同奮鬥。」
大多數人選擇了以追求物質至上為奮鬥目標。
原因就在於,40年代末的美國反對共產主義的浪潮席捲全國,大肆鎮壓導致的結果,讓一些致力於人類和平,關心弱者的進步人士為了自身安危,選擇沉默或離開美國。
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威廉奧尼爾認為:「美國中產階級致力於個人安全,從而造就了具有強烈中年人價值觀的一代年輕人。」
簡而言之,針對麥卡錫反對自由主義的新暴行,為了安全,大多數人受父母安分守己的影響,選擇從學生時期做「沉默的一代」。他們對理想主義和爭論退避三舍,避免承擔任何義務,沒有理想,對物質的追求,對金錢的推崇,成為他們學習和奮鬥的目標。
享樂是唯一目的,導致整個社會雖然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精神世界卻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在《麥田的守望者》中,曾經是17歲少年霍爾頓眼中最好的老師安多裡尼,後到大學任教。當時的美國政府當局經常到大學對自由思想進行清查,學校校董會要求學生宣誓效忠,年輕的大學生只能選擇集體沉默。
所以,這位老師對憤世妒俗的霍爾東不無擔心:「我想像你這樣騎馬瞎跑,將來要是摔下來,可不是玩兒的--那是很特殊的,很可怕的一跤。這整個安排是為哪種人作出的呢?只是為某一類人,他們在一生中這一時期或那時期,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或者尋找只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於是他們停止尋找,他們甚至在還未真正開始尋找之前就已停止尋找。」
陷於迷茫中的霍爾頓期待老師能給他一些方向上的指引,老師卻要他循規蹈矩,在隨波逐流中與現實握手言和。做個「沉默的一代」。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老師引用一位精神分析醫生的話,揭示出當時美國的現實:大多數人都選擇平凡地活著,而並非期望去做轟轟烈烈的英雄,如美麗流星划過天際去照耀歷史的天空。
於是講究消費,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精神寄託,用感官刺激來麻痺精神訴求,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著名學者菲利普.雅各布認為學生的享樂主義和反智主義已經拋棄了清教徒的傳統,對沉默的一代他給予這樣評價:「也許是主要文化和道德革命的先驅,但在本質上卻是世俗的(名義上是宗教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卻是融入集體的)社會的引路人。」
「沉默的一代」本質上的世俗化,是麥卡錫主義的橫行泛濫和信奉金錢至上價值觀結合的產物,由此帶來整個社會道德的滑坡和淪喪。
02市儈文化下的道德淪喪
就算卑微地活著,如《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的普通人,也還是希望有目標,有意義的活著。霍爾頓的願望是:
「面對一大群在麥田裡做遊戲的孩子,霍爾頓的願望是:「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在即將墜落的懸崖邊守望著,一有孩子跑過來把他們捉住,防止他們墜落山崖。讓他們可以安全開心地玩耍,保護著他們愛玩的天性。他不僅守護孩子的童年,還守護他們的純真,以及「麥田」所象徵的友誼,愛情,親情,善良和信仰等,一切值得人們用心去守護的美好事物。
這位滿口髒話,桀驁不馴的少年,在追求個性自由中,是有自己道德堅守的。
反觀他的那些精英學校裡的校友及同學們,卻大多是道德敗壞,道貌岸然的金錢、欲望的奴隸。
被校方推崇備至的前畢業生,靠殯儀生意發了橫財,粗俗不堪的這位校友,卻可以在學校的禮堂裡發表10個鐘頭的講話,他實則就是一個道德淪喪的奸商。
在20世紀的美國中葉,在金錢至上,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導向下,學校也無形中成了這一價值觀的捍衛者,孩子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下,也難怪培養精英的貴族學校偷盜成習。
「潘西有的是賊,不少學生都是家裡極有錢的,可學校照樣全是賊。學校越貴族化,裡面的賊也越多--我不開玩笑。」
由此可見,當時的美國社會充斥著大量有錢卻品格低下的人,錢財越多道德越是淪喪。
霍爾頓的逃離,由此也表現出作者塞林格對拜金主義的反感和反叛。
在當時,男性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出人頭地,能夠買得起迪拉克;女性更是在物質的誘惑,虛榮心的驅使下,早早成為世俗社會的犧牲品。
少男少女在被利慾薰染的社會裡,早早地褪去天真,代之以世故、虛偽、享樂與這個社會遙相呼應。
薩麗是霍爾頓的女朋友,是個愛慕虛榮,緊追潮流的漂亮女孩。對她來講,擁有名牌大學的追求者是值得炫耀的事,年輕美麗是她釣金龜婿的資本。才十幾歲的她一頭扎入世俗名利的「懸崖」,沉醉不知歸路。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自傳體小說,借主人公霍爾頓的特立獨行,道出塞林格對主流文化的反叛,對非功利文化漫遊的嚮往。
03打破沉默,追求個性自由,逆向文化的先驅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渴望從世俗生活,功利文化中抽離,在返璞歸真中回歸自然,這是他想要的生活。
流浪的霍爾頓對自然界有生命的馬,湖裡的鴨子都心懷惦念,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充滿靈性的自然之子。不是如工業時代被大批量生產出來的汽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用來彰顯成功的,是物化的東西。
霍爾頓這種看淡名利,遠離城市的喧囂,去過簡樸的隱居生活,實質表現出塞林格對過於看重物質生活的不屑,及對美國主流文化的厭倦,讓人耳目一新之餘,也帶給後繼者們一種啟示。
在當時的「紅色恐怖」之下生活的美國人心情壓抑,加上當時身居高位的聯邦政府官員,出現了不少「以權謀私者」和「五釐捐客",虛偽的嘴臉又令人作嘔。他們利用權力瘋狂打擊和迫害社會民主進步的力量,限制公民的個性自由,縱容種族主義抬頭,導致滋生更多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發生。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這些黑暗,不可能人人都選擇視而不見。
在不得已的明哲保身的生活方式下,塞林格借少年霍爾頓的反叛,率先打破沉默的堅冰,追求個性自由,向正統的價值觀,正統文化的虛偽和勢利發難,在文學領域和文化界掀起了反正統文化的運動,成為後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袖。
《麥田的守望者》中霍爾頓被親情俘虜,無法成行的漫遊他鄉的願望,在「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傑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得到實現。
塞林格對社會對人性壓抑的反抗,對人性中自由的渴望和探求精神,對自我的尋求,被留在他的後繼者的詩篇裡。不承認自己是「垮掉的一代」塞林格,無疑是這場逆向文化運動中的先驅者。
同時,他也是青少年和大學生中被放逐的領袖。《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成為彷徨的美國青少年心中永恆的象徵人物。在他們深陷頹廢,沮喪時,幸而還有霍爾頓的相陪和守望。
成名後的塞林格過起隱居生活,實現少年霍爾頓回歸自然的生活。
2010年1月27日,90多歲的塞林格病逝。家人帶他發表遺言:「塞林格指出,他在這個世界裡,但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的身體已經離開,但他的親人希望他仍然與他所愛的那些人在一起,不論這些人是宗教上的還是歷史上的人物,是個人的朋友還是小說中的人物。」
斯人已逝,作品長存!
寫在最後:
在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裡,孕育著希望和喜悅,幫你衝淡沮喪和惆悵;在即將失足的懸崖邊上,有人願意用善良和光明守護你的迷茫和彷徨。願你也能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值得我們守望到地老天荒的一切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