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守望那些最珍貴的美好事物

2021-01-21 童心與老成

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經濟發達,但籠罩在冷戰氛圍中。國際上與蘇聯對抗,國內極力煽動公眾反對共產主義,掀起了反共浪潮。顛倒黑白的政治騙子麥卡錫如魚得水,混淆視聽的行徑讓整個社會噤若寒蟬。在這種「紅色恐怖」之下生活的美國人,處於人人自危的境地,「言論自由」不復存在。

這種情況也滲透到教育界,甚至連俠盜羅賓漢的故事,在當時的美國教科書評審委員會的眼中,也成了共產黨用來宣傳劫富濟貧的精神,是一種玷汙法律和秩序的路線。

《光榮與夢想》中道:「20世紀50年代初期,懷疑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在一些行業中,懷疑就等同於有罪。」

哪怕這些懷疑純屬子虛烏有,無任何根據,但為當時麥卡錫主義的大行其道,給予適宜的培育土壤。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為了自保,而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虛偽是生存使然。在這樣壓抑的社會環境下,有的人選擇了苟且,沉溺於庸俗的電視文化倡導出來的享樂主義中,有的人面對、偽善的社會,陷入苦悶與彷徨中。

正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更是撕裂的社會文化的受害者。單純的他們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敏感又脆弱,既渴望融入周圍的團體,又擔心不被接納。孤獨、鬱鬱寡歡下,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甚至對自己基於直接的判斷也給予否定。

這種矛盾心理,在《麥田的守望者中》的16歲霍爾頓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霍爾頓,家長和老師強迫他好好讀書,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出入有凱迪拉克和美女相陪。在學校裡,男同學們談論的全部是女人、性和酒,追求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的霍爾頓,和周圍格格不入。討厭虛偽,無心用功讀書的他,功課一落千丈。

《麥田裡的守望者》從霍爾頓退學寫起,不敢回家的他只得在紐約城遊蕩兩天兩夜。住在小旅館的他,不甘寂寞去逛夜總會,冒充成年人買酒喝,搭訕成年女性,正式開始接觸醜惡、勢利的社會。

充滿陳腐氣息的學校和墮落的同齡人讓霍爾頓到失望,成人世界的虛偽、欺詐給霍爾頓帶來更多沮喪與失望。心懷夢想,對未來有無限憧憬的一個花季少年,為什麼會與頹廢劃上等號呢?

我的這篇文章,力圖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解析這部作品,並分析JD塞林格的作品帶給當時社會的影響與進步。

01社會主流的反民主自由和金錢至上價值觀

《光榮與夢想中》寫到:「20世紀30年代,一部分人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或為和平罷課。」

但這種情況,在二戰勝利,冷戰開始後被完全改變。

1950年,美國當時的著名新聞記者莫裡.羅斯道:「極少數年輕人能與積極奉獻的人共同努力,並與他們為實現人類的最高目標而共同奮鬥。」

大多數人選擇了以追求物質至上為奮鬥目標。

原因就在於,40年代末的美國反對共產主義的浪潮席捲全國,大肆鎮壓導致的結果,讓一些致力於人類和平,關心弱者的進步人士為了自身安危,選擇沉默或離開美國。

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威廉奧尼爾認為:「美國中產階級致力於個人安全,從而造就了具有強烈中年人價值觀的一代年輕人。」

簡而言之,針對麥卡錫反對自由主義的新暴行,為了安全,大多數人受父母安分守己的影響,選擇從學生時期做「沉默的一代」。他們對理想主義和爭論退避三舍,避免承擔任何義務,沒有理想,對物質的追求,對金錢的推崇,成為他們學習和奮鬥的目標。

圖片來自網絡

享樂是唯一目的,導致整個社會雖然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精神世界卻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在《麥田的守望者》中,曾經是17歲少年霍爾頓眼中最好的老師安多裡尼,後到大學任教。當時的美國政府當局經常到大學對自由思想進行清查,學校校董會要求學生宣誓效忠,年輕的大學生只能選擇集體沉默。

所以,這位老師對憤世妒俗的霍爾東不無擔心:「我想像你這樣騎馬瞎跑,將來要是摔下來,可不是玩兒的--那是很特殊的,很可怕的一跤。這整個安排是為哪種人作出的呢?只是為某一類人,他們在一生中這一時期或那時期,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或者尋找只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於是他們停止尋找,他們甚至在還未真正開始尋找之前就已停止尋找。」

陷於迷茫中的霍爾頓期待老師能給他一些方向上的指引,老師卻要他循規蹈矩,在隨波逐流中與現實握手言和。做個「沉默的一代」。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老師引用一位精神分析醫生的話,揭示出當時美國的現實:大多數人都選擇平凡地活著,而並非期望去做轟轟烈烈的英雄,如美麗流星划過天際去照耀歷史的天空。

於是講究消費,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精神寄託,用感官刺激來麻痺精神訴求,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著名學者菲利普.雅各布認為學生的享樂主義和反智主義已經拋棄了清教徒的傳統,對沉默的一代他給予這樣評價:「也許是主要文化和道德革命的先驅,但在本質上卻是世俗的(名義上是宗教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卻是融入集體的)社會的引路人。」

「沉默的一代」本質上的世俗化,是麥卡錫主義的橫行泛濫和信奉金錢至上價值觀結合的產物,由此帶來整個社會道德的滑坡和淪喪。

02市儈文化下的道德淪喪

就算卑微地活著,如《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的普通人,也還是希望有目標,有意義的活著。霍爾頓的願望是:

「面對一大群在麥田裡做遊戲的孩子,霍爾頓的願望是:「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在即將墜落的懸崖邊守望著,一有孩子跑過來把他們捉住,防止他們墜落山崖。讓他們可以安全開心地玩耍,保護著他們愛玩的天性。他不僅守護孩子的童年,還守護他們的純真,以及「麥田」所象徵的友誼,愛情,親情,善良和信仰等,一切值得人們用心去守護的美好事物。

這位滿口髒話,桀驁不馴的少年,在追求個性自由中,是有自己道德堅守的。

反觀他的那些精英學校裡的校友及同學們,卻大多是道德敗壞,道貌岸然的金錢、欲望的奴隸。

被校方推崇備至的前畢業生,靠殯儀生意發了橫財,粗俗不堪的這位校友,卻可以在學校的禮堂裡發表10個鐘頭的講話,他實則就是一個道德淪喪的奸商。

在20世紀的美國中葉,在金錢至上,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導向下,學校也無形中成了這一價值觀的捍衛者,孩子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下,也難怪培養精英的貴族學校偷盜成習。

「潘西有的是賊,不少學生都是家裡極有錢的,可學校照樣全是賊。學校越貴族化,裡面的賊也越多--我不開玩笑。」

由此可見,當時的美國社會充斥著大量有錢卻品格低下的人,錢財越多道德越是淪喪。

圖片來自網絡

霍爾頓的逃離,由此也表現出作者塞林格對拜金主義的反感和反叛。

在當時,男性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出人頭地,能夠買得起迪拉克;女性更是在物質的誘惑,虛榮心的驅使下,早早成為世俗社會的犧牲品。

少男少女在被利慾薰染的社會裡,早早地褪去天真,代之以世故、虛偽、享樂與這個社會遙相呼應。

薩麗是霍爾頓的女朋友,是個愛慕虛榮,緊追潮流的漂亮女孩。對她來講,擁有名牌大學的追求者是值得炫耀的事,年輕美麗是她釣金龜婿的資本。才十幾歲的她一頭扎入世俗名利的「懸崖」,沉醉不知歸路。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自傳體小說,借主人公霍爾頓的特立獨行,道出塞林格對主流文化的反叛,對非功利文化漫遊的嚮往。

圖片來自網絡

03打破沉默,追求個性自由,逆向文化的先驅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渴望從世俗生活,功利文化中抽離,在返璞歸真中回歸自然,這是他想要的生活。

流浪的霍爾頓對自然界有生命的馬,湖裡的鴨子都心懷惦念,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充滿靈性的自然之子。不是如工業時代被大批量生產出來的汽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用來彰顯成功的,是物化的東西。

霍爾頓這種看淡名利,遠離城市的喧囂,去過簡樸的隱居生活,實質表現出塞林格對過於看重物質生活的不屑,及對美國主流文化的厭倦,讓人耳目一新之餘,也帶給後繼者們一種啟示。

在當時的「紅色恐怖」之下生活的美國人心情壓抑,加上當時身居高位的聯邦政府官員,出現了不少「以權謀私者」和「五釐捐客",虛偽的嘴臉又令人作嘔。他們利用權力瘋狂打擊和迫害社會民主進步的力量,限制公民的個性自由,縱容種族主義抬頭,導致滋生更多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發生。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這些黑暗,不可能人人都選擇視而不見。

在不得已的明哲保身的生活方式下,塞林格借少年霍爾頓的反叛,率先打破沉默的堅冰,追求個性自由,向正統的價值觀,正統文化的虛偽和勢利發難,在文學領域和文化界掀起了反正統文化的運動,成為後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袖。

圖片來自網絡

《麥田的守望者》中霍爾頓被親情俘虜,無法成行的漫遊他鄉的願望,在「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傑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得到實現。

塞林格對社會對人性壓抑的反抗,對人性中自由的渴望和探求精神,對自我的尋求,被留在他的後繼者的詩篇裡。不承認自己是「垮掉的一代」塞林格,無疑是這場逆向文化運動中的先驅者。

同時,他也是青少年和大學生中被放逐的領袖。《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成為彷徨的美國青少年心中永恆的象徵人物。在他們深陷頹廢,沮喪時,幸而還有霍爾頓的相陪和守望。

成名後的塞林格過起隱居生活,實現少年霍爾頓回歸自然的生活。

2010年1月27日,90多歲的塞林格病逝。家人帶他發表遺言:「塞林格指出,他在這個世界裡,但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的身體已經離開,但他的親人希望他仍然與他所愛的那些人在一起,不論這些人是宗教上的還是歷史上的人物,是個人的朋友還是小說中的人物。」

斯人已逝,作品長存!

圖片來自網絡

寫在最後:

在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裡,孕育著希望和喜悅,幫你衝淡沮喪和惆悵;在即將失足的懸崖邊上,有人願意用善良和光明守護你的迷茫和彷徨。願你也能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值得我們守望到地老天荒的一切美好事物!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分享好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是作者1951年創作,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此書一經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而且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文中圖片:baidu《麥田裡的守望者》:全書以出身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16歲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的口吻敘述,塑造了美國當代文學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 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是越來越喜歡守望這個詞了。以前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對裡面的一句話,我是看得懂,但不夠理解,覺得一個人要奔跑啊,至於守望是不是太保守,是不是太消極了?且看——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一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的守望者。我知道這點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幹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 「麥田裡的守望者」--棕扇尾鶯
    棲於開闊草地、麥田及甘蔗地,也出入於農田、草地、灌叢、沼澤、低矮的蘆葦塘以及地邊灌叢與草叢中。一般較金頭扇尾鶯更喜溼潤地區。求偶飛行時雄鳥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並盤旋鳴叫。棕扇尾鶯體型輕巧,可以輕鬆立在麥稈之間。棕扇尾鶯食性雜、育雛期多撲捉昆蟲為主。平時也食用草籽。棕扇尾鶯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和臺灣等省。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塞林格並非是傳統地小說家,他出生於一個紐約地猶太富商家庭,15歲那一年,塞林格地爸爸為了省心,就把叛逆地兒子送進了軍校。
  • 麥田裡的守望者:煽動讀者殺人的書,為何成為經典?
    隨後,他即沒有逃跑,也沒有躲藏,只是安靜地看起了手中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任由一個時代的偶像在一旁流血而亡。 兇手當場被捕,據說患有精神病,後續的審判中他沒有辯解,也沒有流露出絲毫悔意。他拋出一個至今都有人在討論謎題,他說,他的殺人動機就藏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
  • 《麥田裡的守望者》,你的守望情歸何處
    說實話,讀完之後我只看到了一個不愛學習甚至有點不學無術的少年,被學校開除,然後還心存叛逆,不想回家,一個人在外遊蕩了好幾天,做了一些稀裡糊塗的事,回家後竟然怕父母看見,還好他還記得他的妹妹,還好最後他還有想做的事,雖然這件事聽起來有點和我們現在社會趨之若鶩的工作不一樣,但是也是我想做的事,而且這件事還很難得,就算是唯一我看到的他的優點吧。
  • 以小見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敘談《麥田裡的守望者》寫作手法。一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以自述的口吻描寫了霍頓這個十六歲的青年的心裡想法及現實生活的所見所聞,人生一小段經歷去剖析美國現代社會,此作品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手法,探索了少年的內心世界,同時又有以小見大,從這個青年去代表著美國現代社會的一類有理想的青年極想逃離這個社會,卻無能為力。二是多種人稱的交替使用。
  • 《第一爐香》:物慾橫流下的墮落,飛蛾撲火的愛情是沉淪還是覺醒
    張愛玲發表於1943年的文壇處女作《第一爐香》,最近由於許鞍華拍的電影又火了起來,這部作品講述了從上海來香港投奔姑媽的女大學生葛薇龍從清純懵懂走向物慾橫流的上流社會,在紙醉金迷中漸漸失去本真,最後淪落為姨媽和花花公子喬琪喬的賺錢工具的故事。
  • 在希望的麥田裡守望著
    《麥田裡的守望者》創作於1951年,美國剛剛在二戰中取得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那時的紐約就是功利社會的濃縮代表,物質的滿足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蕪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霍爾頓可能只喜歡三個人,他十歲的有著一頭漂亮紅色頭髮的妹妹菲比,以及他最崇拜在好萊塢當作家的哥哥DB,還有死去的弟弟。從學校出走流浪了一天一夜的他最終還是想要去看看他的妹妹菲比,在夜晚偷偷回到家中,叫醒在夢裡的菲比,她美麗的坐在那裡跟他聊起來,他似乎沒那麼焦躁;菲比一下子就猜中他被退學,菲比能感受他的世界。
  • 【人文素養】《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
  • 《天氣之子》中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代表了什麼?
    書倒也很知名,那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電影正式開始的第一幕就是男主一個人隨輪船駛往東京,之後和小慄旬配音的須賀交流中已經可以猜測他是離家出走了。這個時候他手邊的那本書就不止一次地給到鏡頭,為什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帶著很少的財產離家出走,隨身帶上這本特定的書?確實,這是一個有點不合邏輯的敘事決定。
  • 《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是誰在守望著誰?
    動動你的小手指,點擊右上方關注哦當小花兒剛看到《麥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小花兒最先想到的就是《風吹麥浪》那首歌,」啦啦啦~啦啦~啦……「並且眼前浮現出一個溫暖的畫面,金黃的麥田,微風拂過,陽光正好,在藍天之下忘我的享受這收穫的快樂
  • 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培育新品種,為我國小麥增產200億公斤,程順和——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程順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麥長勢。資料照片上世紀90年代,程順和在麥田裡做研究。資料照片人物小傳 程順和:1939年9月出生,江蘇溧陽人,小麥育種專家。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乍一看很疑惑為什麼會受追捧甚至覺得「汙眼」的書,很不適合青少年看,因為很怕他們看到一半就不看或是被裡面過於現實的世界所打擾,可是又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更好地去防範。堅強得讓人落淚,霍爾頓只不過是一個孩子,他願意孤獨決絕地走向他自己的未來,可是不願讓你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知道,現世安穩,哪怕苟且,他想讓你擁有最好的生活軌跡,因為那才是正常的人生道路,可是,誰是他的守望者呢?或許人人都是霍爾頓,人人又做不了霍爾頓。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霍爾頓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那就是我們曾經的模樣,可能現在也有些許相似。
  • 《奇遇人生》:麥田怪圈守望者
    此後幾十年,麥田怪圈現象不間斷出現,最常發生的地方在歐洲和北美洲,威爾特郡作為麥田怪圈最愛光顧的地點,據說創下了連續 23 年每年都有一些圈的記錄。這個地方被挑中也有點道理,因為這還有另一個在考古界同樣神秘的景點——巨石陣。跟麥田怪圈比起來,巨石陣來歷還稍微清晰一些,至少大家都能認定這是一個建築遺蹟,只是不知道到底怎麼建、建來又是做什麼的。
  • 所謂品牌力,就是對美好事物的理解、洞察和傳達能力
    在商業社會中,琳琅滿目的商品,撲面而來的品牌,無窮無盡的可選擇性,總令人感到充實和繁多的美好。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因為有各種美好的事物,才帶來我們生活的更好滋味,才帶來我們對人生的眷戀和留戀。一個品牌,在創造事物的美好上有多用心,那麼品牌就會有多麼美好。任何品牌,越是發展,越是存續,其對於美的感悟和理解就越是深厚。品牌在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升華,在揮灑商品與文化的交融裡深入,在獲得企業與社會的默契中深刻。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新希望集團——  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本報記者 李春霞  來自成都的本土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是財富全球論壇上的活躍人物。他剛卸任旗下最大股份制公司董事長職位,接班的女兒劉暢在論壇上同樣表現搶眼。未來新希望集團如何發展,備受矚目。
  • 新聞「第一守望」要守望社會必先自我守望
    「新聞記者是什麼,假如國家是一條船,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上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監視環境,守望社會,是新聞工作的重要職責。想不到這一職責,在我們堂堂的新聞單位竟異化到明目張胆危害社會、進行新聞犯罪的地步。
  • 業務研討 守望社會 守望心靈
    社會轉型期必然帶來的思想、觀念、道德碰撞,既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蓬勃生機,也同時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站在社會這艘航船最前面的新聞記者,關注社會、守望社會、評是說非、扶正祛邪尤為重要。它是「守望人」的首要社會責任,也是媒體言論的第一要旨。曲直吟的言論之所以特別引人關注,發人深省,首先是在這一點上作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