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已經達到了2.5億,成為全球老年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如果按照2018年13.95億總人口計算,那老齡化比例已經達到了18%(具體為17.9%)。
另外,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總量約為24860萬人,約為2018年人口總數的17.8%。16至59周歲的中年人,總數量約為8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
老齡化加劇,養老金支出面臨壓力
老年人不斷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養老金的支出是越來越大。《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No. 10》中顯示的信息,因為勞動年齡人口每年以三四百萬速度下降,而每年達到退休年齡的新增人口近千萬,中國養老金支付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預計到2022年,半數省份養老基金將收不抵支,需要從其他「富餘」省份調劑。
提高社會福利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
除此之外,還需要國家在財政支出上有所傾斜。參照國際上的一些經驗,養老金的收入主要包括三塊,一塊是來自當年徵繳所得的徵繳收入,第二塊是歷史累計結餘投資所得的投資收入和利息收入,還有一塊就是來自各級政府的財政補貼。
這種財政補貼除了直接體現在養老金上,還包括對養老設施建設、養老體系建設上,就是下面要說的這點。
政府、市場、家庭和社會共同推動養老服務體系
中國的老齡化的另一個現象是「淨增人口不足」——就是未成年人增速抵不上老年人增速,導致單個家庭的養老負擔家中,傳統的依賴家中的晚輩養老體系已經需要改革。
未來中國的養老,應向系統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由政府、市場、家庭和社會共同推動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並使第三方機構、政府和家庭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
因此,政府需要對那些在社區給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還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讓農村老年人能和城鎮老年人一樣擁有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