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超快雷射發展歷程與關鍵技術

2020-11-22 OFweek維科網

  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紅寶石雷射器問世為超快過程的研究打開了門戶。1961年,調Q技術在紅寶石雷射器上首次實現了脈衝寬度為幾十納秒的短雷射脈衝輸出,雷射脈衝的脈寬甚至被縮短到10納秒,調Q技術所能得到的脈衝寬度只能達到納秒級,這是由於受到雷射器腔長的限制(2L/c,L為雷射器諧振腔長度,C是光速。1964年發展的相位鎖定技術,將雷射器各自獨立振蕩的多縱模型形成時間有序,鎖模技術首次在氦氖雷射器上實現主動鎖模的納秒級雷射脈衝輸出。兩年後,在銣玻璃雷射器上首次實現皮秒級的雷射脈衝輸出。20世紀60年代中期,紅寶石雷射鎖模和釹玻璃雷射鎖模的發展,開始了皮秒時域的皮秒現象研究。1976年在寬帶可調染料雷射介質體系運用可飽和染料吸收體首次實現了亞皮秒的超短雷射脈衝輸出。

  20世紀80年代,超快光譜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撞脈衝鎖模(CPM)的概念引入了染料雷射器,皮秒雷射脈衝被壓縮到了飛秒(fs)時域,產生了100 fs的脈衝。緊接著出現30 fs的脈衝。這是由一個環形雷射器與染料放大器鏈相耦合,工作在620 nm波長獲得的。克爾(Kerr)門技術的出現促進了超快光譜學包括超快螢光光譜學的發展。啁啾脈衝壓縮技術的運用又將脈衝寬度壓縮到20 fs乃 至6 fs。特別值得指出,超快過程的發展中鈦寶石雷射器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鈦寶石材料是超短脈衝振蕩器和放大器的重要增益介質,它能夠在800 nm輸出脈寬4~5 fs的超快脈衝。在近紅外頻區能實現20亞飛秒輸出的材料則有Cr4+:YAG,Cr3+:LiSAF,Cr4+:鎂橄欖石(M92Si04)。讓我們比較和估算一下飛秒雷射器的能量密度:一束大約20 fs脈寬的飛秒雷射產生1J的能量,這種雷射聚焦的峰值能流達到1020W/cm2。

  從紅寶石雷射器出現,藉助重要的脈衝調Q,鎖模和壓縮技術,超快過程經歷並實現了納秒(1ns=10-9s)、皮秒(1ps=10-12s )、飛秒(1fs=10-15s)和阿秒(1as=10-18s)的發展過程。當採用太瓦(1012w)的雷射激發時,可實現了亞阿秒(10-19s)的超短脈衝輸出。理論上已經證明,如果用拍瓦(1015w)的雷射激發時,能夠產生仄秒(zeptosecond,10-21s)和亞仄秒(subzeptosecond,10-22s)的雷射脈衝。

  超快過程的重要技術--脈衝調Q鎖模和壓縮

  所謂調Q就是指調節雷射器的Q值的技術。在雷射器泵浦的初期,把諧振腔的Q值調得很低,使雷射器暫時不滿足振蕩條件,在泵浦脈衝的激勵下獲得很高的粒子數密度時,再迅速調大諧振腔的Q值,此時反轉粒子數密度遠大於閾值反轉粒子數密度,雷射振蕩迅速建立並達到很高的峰值功率,同時反轉粒子數迅速被耗盡,脈衝很快結束,這樣就獲得了具有窄脈衝寬度和大峰值功率的雷射脈衝。利用調Q技術能夠建立納秒脈衝的輸出。

  鎖模(mode locking)是雷射器產生超短脈衝的重要技術。雷射器光腔內存在多種模式的雷射脈衝,當這些模式相互間的相位實現相長幹涉時才產生雷射超短脈衝或稱鎖模脈衝輸出。鎖模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鎖模,另一類是被動鎖模。前者是從外部向雷射器輸入信號周期性地調製雷射器的增益或損耗,達到鎖模;後者則採用飽和吸收器(例如一片薄的半導體膜),利用其非線性吸收達到鎖定相對相位,產生超短脈衝輸出。

  脈衝壓縮技術是克服材料折射率隨波長變化引起的色散效應採取的措施.如果啁啾是線性的,則色散容易矯正.然而大部分光學放大器的製作材料會產生高 階效應,當脈衝寬度增加時很難予以控制,需通過脈衝壓縮技術解決.脈衝壓縮 技術具有四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是平行光柵對壓縮器。它讓光束的長波長部分比短波長部分通過更長的光程,這樣倒轉了材料的色散效應,成為脈衝放大器鏈的光柵延伸器。這種壓縮器在適當的間隔引入了負色散,其結構緊湊,但光損失大(接近50%),而且會引入高階色散。第二種是稜鏡對壓縮器。基本原理與光柵對類似,但是引人的負色散比前述的光柵型的小.假如當兩個稜鏡之間的問距足夠大時,材料的正色散能夠通過將一個稜鏡移入和移出光路獲得平衡。稜鏡的頂角切割成中心波長的偏離最小,而入射角呈布儒斯特角,使得線性偏振的菲涅耳(Fresnel)反射損失最小,整個光腔系統幾乎沒有什麼損失。值得指出:光柵對壓縮器和稜鏡對壓縮器引人了符號相反的三階色散分量,如果兩者一起使用可以抵消色散的高階分量項。第三種是比較現代的雙啁啾鏡(DcM)壓縮器。布拉格鏡是由交替的Si02和Ti02塗層構成的,塗層的折射率呈臺階狀變化.這樣的結構引入了負色散關係。鏡的正面好比透射光柵產生部分反射光,而鏡的背面產生布拉格反射。為了消除震蕩效應,將高折射率層的厚度做成錐形,鏡子的正面塗有寬帶抗反射層。鏡於網止回漲伺覓常玩及射層.壓縮器不能對色散進行調節,必須按標準進行製作和精確地剪裁,並需由離子束濺射技術製造,因而價格相當昂貴,使用尚不夠廣泛.第四種是採用新技術的微機械形變鏡壓縮器。除了帶寬限制脈衝外,有源器件如液晶調製器,聲光調製器,機械形變鏡(M2)等均能用來產生複雜的波形。

  飛秒雷射的特點和實現

  飛秒雷射是一種以脈衝形式運轉的雷射,持續時間非常短,只有幾個飛秒,一飛秒就是10的負15次方秒,也就是1/1000萬億秒,它比利用電子學方法所獲得的最短脈衝要短幾千倍,是人類目前在實驗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最短脈衝。這是飛秒雷射的第一個特點。飛秒雷射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非常高的瞬時功率,可達到百萬億瓦,比目前全世界發電總功率還要多出百倍。飛秒雷射的第三個特點是,它能聚焦到比頭髮的直徑還要小的空間區域,使電磁場的強度比原子核對其周圍電子的作用力還要高數倍。

  飛秒雷射的這些特性是如何實現的呢?高功率飛秒雷射系統由四部分組成:振蕩器、展寬器、放大器和壓縮器。在振蕩器內,利用一種特殊技術獲得飛秒雷射脈衝。展寬器將這個飛秒種子脈衝按不同波長在時間上拉開。放大器使這一展寬的脈衝獲得充分能量。壓縮器把放大後的不同成分的光譜再會聚到一起,恢復到飛秒寬度,從而形成具有極高瞬時功率的飛秒雷射脈衝。

  飛秒雷射在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控制反應、光通訊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由於飛秒雷射具有快速和高解析度特性,它在病變早期診斷、醫學成象和生物活體檢測、外科醫療及超小型衛星的製造上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本文著重梳理超快超強雷射的發展與科學應用需求以及國內外技術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就我國的領域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開展論證分析,以期為我國雷射技術的穩步發展提供方向參照。阿秒超快雷射近2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寬帶高次諧波產生阿秒脈衝來拓展應用的根本局限在於單脈衝能量偏低,國際主流的解決途徑是建立高功率和長波長的飛秒超快雷射系統。歐盟投資數億歐元,在匈牙利建立了極端光裝置–阿秒脈衝源(ELI-ALPS),通過兩個拍瓦雷射系統產生高峰值功率和高平均功率的阿秒脈衝。
  • 超快雷射加工技術助力大國重器上天下海
    :超快雷射技術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國產發動機的製造上,採用飛秒雷射標印熱端部件,採用高重頻皮秒超快雷射進行金屬葉片的氣膜冷卻孔的加工,採用飛秒雷射進行雕刻發動機陶瓷複合材料……多種超快雷射技術均發揮出來各自的作用,顯著提升了工件的性能,為這個大國重器的成功研製提供了關鍵製造技術。
  • 戰略研究丨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本文著重梳理超快超強雷射的發展與科學應用需求以及國內外技術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就我國的領域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開展論證分析,以期為我國雷射技術的穩步發展提供方向參照。阿秒超快雷射近2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寬帶高次諧波產生阿秒脈衝來拓展應用的根本局限在於單脈衝能量偏低,國際主流的解決途徑是建立高功率和長波長的飛秒超快雷射系統。歐盟投資數億歐元,在匈牙利建立了極端光裝置–阿秒脈衝源(ELI-ALPS),通過兩個拍瓦雷射系統產生高峰值功率和高平均功率的阿秒脈衝。
  • 超快雷射風口來臨,盤點全球超快雷射企業—中國篇
    超快雷射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企業布局加速隨著國內5G、3C、汽車、半導體、顯示面板等行業對微精細加工要求越來越高,超快雷射市場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發展,市場規模增速超過40%,是整個雷射設備市場增長速度的兩倍。
  • 德國先進雷射技術的發展歷程
    在歐洲地區雷射產業發展最快的是德國,特別是雷射材料加工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1986年德國提出了1987-1992年《雷射研究與雷射技術》資助重點的BMFT資助計劃,在這五年期間實際投資為2億6千2百萬馬克,資助重點與經費分配為:雷射器與元件36%,應用技術與系統集成48.9%,雷射測量與雷射分析12.2%,其它2.3%;也就是說約72%的經費用於雷射材料加工的課題(光源、元件、系統和方法)。
  • 超快雷射孤子,因有瞬態而更美麗
    超快光纖雷射器中孤子瞬態動力學特性研究進展[J]. 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 2019, 56(7): 070006超快光纖雷射器能夠產生高峰值功率、寬光譜的超短脈衝,無論對於基礎科學研究還是工業應用,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生物醫學領域作為非線性光學成像系統的光源;又如,大能量短脈衝光纖雷射器可以用來雷射精細微結構加工。
  • 雷射表面改性技術發展研究
    雷射衝擊強化技術成為改善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疲勞壽命的必要手段。德國發展了超高速雷射熔覆技術(EHLA),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塗層的快速製備,熔覆層厚度在 0.1~0.25 mm 範圍可調,生產速度比傳統雷射熔覆提高 100~250 倍,可取代電鍍、熱噴塗、堆焊等傳統技術。
  • 雷射全息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現狀是什麼樣?
    ,總體技術水平還不夠高在前沿科研方向領域中,新型半導體雷射全息器、超快超強雷射全息器、深/極紫外雷射全息器、高能固體雷射全息器和自由電子雷射全息器領域是主要方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反映雷射全息本質的頻域特性(超短波、超長波
  • 2020年中國雷射切割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 超快雷射為下一...
    雷射切割是利用雷射束高功率密度的性質,將雷射匯聚到很小的光點上,將材料快速加熱,使其達到沸點後汽化形成空洞,再通過移動雷射光束在材料表面造成切縫,完成對加工物體的切割。一、雷射切割佔雷射設備市場的39%2019年雷射市場雖然有所增長,但與前兩年相比增速開始放緩,全部領域的雷射設備(含進口)市場銷售收入為658億元,同比增長8.8%。售全球經濟走勢不確定的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雷射設備市場整體銷售收入為645億元,將出現近十年來首次負增長。
  • 光子製造團隊楊小君:超快雷射破解精密製造難題
    在這裡,國內首條超快雷射渦輪葉片氣膜孔精細加工生產線正在調試之中。未來,這條產線將為該團隊相關技術的完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日前,楊小君及其團隊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圍繞科研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工作做了詳細介紹。
  • 高精密加工推動超快雷射的發展
    在這方面,以皮秒和飛秒雷射器為代表的超快雷射器相較於納秒脈衝雷射器更具有優勢。超快雷射器的超短脈衝,能以較低的脈衝能量獲得極高的峰值功率,使其在工業市場上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IPG利用在脈衝光纖雷射器領域積累的尖端技術及豐富經驗,不斷加大對超快領域的研發,特別針對材料微加工研發了一系列超快光纖雷射器,在易於操作性、靈活性、穩固性、可靠性及體積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超快現象是指發生在物質微觀體系中快速變化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作為此次獲獎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光鑷子技術利用聚焦光束產生的力 (力的大小一般為皮牛量級)來操控微小物體,類似一個鑷子,因此在顆粒物質、微納米科學以及生物、醫藥等研究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其原理可以簡單如圖一所示:光不僅有能量,也具有一定動量。當光與物質相互(圖一中小球)作用時,會發生散射或折射,從而導致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即光子的動量發生改變。
  • 戰略研究丨我國雷射技術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研究
    二、雷射技術及應用的作用與地位(一)前沿雷射技術是基礎物理研究和多領域前沿科技攻關的重要工具研究前沿雷射技術,獲取更高的頻域特性(超短波、超長波、可調諧、單頻、寬光譜等)、時域特性(超快(超短波、超長波、可調諧、單頻、寬光譜等)、時域特性(超快、超強峰值等)和能量域特性(高亮度、大功率、高能等)方面具有比普通雷射器更高的性能;第二,有著重要的應用需求,且目前的性能距離應用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第三,預示著雷射技術的重要發展趨勢和方向(往往包含著新材料、新結構、新原理、新體制的發現和發明)。
  • 雷射顯示:中國市場全球最大 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
    原標題:雷射顯示:中國市場全球最大 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   11月21日,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承辦的2020世界顯示
  • 我國準分子雷射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準分子雷射的特點和發展歷史,然後分析了國內外準分子雷射技術及相關典型應用的發展現狀及需求,之後提出了我國準分子雷射技術發展的主要問題。 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領域,光刻機一直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中最關鍵的設備,而高性能的準分子雷射光源是光刻機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實現高水平光刻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限制我國集成電路發展的關鍵部件之一,更是推動光刻技術發展的「源」動力 [6]。
  • 《Science》:超快雷射焊接溫度敏感的陶瓷材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陶瓷焊接技術,他們採用一個短脈衝的,超快的雷射來熔化待焊接材料之間的界面處的陶瓷而將其焊接在一起。
  • 超快雷射會議隆重舉辦
    會議由中國雷射產業社團聯盟、廣東省雷射行業協會、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雷射製造商情》、漢諾瓦米蘭星之球展覽(深圳)有限公司承辦,廣東省雷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深圳市雷射智能製造行業協會、廣東省光學學會雷射加工專委會、江門市智能雷射技術研究院、雷射製造網、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五邑大學、南京先進雷射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協辦,主要圍繞著當前國內外超快雷射技術與創新應用研究領域的前沿技術等熱點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本文將重點介紹這種「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和超快光學之間的關係.超快光學是利用光學手段研究微觀粒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的超快動力學和瞬態現象的物理學分支; 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看作是19世紀以來高速攝影發展起來的概念與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雷射光源結合的產物.
  • 新進展打開超快雷射泵浦誘導瞬態研究窗口
    得益於超快雷射技術的發展,利用雷射泵浦可以在飛秒尺度上誘導出豐富的量子行為,比如在超快光電導率測量中發現了接近室溫的非常規超導的特徵跡象等。這種由雷射泵浦誘導的非平衡態通常只能維持十億分之一秒。能在這樣超短時間內對材料性質進行測量表徵的技術手段非常有限。發展更加豐富的,直接的超快測量技術是這一方向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