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科普」中尋找「為什麼」

2020-09-07 趣讀書吧


欲廈之高,必牢其基礎。一個國家,如果全民科學素質不高,不可能成為一個科技強國。提高我國全民科學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需要。


隨著高速交通網絡的發展,貿易和旅遊的全球化從根本上加速了疾病的傳播。全球氣候變暖、人口密度增加以及人們不斷提高的抗生素耐藥性等問題,都為流行病的控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科學家不知道全球變暖究竟會達到何種水平,當全球溫度上升2℃,甚至3℃,永久凍土的融化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就要求減少碳汙染的速度越來越快。


19世紀末期,英國一名植物學家把美國葡萄藤蔓帶到英國,葡萄根瘤蚜也隨之而來,它們摧毀了毫無抵抗力的英國釀酒葡萄,進而擴散到歐洲大陸。


流行病暴發時,我們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家人?有機食品中不含農藥嗎?人類行為造成的溫室氣體都跑到哪兒去了?……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牛津科普讀本」,回答了現代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科學和技術議題。

這套系列書從牛津大學出版社引進,已成功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第一輯9本書分別是:《流行病》《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入侵》《過度捕撈》《能源》《核能》《農業與食品論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每本書分專題採用問答式編寫,通俗易懂、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有關領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應用、發展歷史、研究熱點、不同學術觀點、發展趨勢等。


系列書的作者都是各領域一流專家,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家科學院院士等,譯者也都是我國各領域的專家、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為這套書作序說:「欲廈之高,必牢其基礎。一個國家,如果全民科學素質不高,不可能成為一個科技強國。提高我國全民科學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需要。」


「流行病」對於當今人類社會生死攸關


澳大利亞著名醫學家和生物學家彼得·C.多爾蒂,憑藉關於免疫系統如何識別病毒感染細胞的研究,獲得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完成《大流行》一書時,他在前言中寫道:西班牙流感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我們將如何做好準備,應對由致命病原體引起的未知挑戰?


從20世紀到21世紀,全球一共經歷的三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918年西班牙流感最為駭人聽聞。這種病毒可能是在1917年的6月由美國遠徵軍帶入歐洲,但直到1933年,人們通過病毒分離,才知道西班牙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當時,死於流感的人遠比死於一戰的人要多,最終導致多達5000萬人死亡。


隨著高速交通網絡的發展,貿易和旅遊的全球化從根本上加速了疾病的傳播。全球氣候變暖、人口密度增加以及人們不斷提高的抗生素耐藥性等問題,都為流行病的控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流行病的起因是怎樣的?如何通過疫苗和藥物控制流行病的蔓延?未來如何進行更好的預防?在這本書中,多爾蒂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流行病」這一關係當今人類社會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同時教育公眾: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自己和家人,以及其他人群。培養咳嗽禮儀、注意避免手和面部的接觸、保持手部衛生等相關的個人習慣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大流行》一書中文版引進上市之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本月,多爾蒂撰文介紹了他目前的工作。他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科學家快速反應,及時與世界分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我們正與昆士蘭大學共同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當然,現在許多國家也在同步進行疫苗的研發。在疫苗出現之前,我的建議是每個人都要聽從政府的指令,做好預防和護理。」


在《大流行》一書中,多爾蒂指出「擁有強烈的共同目標和責任感的國家的公民會得到更好的保護」。他說,「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目前對抗疫情需要全球團結,這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通過偏激言論煽動仇恨、擾亂全球合作的步伐,對所有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遠大於網際網路


亞馬孫雨林的大火、南極冰川的斷裂、歐洲的致命熱浪,這些相隔萬裡、似乎毫無關聯的事件,卻有著共同推手——氣候變化,它直接導致人們失去家園,被迫遷移,洪水、乾旱、野火、極端風暴隨處可見。在《氣候變化》一書中,美國氣候科學與解決方案領域專家約瑟夫·羅姆坦言,「氣候變化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過去25年來,信息科技和網際網路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25年,氣候變化對全人類的影響將遠遠超過網際網路。在《氣候變化》一書中,羅姆詳細且通俗易懂地闡述了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回答了日益變化的氣候對我們真實生活影響的一系列問題。


譬如,為什麼相較於工業化前,全球變暖增幅要控制在2℃以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為,當增暖超過2℃時,危險會增加得非常迅速。「2℃閾值不是一個垂直的懸崖,它更像一個陡峭的雪坡,我們正在雪坡上推著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達到某一個程度時,雪球將會加速並增大,直到它變成一場致命的雪崩。」2014年至2017年,科學家發現,面對0.85℃的增溫,大部分西南極冰蓋已經到達或是接近於融化臨界點,隨時可能發生不可逆轉的崩塌,造成海平面急劇上升至少7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估的最樂觀情景是,全球大多數人口密集地區的升溫幅度保持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的水平,這可以使地球1/3的土地幾乎永久「黑色風暴化」的概率大大下降,對海洋酸化、物種流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會顯著降低。


科學家不知道全球變暖究竟會達到何種水平,當全球溫度上升2℃,甚至3℃,永久凍土的融化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就要求減少碳汙染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也就是2015年《巴黎協定》中,世界上所有領先國家首次一致同意將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在一定水平的重要意義。「我們對世界負有共同的責任。」


此外,本書首次回答了氣候變化領域最重要的問題:「如果長期生活在21世紀預計會達到的高濃度二氧化碳中,人類健康或認知是否會受到直接影響?」你可能會認為這一問題早已被研究清楚,尤其考慮到已經有相當多的人長期處於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此種水平的室內環境中。但實際上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一隻逃走的蛾子引發生物入侵


一種地區森林或者農作物新害蟲,一種進入當地湖泊的外來魚類,一種在花園或自然保護區瘋長的新植物,一種攜帶人類病原體的蚊子……近年來,這種極具破壞性的入侵危害報導並不少見。可你知道嗎?生物入侵最早就從3000年前開始了。在《生物入侵》一書中,美國著名生態學家丹尼爾·森博洛夫認為,雖然入侵物種佔少數,但為消除這些少數物種,每年要在經濟和生態危害方面花費數十億美元。


他講述了一個典型例子。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切斷了紡織廠的南方棉花供應源,業餘自然學家特魯夫洛利用美國本地蛾子做實驗,試圖找到一種可以化蛹抽絲的蛾子,但沒有成功,於是特魯夫洛1866年前往歐洲,尋找能夠產足夠絲的蛾子。他選擇了舞毒蛾,其蛾卵於1868年被帶到了美國麻薩諸塞州梅福德。這些舞毒蛾被他飼養在後院,後來逃走了,由此拉開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入侵危害的序幕。僅1981年,美國用來防治舞毒蛾的花費高達7.64億美元。


19世紀末期,相似的災難襲擊了歐洲。英國一名植物學家把美國葡萄藤蔓帶到英國,葡萄根瘤蚜也隨之而來,它們摧毀了毫無抵抗力的英國釀酒葡萄,進而擴散到歐洲大陸。據估計,75%的歐洲葡萄園被摧毀,在用美國的抗性砧木建立起新的葡萄種群後,葡萄產業才得以恢復。然而這時,依賴葡萄產業的村莊變得空無一人,與葡萄文化和收穫有關的地方性傳統文化也消失了。


目前,北美洲有7000多種外來物種。其中,近1000種是外來入侵物種。外來入侵物種是如何演變的?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怎樣的影響?是不是所有的物種入侵都是「壞」的?哪些危害最大,哪些可以根除?……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有關物種入侵的文獻,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了多方闡述,普通讀者讀起來也不費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推薦閱讀

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

編輯推薦:

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創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作序推薦!


★超強的時代性,向讀者介紹了現代社會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領域的最新知識成果,時代特徵明顯;

★突出的權威性,作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全球一流專家等,知識內容和觀點具有權威性;

★優異的可讀性,作者對內容的把握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可靠的翻譯質量,譯者都是相關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學教授、研究員,翻譯質量具有可靠性。

★精美的裝幀設計,顏值與實力並存的科普讀物。

讓我們一起談天說地,一起挖掘有趣問題,一起搞懂那些仿佛聽過但從未真正明白的問題,來滿足我們心中躍躍欲試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內容簡介:

「牛津科普讀本」系列是從牛津大學出版社引進的科普讀本,已成功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該系列每一本涉獵的都是現代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科學和技術議題。每一本書採用問答式編寫方式,分專題通俗易懂、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有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應用、發展歷史、研究熱點、不同學術觀點、發展趨勢等每個現代人都應該了解的知識,讓廣大讀者系統地了解相關議題,脫離「碎片化」網絡信息的困擾。每本書的作者都是從全球選取的該領域一流專家,是「大家小書」的樣板。


該系列具有如下突出特點:一是超強的時代性,向讀者介紹現代社會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專題的最新知識成果,時代特徵明顯;二是突出的權威性,作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全球一流專家等,知識內容和觀點具有權威性;三是優異的可讀性,作者對內容的把握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四是可靠的翻譯質量,譯者都是相關領域卓有成就的大學教授、研究員,翻譯質量可靠;五是精美的裝幀設計,這是一套顏值與實力並存的科普讀物。

部分作者簡介:

《流行病》作者:彼得·C.多爾蒂(Peter C. Doherty),著名醫學家和生物學家,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1995年國際醫學界著名大獎拉斯克獎獲得者。1997年榮獲澳大利亞勳章,並在同年被評為澳大利亞年度風雲人物。


《過度捕撈》作者:雷·希爾伯恩(Ray Hilborn),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水產和漁業科學學院教授,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和漁業科學家。


《能源》作者:若澤·戈爾登貝格(José Goldemberg),巴西聖保羅大學原校長,巴西聖保羅州環境部原部長,巴西科學促進會原會長。曾撰寫眾多核物理、環境和能源技術方面的文章和書籍,是世界能源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權威專家。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作者:史蒂芬·P.欣肖(Stephen P. Hinshaw),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2020年度傑出科學貢獻獎、美國大腦與行為研究基金會頒發的2019年度魯恩獎。所獲其他獎項包括美國兒童發育研究學會頒發的兒童發育傑出科學貢獻獎、伯克利傑出教學獎等。

部分譯者簡介:

《流行病》譯者:聶紹發,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系主任。《中華慢病》雜誌編委、湖北省預防醫學會理事。長期從事流行病學的教學工作,承擔多項研究課題,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


《氣候變化》譯者:黃剛,中國科學院首批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4),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季風與海氣團隊負責人。


《生物入侵》譯者:張潤志,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全國昆蟲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昆蟲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獲得者,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等,主譯《動植物入侵生態學》(查爾斯·埃爾頓著)等著作。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譯者:羅小平,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學系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及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名譽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新生兒篩查學組副組長;國際兒科內分泌學會常務委員;湖北省兒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湖北省圍產醫學會主任委員。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40餘項,發表論文430餘篇,主編、參編、參譯教材和專著60餘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首屆中國兒科醫師獎和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獲評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名單。


相關焦點

  • 「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問世,跟隨科學家的腳步見證人類智慧進步
    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共九冊)正式上市,該套書引進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由澳大利亞國寶級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C.多爾蒂(PeterC. Doherty)教授領銜撰寫,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作序推薦,是一部展示二十世紀各項科學發展的心血之作,從第一人稱視角展現當代偉大科學家的科普情懷。
  • 「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問世,跟隨科學家的腳步見證人類智慧進步
    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科普讀本」(第一輯·共九冊)正式上市,該套書引進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由澳大利亞國寶級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C.多爾蒂(PeterC.Doherty)教授領銜撰寫,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作序推薦,是一部展示二十世紀各項科學發展的心血之作,從第一人稱視角展現當代偉大科學家的科普情懷。
  • 星際爭霸中為什麼蟲族和神族沒有想過去尋找地球人類呢?
    但是這時候就有一個疑問了,既然UED都被擊敗了,為什麼蟲族神族甚至是科普盧星區的人類沒有想過反攻地球呢?今天大麥就從三個種族來給大家進行一個解析。泰倫人類為什麼不回去尋找地球同胞?泰倫人類肯定是了解在地球上還有許多的同胞,但是在科普盧星區發展的這數百年間對於地球的情況他們卻一直諱莫如深。根本原因在於,當初他們的祖先只是地球的流亡者,是一批被地球人類拋棄的人,克哈、塔桑尼斯、尤摩揚已經是他們的新家園,所以沒有必要在回去尋找地球。
  • 尋找「科普達人」···
    2020年10月1日,由資興市科協發起的「尋找最幸運的資興科普傳播達人」活動正式上線,參與者最高可獲獎金2000元。
  • 霍金為什麼偉大? 科普影響力無人能及
    霍金的子女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親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我們深感悲痛」。聲明稱,霍金「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的研究和成就的影響將持續多年」。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 牛津辭典監控中的新詞:Receipts
    但是為什麼receipts(收據)變成了proof(證據)?Receipt這個詞來源於中世紀英語,指的是收到一定量的某物或是收到某物的行為。16世紀晚期,receipt也用於表示手寫或列印的聲明,表示已為某物付款——也就是我們購物時收到的塞滿錢包的單據。但是proof或evidence(證據)是如何與Comey關聯起來的?
  • 210D牛津布是不是200D牛津布?210D牛津布和200D牛津布一樣嗎
    210D牛津布是不是200D牛津布?210D牛津布和200D牛津布一樣嗎 2017-09-25 15:14:08 來源:全球紡織網 210D牛津布是不是200D牛津布?210D牛津布和200D牛津布一樣嗎?
  • 濟南16歲高二女生被牛津預錄取 愛看偵探小說
    「我以為面試時,考官會問我為什麼選牛津,為什麼選工程專業,沒想到他們並沒有問這些,而且一道題接著一道題,我一邊做一邊講,做完了考試也就結束了。」邊文菁表示,整個面試過程很輕鬆,有的題型比較新穎,但解答並不難。她認為面試順利通過得益於自己平時紮實的計算功底。面試時考官鼓勵她可以用一旁的演算紙,但很多題她並沒有用,而是看完題心算,直接說出了答案,這讓考官很欣喜。
  • 為什麼牛津大學特別吸引中國留學生?
    英國牛津大學產生了至少來自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大學是英國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之一,牛津大學坐落於英格蘭南部的牛津市。
  • 牛津博士中國當老師 直播化學實驗成「網紅」
    回放 牛津博士中國當老師 直播化學實驗成「網紅」
  • 愛因斯坦在牛津的日子
    愛因斯坦幾乎不會說英語,他在1927年7月拒絕了一次邀請,部分原因是健康狀況不佳,「長期停留在外國和不熟悉的環境中……對我來說,是太大的負擔,特別是考慮到語言的困難。」1930年,林德曼親自到柏林邀請他,愛因斯坦同意做講座,並訪問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1931年5月1日,愛因斯坦從柏林來到牛津。
  • 曼大「男神」布萊恩·考克斯科普力作中文版面世受熱捧
    相對論普及讀本:探索時空、質量之源與上帝粒子》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引進中國大陸,中文版於2016年3月出版。該書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各界熱捧,剛一上市便榮登當當網科普類新書暢銷榜榜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本充滿「魔力」的明星科普書吧。
  • 牛津和埃默裡過來人怎麼說
    Jacqueline申請美國大學最大的感受是,美國大學更注重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考量,校方面試時,除了重視對學術的考察之外,還會追問她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會熱愛這所學校」、「為什麼選這個專業?」「在準備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而以出色的A Level成績和面試表現被牛津醫學系錄取的Iris,回憶自己當時參加面談,牛津大學的招生官問她:「因為什麼動機,你做成了一件什麼事?」她提到自己創辦傳統文化社團的經歷,以及她開展活動的邏輯,比如讓小鼠去聞中藥材的案例,她認為這是一種傳統醫學,可以讓面試官交流借鑑。
  • 霍金結緣的地方,史蒂芬·霍金與牛津的故事!
    2018年3月14日,人類當代最偉大的星辰隕落,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霍金出生和讀書的地方——牛津。霍金本來應該是出生於倫敦的,但是當時二戰進行得如火如荼,倫敦日夜被德軍轟炸,所以懷有身孕的母親和父親一起去牛津避難,他們在牛津生下了霍金。
  • N多版本的牛津閱讀樹,到底怎麼選?三分鐘讓你不再糾結!
    國內最早引進牛津樹的典範英語,由於沒有購買所有版權,同時為了適用於小學教材,把書目及內容重新做了編排,已經不太適合做英語啟蒙讀物了。而外研社引進的麗聲系列比較獨特,沒有Biff一家的故事,注重從牛津樹旁支中挑選趣味故事,作為拓展讀本有一定優勢。
  • 牛津給全家人的隨身圖書館: 新增兩百冊書, 價格不變!
    要說為什麼我特別推薦這套資源,還必須從大名鼎鼎的牛津Bookworm「書蟲」系列說起。「書蟲」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奉獻給世界英語學習者的讀物精品,20多年前漂洋過海來到了我們中國學生的掌中,大賣6000多萬冊,伴隨了一整代人的英語學習之路。也許很多花友跟我一樣,跟「英語」有關的記憶中必須有「書蟲」的名字。
  • 牛津教授:我們是否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比爾蓋茨:真相無可辯駁
    宇宙那麼大,人類不應該是唯一的文明,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致力於找尋宇宙中的智慧生物的原因運行這個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的算力只能模擬出一個智慧文明,也就是人類文明,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宇宙這麼大,卻這麼空的原因。
  • 防水牛津布和PVC牛津布區別
    防水牛津布和PVC牛津布區別 2018-03-01 10:36:11 來源:全球紡織網 防水牛津布和PVC牛津布區別,PVC牛津布可以是紡織面料,但防水牛津布不一定是
  • 為什麼說醫生做科普的意義不亞於治病?
    (4月5日《揚子晚報》)醫療服務需要科普,這是毫無疑問的一件事情。科普是什麼?就是醫生想方設法令病人明白,我現在準備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幹?一切可能意味著什麼?這是一門技術活。在短短時間內,醫生們怎麼有辦法讓病人接收到這種信息,建立一種全面客觀的認識,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醫療科普工作沒有做到位,一是病人很可能會產生對手術的恐懼感。
  • pvc pu牛津布哪個好? pvc牛津布與pu牛津布的區別
    pvc pu牛津布哪個好?pvc牛津布與pu牛津布的區別 2016-12-16 09:56:23 來源:全球紡織網 您是不是在找: 300d牛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