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是近些年來航天活動的一個熱點,尤其是今年,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成了國內外所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之一,越是臨近發射任務,討論的反響就越大,很多人都想要見證中國火星探測的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有些疑問,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探測的呢?下面將為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火星的部分故事。
火星探測,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那時,火星鮮紅的顏色,讓佔星、卜卦之流將火星視為激情,甚至是某種欲望的象徵,他們的言論都都能影響朝代的發展,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對於火星的探測,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熒惑星
在中國的古代,火星有「熒惑」之稱,因為在佔星學中,熒惑守心的天象被視為大兇之兆,儘管他們不知道這只是火星運動的一個天文現象,但這卻也是火星探測能夠一直持續下來的原因之一。
而在古代中國中,也有關於火星人的記錄。在三國時期,曾有怪異孩童出現在民間,並坦言是來自熒惑星的,甚至沈約《宋書》裡卷三十一《五行二》也有記載著關於這怪異孩童的記錄,更引用了幹寶的評論:孫休永安二年,將守質子群聚嬉戲,有異小子忽來,言曰:「三公鋤,司馬如。」又曰:「我非人,熒惑星也。」言畢上升,仰視若曳一匹練,有頃沒。幹寶曰:後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廢,二十一年而吳平,於是九服歸晉。魏與吳、蜀,並為戰國,「三國除,司馬如」之謂也。
對於這些記載的真實與否,不在這裡展開。
同樣在國外,對於火星的故事也有一個大概的歷程。
約翰尼斯•克卜勒
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計算出火星軌道的形狀,開啟了行星軌道的計算,並得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這是人類對行星運行首次有個清晰的認知。
1659年,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通過使用望遠鏡觀察火星表面標記的消失和重現,他發現火星每24小時40分自轉一周,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了火星表面。
從1609年開始至1965年之前,天文科學家從未停止過對火星的觀察,甚至還誕生出了許多關於火星的科幻小說,可以說在這一階段人類對於火星探索是處於遠處觀察階段,更多的是幻想著火星是怎樣的,是否和地球一樣擁有生命存在。
1965年,這是對火星探測的一個變革,因為在這一年,美國宇航局的水手4號太空飛行器經過距離火星表面9846公裡高度,第一次成功飛越火星,並拍下了火星南半球的21張圖片,這是人類首次通過拍攝的圖片直面觀察了火星,讓火星真正的走入天文學家的視野中。
此後,關於火星的猜測也越來越多,甚至還誕生出許多關於火星的優秀科幻小說,火星上曾存在過生命等猜測也一直談論不休,畢竟,火星是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和地球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
1975年,美國發射了兩個相同的海盜飛行器從地球出發,前往火星,先後成功著陸火星,而「海盜1號」還傳回了第一張從火星表面拍攝的圖片,後來,兩個著陸器相互配合搜尋火星過去和現在具有生命存在的證據。
海盜1號
1984年,科學家在南極洲的艾倫丘陵發現了隕石ALH84001,這顆隕石被認為是在1600年前從火星中掉落下來的,隕石內包含著微生物化石的結構、這個發現再次讓天文學家對火星是否曾存在過生命提出疑問,而對於探索火星的念想也越發的強烈。
1996年,索傑納號火星車是人類第一個探測了火星的火星車,隨後的幾年,先後有4個火星車漫步在火星表面。
而今天,2020年7月20日,阿酋聯和日本聯合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啟了今年的第一場火星之旅。
當然,我國或將於未來幾天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前所未有的嘗試,相信我國的火星探測,會給我們帶來好消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