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美聯社與「今日俄羅斯」報導,氣象網站數據顯示,當地時間2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出現38攝氏度高溫,打破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金氏世界紀錄曾認證這座城鎮出現過最極端的溫差,當地曾測得零下68攝氏度的極端低溫,此前的最高溫則為37攝氏度,溫差105度。
就近幾年的數據統計來講,北極圈的氣溫正快速上升,其上升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三倍。伴隨著溫度的上升,北極圈內的凍結多年的凍土正在悄悄融化。伴隨著凍土的融化,一些本塵封已久的未知古老病毒也在伺機而動。
在2016年8月,位於西伯利亞東原的亞馬爾半島上,一名12歲的男孩因感染炭疽死亡,同時還有至少20人也因此住院。而引發此次炭疽疫情的最終解釋追溯到1941年一頭因感染炭疽死亡的馴鹿屍體。它本來深埋在永久凍土層之下,但因為當年夏天出現的熱浪,永久凍土融化,馴鹿屍體暴露,並將有感染性的炭疽菌釋放到附近的水和土壤中,最終進入食物供應鏈。這導致附近放牧的2000多隻馴鹿被感染,進而導致一些人也被感染。
但是,這場炭疽並不是個例,科學家從阿拉斯加苔原大型墓地挖掘出的幾具屍體上,發現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的RNA片段。天花和黑死病的病原體也可能埋藏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個項目中,來自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病毒學和生物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檢查了幾具發現自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山地區的石器時代人類遺體,以及從俄羅斯永久凍土中發掘的在19世紀病毒流行期間死亡的男子屍體樣本。結果發現這些屍體具有患天花後留下的症狀。雖然研究者沒有找到天花病毒本身,但已經檢測到其DNA片段。
可以想像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不斷升溫,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永久凍土被融化。在正常情況下,每年一到夏季淺層的凍土溶解深度在50釐米左右,但如今已經遠遠不止這個厚度,更深更古老的凍土層正在漸漸暴露,而這些被封凍的凍土是休眠中細菌、病毒保持活性的最佳場所,低溫不會讓它們失去活性,反而讓它們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可以是一萬年,甚至是一百萬年。科學家指出:北極圈下層的永久凍土中可能仍保存著能感染人類或動物的致病性病毒,包括過去曾引起全球性傳染病的那些致病性病毒。
在2014年,克拉弗維就領導一個團隊復活了被封存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長達3萬年的兩種病毒——「西伯利亞陶罐病毒」和「西伯利亞軟體病毒」。巨型病毒利用常規顯微鏡就能觀察到,一旦它們復活,就迅速變得具有傳染性。幸運的是,當時的實驗證明這些特殊的病毒只感染單細胞的變形蟲。但是,通過這個實驗表明其他能夠導致人體感染的古老病毒也同樣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復活。
冰雪消融,凍土解凍
除了全球溫室效應,溫度的不斷上升,導致冰川消融外,我們不得不忽視由於大量人類開採活動導致的對冰川環境的破壞。西伯利亞和俄羅斯北極區域,擁有大量的珍貴資源,包括貴重金屬、稀土、石油,還有天然氣和黃金等。北極圈內位於歐洲北部的格陵蘭島同樣蘊藏大量礦產,島嶼南部擁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儲量。
而在北極地區採礦和開採石油需要移動大量永久凍土,至少是數百萬噸的等級,如果要進行採礦,你需要立即挖掘1600萬噸永久凍土,當這些凍土被轉移,暴露在陽光、空氣和夏季雨水之中,凍土將迅速消融,裡面的微生物勢必會被釋放。面對易受攻擊的宿體,許多病毒微粒仍具有傳染性。如果我們不加重視,對這些地區進行工業化時未進行安全性保護,很可能未來會喚醒一些曾被根除的致命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