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可持續發展」——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20-12-05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連日來,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各單位積極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引導幹部職工自覺踐行「光碟行動」。在瀋陽工務段職工食堂,餐廚垃圾回收點設置監控攝像頭,實時監督抽查。針對每餐剩餘食物,食堂還為職工準備一次性打包餐盒。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民以食為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帶我們「雲」品嘗全國各地的美食,也展現了食物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

舌尖之上品美食,是享受。超出合理範圍的浪費,則令人痛心。

餐飲浪費行為的危害有多大?怎樣才能有效遏制食物浪費,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

一年倒掉的食物可養活3000至5000萬人

餐飲浪費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威脅之一

「以前,我們一天要收兩桶半廚餘垃圾,大約200斤左右。現在一天不到兩桶,大約減少了四分之一。」北京某餐廳經理呂永傑說。

推出小盤菜和半份菜、設置單人商務套餐、顧客用餐不剩菜給予「光碟獎勵」……近日,為制止餐飲浪費,不少餐館「各顯其能」。

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家庭餐桌還是大型餐館,每天都產生數量可觀的廚餘垃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剩飯剩菜。推動垃圾分類、單獨收集廚餘垃圾,目的是將廢棄物進行處理加工,轉化為新的資源。而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就是從源頭上最大程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我們在餐桌上究竟浪費掉多少食物?

近年來,成升魁及其團隊對我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展開長期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人/餐,浪費率為11.7%。據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的餐桌上,倒掉的食物約為1700至1800萬噸,大約可以養活3000至5000萬人。

如此數目龐大的餐飲浪費,已不是一人、一家、一城的問題,而上升為社會問題。

為何餐飲浪費現象如此普遍?成升魁與團隊在長期調研中,始終探尋著背後的原因。「餐飲浪費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產生原因非常複雜。」成升魁說,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者尚未真正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後出臺多項政策規定,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成升魁介紹,如今,個人或家庭外出就餐的浪費,成為餐飲浪費的主體。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以前的「吃不飽」變為如今的「吃不掉」。有人認為,浪費掉的食物花的是自己的錢,自己不在乎就沒關係。對此,成升魁表示,表面上看,餐飲浪費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消費行為,但事實上,這一行為與資源環境消耗、國家糧食安全密不可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餐飲浪費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威脅之一。

「當前,面對疫情影響,為推動經濟儘快恢復發展,國家出臺多項舉措鼓勵消費,線上線下餐飲業逐漸回溫。」成升魁說,鼓勵消費不等於允許浪費,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建立良性循環。

糧食消費量增長快於產量提高

從糧食消費端發力,減輕生產端壓力

早稻收穫季,晚稻插秧忙。豐收時刻,農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7月底,早稻豐收收割儀式在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上元村上元稻田公園舉行。當天,不少市民走進田間地頭,參加體驗式「農耕課堂」。

汗水總是伴著收穫。今年,廣東省早稻實現豐收。在無人機直播、機械插秧等新技術的「加持」下,當地農民正在搶插晚稻。

對於農業生產而言,今年經歷了不同以往的風險和挑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疫情災情不利影響下,我國夏糧總產量比2019年增長0.9%,早稻增收3.9%,奠定了全年糧食穩定生產的基礎。

為了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國糧食生產持續加力,連續5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一成就的取得實屬不易,容不得無謂消耗。」成升魁說,餐飲浪費,正在點滴消耗著增產糧食的努力。

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然而,這一數據的背後,是資源環境消耗的代價。

「餐飲浪費引發很多問題,包括資源耗費、環境惡化等。」成升魁提醒,由此引發的營養過度、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也需引起重視。

有專家提出,截至2012年,人類每年消耗相當於地球生物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能力。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等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曾一度只注重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農藥、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土地等,千方百計地提高產出,卻忽視對消費端的管控。

「從我國糧食生產總量來看,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穀物總體自給率超過95%。」成升魁分析,土壤、水等農業資源緊缺、劣化,仍是提高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的制約因素。此外,受國際形勢影響,國際糧食市場存在不確定性。連年增收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對此,我們應當從糧食消費端發力,制止餐飲浪費,減輕生產端的壓力,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

「光碟打卡」小程序火了還不夠

建立長效約束機制倡導健康飲食文化

食物浪費,數額巨大,令人警醒。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費掉,不僅包括食物在儲運過程中的損失或流失,更主要的是餐桌上的浪費。可見,糧食浪費現象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

為遏制食物浪費,早在1992年,聯合國就通過《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可持續消費」概念。即消費行為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儘量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汙染物產生。

「可持續發展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可持續生產,二是可持續消費。發展可持續生產,應建立在資源環境逐步改善的基礎上,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發展可持續消費,不僅消費的數量、方式、結構應科學合理,還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成升魁說,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遺憾的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可持續消費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前段時間,一款由清華創業團隊開發的「光碟打卡」小程序火了。用戶用餐後對餐盤拍照,經人工智慧算法識別為「光碟」後,可獲得積分獎勵,完成打卡。用戶打卡的積分可兌換禮品,還可捐贈給公益項目。

這一平臺支持組織入駐,認證的組織可邀請成員共同加入光碟挑戰,通過活動、排行榜等形式激勵成員,貼合當下年輕人熱衷的行為方式。

從2013年開展「光碟行動」至今,制止餐飲浪費的行動從未停止。「此前各項活動,更多通過組織或自發宣傳為主,缺乏強制力。」成升魁表示,在當下,通過立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呼聲越來越高。

事實上,我國許多政策法規均有關於厲行節約的相關規定。例如,憲法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決定成立專班,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據介紹,未來將會通過具體立法,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強化管理,有效減少損失浪費。特別是在餐飲消費環節,積極倡導合理、健康的飲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

成升魁提醒,制止餐飲浪費立法不宜「一刀切」。「飲食本是一件放鬆心情、讓人高興的事。」他建議,各地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充分考慮地區間差異,制定適合本行業特點及當地飲食文化習慣的規範。

相關連結

良法善治引領「新食尚」。立法制止餐飲浪費,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選擇。

法 國

2016年2月,法國成為全球首個專門制定法律禁止食物浪費的國家。該國《食物浪費法案》規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如果超市有未售出但仍可以食用的商品,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超市和慈善機構籤訂協議後,還能獲得捐贈食物價值60%的稅收減免。如果違反規定,超市經理將面臨2年監禁和7.5萬歐元罰款。

義大利

據統計,義大利每年浪費食物510萬噸,其中大部分是超市或農場滯銷的食物。

2016年8月,義大利通過鼓勵節約的《反食品浪費法》,希望將每年浪費的食物削減兩成。這項立法簡化了超市和農場捐贈食物的程序,允許超市捐贈超過保質期不久的未售出商品,農場捐贈滯銷產品也無需繳納額外費用。該法案還鼓勵餐廳提供打包服務,讓消費者將吃不完的飯菜帶回家。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本報記者 佟欣雨

相關焦點

  • ...新支撐——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叢書主編董鎖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關於「一帶一路」的科學研究在國內層面,是不能滿足未來需要的,一定要實現多學科綜合考察研究的跨國飛躍。
  • 濟寧市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文洋)9月2日下午,濟寧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北京舉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傅明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出席並講話。傅明先首先對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長期以來對濟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 ...地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我國鹽漬土面積約15億畝,根據其分布可分為濱海鹽漬區、黃淮海平原鹽漬區、荒漠及荒漠平原鹽漬區和草原鹽漬區等四大區域,科學合理的鹽鹼地治理和改良利用關乎18億畝耕地紅線,對保障14億人口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志系列》編研工作總結座談會...
    葛全勝強調,所內廣大的離退休老同志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較高的科學理論水平,是國家和研究所的寶貴財富,希望他們繼續發揮餘熱、關心和支持研究所工作,為研究所的發展建言獻策。  最後,黨委書記劉毅作總結髮言。他表示,所史所志系列叢書的出版,是地理資源所歷史上一件裡程碑式的大事,它為後人學習和交流保存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對繼承光榮傳統、建設和諧研究所有重大意義,全國地理學界也可能從中受益。
  • 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報考說明   一、報考及錄取條件  1、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勤奮學習,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  已經獲得碩士學位(應屆碩士生最遲須在作為博士生入學前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 202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面向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等需求,「科學數據中心」加強優質科技資源有效集成,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為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網絡化、社會化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
  • ...創新發展碩果滿枝——訪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院地合作紅紅火火、創新發展碩果滿枝——訪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唐玉國 作者:劉曉蕾    編輯:李慧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2019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採購項目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系統模擬與計算平臺建設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計算機設備及軟體/計算機設備/伺服器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辦公室招聘1人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隸屬於農業農村部下屬科研事業單位,因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招聘實驗室危化品庫管理員1名,具體要求如下:一、招聘條件1.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45周歲以內;2.組織紀律性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態度,為人忠厚可靠,綜合素質高;3.有一定的相關業務知識,從事過實驗室危險化學管理者優先
  • 跨國地理科考:「一帶一路」新支撐——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叢書主編董鎖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關於「一帶一路」的科學研究在國內層面,是不能滿足未來需要的,一定要實現多學科綜合考察研究的跨國飛躍。
  • 2018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招聘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18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招聘公告。更多事業單位考試題庫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一、研究方向及專業要求研究方向:森林生態學、理論生態學、性狀與功能專業要求:生態學、地理科學、全球變化生態學等相關專業,有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或模型編程應用的背景者優先。
  • 2009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評審結果
    根據《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09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09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現將有關建議名單予以公布,同時在《科學時報
  • 2017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
    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備考QQ交流群:點擊加入因研究工作需要,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旅遊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現面向國內外招聘博士後2-4名(每個方向1-2人)。三、待遇1.博士後在站期間,工資及福利待遇按國家博士後相關規定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有關規定執行;2.在站工作期限為2年,原則上要求脫產,根據科研需要可適當延長。四、申請程序及提交材料1. 申請者通過電子郵件提交以下材料:(1)申請信(註明研究方向、合作導師,說明申請理由和初步計劃)。
  • 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李召良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李召良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7-11-01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歐洲科學院近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召良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20考研複試線(研究生分數線)
    新東方考研網為同學們整理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20考研複試線(研究生分數線),供考生參考。75 80 295 077601 環境科學 40 40 60 60 288 085700 資源與環境
  • 科學家圓桌會: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
    圍繞「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話題,探討如何用科技引領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現場還有小學生和科學家當面溝通,思想碰撞。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天的精彩內容吧~①餐桌不浪費與可持續發展▼吳敏食話創始人全球各地的食材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來到我們的餐桌上,各國菜系都可以輕鬆品嘗到。動動手指,外賣可以滿足我們各種需求。創意料理、超級食物,各種新鮮名詞也在不斷拓寬我們對食物的想像力。但是另一方面,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日益嚴重。
  • 中科院新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所等五個研究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將與有關省、市籤署協議,共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5個新研究所。
  • 發展前沿技術,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1986年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團隊和國際上少數幾個小組幾乎同時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獲得了40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一時間,世界物理學界為之震動,「北京的趙」多次出現在國際著名科學刊物上。同年,李建奇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開始其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階段學習,正是師從趙忠賢院士,從事超導材料研究。
  • 越南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中科院
    12月15日,越南科學院副院長範文貴率團訪問了中國科學院。代表團在京期間與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相關人員舉行了會談,就今後進一步加強兩院的合作交換了意見。在會談中,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邱華盛表示,長期以來,中越兩院保持著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近年來,越南科學院相繼派出了多個高層代表團訪問中科院。
  • 天津大學獲批新建地理科學本科專業,今秋招30人
    現代地理科學以地球系統(環境-社會系統)為研究對象,以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地表各種自然特徵、現象及其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核心問題,在推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的科學指導和實踐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科學。與之相關的環境和生態保護與治理、社會安全和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國民經濟建設市場空間巨大,對具有地理科學素質的公職人員及相關產業人才需求十分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