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帶我們「雲」品嘗全國各地的美食,也展現了食物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
舌尖之上品美食,是享受。超出合理範圍的浪費,則令人痛心。
餐飲浪費行為的危害有多大?怎樣才能有效遏制食物浪費,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
一年倒掉的食物可養活3000至5000萬人
餐飲浪費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威脅之一
「以前,我們一天要收兩桶半廚餘垃圾,大約200斤左右。現在一天不到兩桶,大約減少了四分之一。」北京某餐廳經理呂永傑說。
推出小盤菜和半份菜、設置單人商務套餐、顧客用餐不剩菜給予「光碟獎勵」……近日,為制止餐飲浪費,不少餐館「各顯其能」。
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家庭餐桌還是大型餐館,每天都產生數量可觀的廚餘垃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剩飯剩菜。推動垃圾分類、單獨收集廚餘垃圾,目的是將廢棄物進行處理加工,轉化為新的資源。而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就是從源頭上最大程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我們在餐桌上究竟浪費掉多少食物?
近年來,成升魁及其團隊對我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展開長期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人/餐,浪費率為11.7%。據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的餐桌上,倒掉的食物約為1700至1800萬噸,大約可以養活3000至5000萬人。
如此數目龐大的餐飲浪費,已不是一人、一家、一城的問題,而上升為社會問題。
為何餐飲浪費現象如此普遍?成升魁與團隊在長期調研中,始終探尋著背後的原因。「餐飲浪費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產生原因非常複雜。」成升魁說,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者尚未真正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後出臺多項政策規定,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成升魁介紹,如今,個人或家庭外出就餐的浪費,成為餐飲浪費的主體。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以前的「吃不飽」變為如今的「吃不掉」。有人認為,浪費掉的食物花的是自己的錢,自己不在乎就沒關係。對此,成升魁表示,表面上看,餐飲浪費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消費行為,但事實上,這一行為與資源環境消耗、國家糧食安全密不可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餐飲浪費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威脅之一。
「當前,面對疫情影響,為推動經濟儘快恢復發展,國家出臺多項舉措鼓勵消費,線上線下餐飲業逐漸回溫。」成升魁說,鼓勵消費不等於允許浪費,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建立良性循環。
糧食消費量增長快於產量提高
從糧食消費端發力,減輕生產端壓力
早稻收穫季,晚稻插秧忙。豐收時刻,農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7月底,早稻豐收收割儀式在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上元村上元稻田公園舉行。當天,不少市民走進田間地頭,參加體驗式「農耕課堂」。
汗水總是伴著收穫。今年,廣東省早稻實現豐收。在無人機直播、機械插秧等新技術的「加持」下,當地農民正在搶插晚稻。
對於農業生產而言,今年經歷了不同以往的風險和挑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疫情災情不利影響下,我國夏糧總產量比2019年增長0.9%,早稻增收3.9%,奠定了全年糧食穩定生產的基礎。
為了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國糧食生產持續加力,連續5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一成就的取得實屬不易,容不得無謂消耗。」成升魁說,餐飲浪費,正在點滴消耗著增產糧食的努力。
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然而,這一數據的背後,是資源環境消耗的代價。
「餐飲浪費引發很多問題,包括資源耗費、環境惡化等。」成升魁提醒,由此引發的營養過度、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也需引起重視。
有專家提出,截至2012年,人類每年消耗相當於地球生物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能力。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等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曾一度只注重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農藥、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土地等,千方百計地提高產出,卻忽視對消費端的管控。
「從我國糧食生產總量來看,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穀物總體自給率超過95%。」成升魁分析,土壤、水等農業資源緊缺、劣化,仍是提高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的制約因素。此外,受國際形勢影響,國際糧食市場存在不確定性。連年增收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對此,我們應當從糧食消費端發力,制止餐飲浪費,減輕生產端的壓力,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
「光碟打卡」小程序火了還不夠
建立長效約束機制倡導健康飲食文化
食物浪費,數額巨大,令人警醒。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費掉,不僅包括食物在儲運過程中的損失或流失,更主要的是餐桌上的浪費。可見,糧食浪費現象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
為遏制食物浪費,早在1992年,聯合國就通過《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可持續消費」概念。即消費行為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儘量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汙染物產生。
「可持續發展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可持續生產,二是可持續消費。發展可持續生產,應建立在資源環境逐步改善的基礎上,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發展可持續消費,不僅消費的數量、方式、結構應科學合理,還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成升魁說,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遺憾的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可持續消費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前段時間,一款由清華創業團隊開發的「光碟打卡」小程序火了。用戶用餐後對餐盤拍照,經人工智慧算法識別為「光碟」後,可獲得積分獎勵,完成打卡。用戶打卡的積分可兌換禮品,還可捐贈給公益項目。
這一平臺支持組織入駐,認證的組織可邀請成員共同加入光碟挑戰,通過活動、排行榜等形式激勵成員,貼合當下年輕人熱衷的行為方式。
從2013年開展「光碟行動」至今,制止餐飲浪費的行動從未停止。「此前各項活動,更多通過組織或自發宣傳為主,缺乏強制力。」成升魁表示,在當下,通過立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呼聲越來越高。
事實上,我國許多政策法規均有關於厲行節約的相關規定。例如,憲法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決定成立專班,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據介紹,未來將會通過具體立法,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強化管理,有效減少損失浪費。特別是在餐飲消費環節,積極倡導合理、健康的飲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
成升魁提醒,制止餐飲浪費立法不宜「一刀切」。「飲食本是一件放鬆心情、讓人高興的事。」他建議,各地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充分考慮地區間差異,制定適合本行業特點及當地飲食文化習慣的規範。
相關連結
良法善治引領「新食尚」。立法制止餐飲浪費,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選擇。
法 國
2016年2月,法國成為全球首個專門制定法律禁止食物浪費的國家。該國《食物浪費法案》規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如果超市有未售出但仍可以食用的商品,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超市和慈善機構籤訂協議後,還能獲得捐贈食物價值60%的稅收減免。如果違反規定,超市經理將面臨2年監禁和7.5萬歐元罰款。
義大利
據統計,義大利每年浪費食物510萬噸,其中大部分是超市或農場滯銷的食物。
2016年8月,義大利通過鼓勵節約的《反食品浪費法》,希望將每年浪費的食物削減兩成。這項立法簡化了超市和農場捐贈食物的程序,允許超市捐贈超過保質期不久的未售出商品,農場捐贈滯銷產品也無需繳納額外費用。該法案還鼓勵餐廳提供打包服務,讓消費者將吃不完的飯菜帶回家。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本報記者 佟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