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食話,ID:FoodTalk0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 | 食小花 出處 | 食話
▼
西湖區舉辦了以「健康生活、美麗西湖」為主題的科普宣傳周。
食話創始人吳敏以主持的身份,和四位科學家一起,開展了「科學家圓桌會」。
圍繞「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話題,探討如何用科技引領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現場還有小學生和科學家當面溝通,思想碰撞。
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天的精彩內容吧~
①
餐桌不浪費與可持續發展
▼
吳敏
食話創始人
九三學社社員/西湖區政協委員
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進會副秘書長
我們的餐桌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全球各地的食材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來到我們的餐桌上,各國菜系都可以輕鬆品嘗到。
動動手指,外賣可以滿足我們各種需求。創意料理、超級食物,各種新鮮名詞也在不斷拓寬我們對食物的想像力。
但是另一方面,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日益嚴重。過去10年間,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
而且我們的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中國農業大學調查顯示,我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就高達800萬噸,脂肪300萬噸,相當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加上食堂、家庭的食物浪費,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可養活2.5億—3億人。
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的飲食方式需要發生改變。需要從吃得飽、吃得好變成吃出健康、吃出可持續。
②
科技保障糧食安全
▼
華躍進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名譽理事長
原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
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前所長
國家提倡糧食安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足夠的糧食供應。
那麼如何保證糧食的高產?就是要有優良的種子、肥沃的土地、優良的耕作方式以及抗病蟲害、抗自然災害的技術手段。
幾千年以來,人類最傳統的選種方式就是自然選擇,挑選長得好的種子留下來,明年接著種。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選種的方式越來越多。比如袁隆平,就是發明了三系水稻雜交技術,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用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基因編輯的手段,以及其他物理、化學的方法。還有核能育種,就是用射線照射種子產生突變,從中挑選對人類有益的株系。現在國家也在做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宇宙當中的射線來育種。
這些都為我們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③
生物工程技術與食物可持續
▼
王亞軍
浙江大學生物化工工學博士
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
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執行院長
可持續食物供應,很關鍵的就是我們要選擇一些可再生的資源來製造食物。
比如有一些不能直接吃的生物資源,我們利用工業生物技術將它轉變成飼料來飼養動物,就能生產我們所需的動物蛋。
現在還有一項技術很火,叫做未來食品,或者叫人造肉。一種是植物蛋白肉,也就是將植物蛋白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轉化成我們平時吃的那些肉一樣的品質和口感。
第二種就是細胞培養肉,利用動物的細胞來進行培養,它跟我們在菜場裡買的肉本質上是一樣的。
此外我還想說,對於可持續的食物供應,我們要儘量少吃那些過度加工的、精加工的食物,因為在食物的精加工過程中,會把一些重要的營養素去除掉,造成營養物質的不平衡。
這樣的食物吃多了,不僅浪費糧食,而且對身體健康也有害。
④
疫情防控與食品安全
▼
榮國光
九三學社社員
美國範德堡大學電子工程博士
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
這次的疫情傳播,跟食品安全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今年疫情爆發,是在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包括之後在北京新發地爆發,也是在批發市場。這就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關注食品安全。
所以在這次抗疫過程中,除了需要檢測人是否攜帶病毒,我們還需要檢測食品。
但目前我們主流的檢測方法是核酸檢測,醫院有核酸實驗室才有條件進行檢測,從送樣到出結果一般要四小時以上,檢測一多,壓力就很大。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種新的方法,在採樣之後馬上檢測,馬上出結果呢?可以在學校、醫院、車站等人群密集的場所,快速識別這些人或者食物有沒有受到感染。
這樣的技術一旦研發,對於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利的。
⑤
到底怎麼吃才是科學的?
▼
饒平凡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曾任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主席
如果把所有食品做一個分類,可以分成三類:吃了有益的、 吃了有害的、 吃了無益但是也無害的。也就是說你選對的機會只有三分之一,一不小心就會選錯。
選錯食物的問題全世界都不可避免,你去看西方國家,他們很早就吃飽了,但很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這些慢性疾病就來了。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開始減油、減鹽、減糖,但還是擋不住。
因為一旦你吃錯了,後面想要挽救會非常麻煩,就像很多女孩子為了減肥需要花費無數精力和金錢。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吃呢?大部分人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科學的方法,看配料表。還有一種就是看自己的喜好,吃得好吃吃得開心就去吃。
兩種選擇,我覺得可以綜合評估一下。如果一樣食物大家都說好,但是你吃了渾身難受,吃了拉肚子,那就證明它可能不適合你,就不要繼續吃了。
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定要看自己的感受。不是說你覺得好不好吃,而是你吃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口渴,覺得喉嚨受刺激了,覺得胃裡不舒服,覺得整個人都沒有精神。
這種選擇食物的能力,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進行體會和學習的。
● 科學家對話小學生 ●
①
學生提問華老師:
「未來,我們的食物會變成什麼樣?」
個人觀點,未來的食品首先要安全,同時要具有科學性,也就是營養配方要均衡,具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還需要有維生素、微量元素。
未來食品還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小朋友生長發育非常快,給他們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要高;偏胖的人,要降低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嬰兒的食物需要強化鋅和鐵,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人群,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另外,還需要考慮口感、包裝、方便性等。
②
學生提問榮老師
「未來是不是有機器人幫我們看病?」
隨著智慧醫療的發展,未來很多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
如果大家身體不舒服,可以先跟機器人交談,它會建議你休息或者請你去檢測血樣、尿樣等等。這些檢測不需要去醫院,在社區或者家裡可能就有檢測的設備,結果出來後直接傳給醫生,再由醫生診斷、配藥。
在未來,機器人可以完成90%以上的醫療需求,大大提高就醫效率,提升就醫感受,就醫的成本也會下降,社會會更加和諧。
③
學生提問王老師:
「低溫酸奶和常溫酸奶有什麼不一樣?」
傳統酸奶需要低溫保存,由於冷鏈運輸和儲存方便,就誕生了常溫酸奶。
本質差別就是,低溫保存酸奶裡的乳酸菌是活的,而常溫保存的酸奶,裡面的乳酸菌在第二次滅菌中被殺死了。
從營養角度來講,前面一種酸奶營養更好,活的益生菌到我們的胃腸道後,對人體會產生很多有益的作用。
④
學生提問饒老師
「我媽媽說炸雞和糖少吃,
可我吃得很開心,怎麼辦?」
其實最後還是要聽你自己的,但是你要經過學習,變成能夠做出正確判斷。
如果沒有經過學習,你看一個字只能看出是個圖形。吃也是一樣的,你吃完炸雞,除了香以外,有沒有口渴,喉嚨有沒有受到刺激?
你把這些感受把握好。如果吃完很輕盈,也沒有口渴之類的問題,那你就可以吃。
我們以前不把口渴當成一回事,現在你把它也當成參照。這樣東西吃完之後很口渴,那就不吃了。你一定要把吃和吃完的感受連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