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圓桌會: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

2020-12-06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食話,ID:FoodTalk0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 | 食小花 出處 | 食話

西湖區舉辦了以「健康生活、美麗西湖」為主題的科普宣傳周。

食話創始人吳敏以主持的身份,和四位科學家一起,開展了「科學家圓桌會」。

圍繞「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話題,探討如何用科技引領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現場還有小學生和科學家當面溝通,思想碰撞。

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天的精彩內容吧~

餐桌不浪費與可持續發展

吳敏

食話創始人

九三學社社員/西湖區政協委員

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進會副秘書長

我們的餐桌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全球各地的食材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來到我們的餐桌上,各國菜系都可以輕鬆品嘗到。

動動手指,外賣可以滿足我們各種需求。創意料理、超級食物,各種新鮮名詞也在不斷拓寬我們對食物的想像力。

但是另一方面,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日益嚴重。過去10年間,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

而且我們的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中國農業大學調查顯示,我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就高達800萬噸,脂肪300萬噸,相當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加上食堂、家庭的食物浪費,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可養活2.5億—3億人。

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的飲食方式需要發生改變。需要從吃得飽、吃得好變成吃出健康、吃出可持續。

科技保障糧食安全

華躍進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名譽理事長

原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

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前所長

國家提倡糧食安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足夠的糧食供應。

那麼如何保證糧食的高產?就是要有優良的種子、肥沃的土地、優良的耕作方式以及抗病蟲害、抗自然災害的技術手段。

幾千年以來,人類最傳統的選種方式就是自然選擇,挑選長得好的種子留下來,明年接著種。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選種的方式越來越多。比如袁隆平,就是發明了三系水稻雜交技術,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用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基因編輯的手段,以及其他物理、化學的方法。還有核能育種,就是用射線照射種子產生突變,從中挑選對人類有益的株系。現在國家也在做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宇宙當中的射線來育種。

這些都為我們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生物工程技術與食物可持續

王亞軍

浙江大學生物化工工學博士

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

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執行院長

可持續食物供應,很關鍵的就是我們要選擇一些可再生的資源來製造食物。

比如有一些不能直接吃的生物資源,我們利用工業生物技術將它轉變成飼料來飼養動物,就能生產我們所需的動物蛋。

現在還有一項技術很火,叫做未來食品,或者叫人造肉。一種是植物蛋白肉,也就是將植物蛋白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轉化成我們平時吃的那些肉一樣的品質和口感。

第二種就是細胞培養肉,利用動物的細胞來進行培養,它跟我們在菜場裡買的肉本質上是一樣的。

此外我還想說,對於可持續的食物供應,我們要儘量少吃那些過度加工的、精加工的食物,因為在食物的精加工過程中,會把一些重要的營養素去除掉,造成營養物質的不平衡。

這樣的食物吃多了,不僅浪費糧食,而且對身體健康也有害。

疫情防控與食品安全

榮國光

九三學社社員

美國範德堡大學電子工程博士

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

這次的疫情傳播,跟食品安全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今年疫情爆發,是在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包括之後在北京新發地爆發,也是在批發市場。這就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關注食品安全。

所以在這次抗疫過程中,除了需要檢測人是否攜帶病毒,我們還需要檢測食品。

但目前我們主流的檢測方法是核酸檢測,醫院有核酸實驗室才有條件進行檢測,從送樣到出結果一般要四小時以上,檢測一多,壓力就很大。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種新的方法,在採樣之後馬上檢測,馬上出結果呢?可以在學校、醫院、車站等人群密集的場所,快速識別這些人或者食物有沒有受到感染。

這樣的技術一旦研發,對於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利的。

到底怎麼吃才是科學的?

饒平凡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曾任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主席

如果把所有食品做一個分類,可以分成三類:吃了有益的、 吃了有害的、 吃了無益但是也無害的。也就是說你選對的機會只有三分之一,一不小心就會選錯。

選錯食物的問題全世界都不可避免,你去看西方國家,他們很早就吃飽了,但很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這些慢性疾病就來了。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開始減油、減鹽、減糖,但還是擋不住。

因為一旦你吃錯了,後面想要挽救會非常麻煩,就像很多女孩子為了減肥需要花費無數精力和金錢。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吃呢?大部分人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科學的方法,看配料表。還有一種就是看自己的喜好,吃得好吃吃得開心就去吃。

兩種選擇,我覺得可以綜合評估一下。如果一樣食物大家都說好,但是你吃了渾身難受,吃了拉肚子,那就證明它可能不適合你,就不要繼續吃了。

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定要看自己的感受。不是說你覺得好不好吃,而是你吃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口渴,覺得喉嚨受刺激了,覺得胃裡不舒服,覺得整個人都沒有精神。

這種選擇食物的能力,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進行體會和學習的。

● 科學家對話小學生 ●

學生提問華老師:

「未來,我們的食物會變成什麼樣?」

個人觀點,未來的食品首先要安全,同時要具有科學性,也就是營養配方要均衡,具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還需要有維生素、微量元素。

未來食品還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小朋友生長發育非常快,給他們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要高;偏胖的人,要降低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嬰兒的食物需要強化鋅和鐵,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人群,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另外,還需要考慮口感、包裝、方便性等。

學生提問榮老師

「未來是不是有機器人幫我們看病?」

隨著智慧醫療的發展,未來很多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

如果大家身體不舒服,可以先跟機器人交談,它會建議你休息或者請你去檢測血樣、尿樣等等。這些檢測不需要去醫院,在社區或者家裡可能就有檢測的設備,結果出來後直接傳給醫生,再由醫生診斷、配藥。

在未來,機器人可以完成90%以上的醫療需求,大大提高就醫效率,提升就醫感受,就醫的成本也會下降,社會會更加和諧。

學生提問王老師:

「低溫酸奶和常溫酸奶有什麼不一樣?」

傳統酸奶需要低溫保存,由於冷鏈運輸和儲存方便,就誕生了常溫酸奶。

本質差別就是,低溫保存酸奶裡的乳酸菌是活的,而常溫保存的酸奶,裡面的乳酸菌在第二次滅菌中被殺死了。

從營養角度來講,前面一種酸奶營養更好,活的益生菌到我們的胃腸道後,對人體會產生很多有益的作用。

學生提問饒老師

「我媽媽說炸雞和糖少吃,

可我吃得很開心,怎麼辦?」

其實最後還是要聽你自己的,但是你要經過學習,變成能夠做出正確判斷。

如果沒有經過學習,你看一個字只能看出是個圖形。吃也是一樣的,你吃完炸雞,除了香以外,有沒有口渴,喉嚨有沒有受到刺激?

你把這些感受把握好。如果吃完很輕盈,也沒有口渴之類的問題,那你就可以吃。

我們以前不把口渴當成一回事,現在你把它也當成參照。這樣東西吃完之後很口渴,那就不吃了。你一定要把吃和吃完的感受連到一起。

相關焦點

  • 「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探討未來社區發展,未來社區場景聯合...
    未來社區場景聯合體2020年12月23日下午,由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指導,浙江日報傳媒有限公司、天目新聞主辦,未來社區發展研究中心、未來社區產業聯盟單位協辦的「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有效推進建設運營一體化,對於未來社區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融創未來社區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胥靄看來,未來社區是未來人居環境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人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唯一因素,從方案實施到建設運營一體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貫徹始終,「場景萬象離不開人情煙火,如何把人情煙火落到九大場景,就是如何把人本化的理念落到未來社區建設當中。」
  • 餐桌上的「可持續發展」——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家庭餐桌還是大型餐館,每天都產生數量可觀的廚餘垃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剩飯剩菜。推動垃圾分類、單獨收集廚餘垃圾,目的是將廢棄物進行處理加工,轉化為新的資源。而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就是從源頭上最大程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們在餐桌上究竟浪費掉多少食物?
  • 蕭山:從「圓桌會」到「圓桌匯」
    「博學圓桌匯」的「前身」是北幹街道在轄區內各社區推廣實施的「360民情圓桌會」機制。此前,各社區的圓桌會每月召開一次,將社區治理、小區管理中的難點問題「放」在圓桌上,共同討論並商議解決辦法。如今,通過科技賦能實現基層治理智能化,作為「360民情圓桌會」的2.0版本,「博學圓桌匯」成為北幹街道在社會治理上的又一次創新嘗試。
  • 《我們圓桌會》十歲了,老朋友們要說說心裡話
    2020年,杭州人熟悉的《我們圓桌會》欄目十歲了。十年來,欄目組精心選擇廣受關注的民生領域、公共服務和公共治理話題,邀請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熱心市民、行業代表和媒體人士等進行富有建設性的平等對話,探尋民生難題的破解之道,從點上的問題出發,撬動更深層次的系統優化,激活城市有機更新的生命力,推動杭州始終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潮頭。
  • ...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全球治理開展深入對話和交流,進一步凝聚各方共識,為將於9月30日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助力。各方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和昆明《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為重要契機,推動生物多樣性問題主流化,助力可持續發展。
  • 點亮道德文明之光 構築精神文化高地:2020惠州新文明主題圓桌會...
    點亮道德文明之光 構築精神文化高地:2020惠州新文明主題圓桌會順利舉行金羊網  作者:李慧詩 曾俊榮 餘學欣  2021-01-12 文/李慧詩 實習生 餘學欣圖/曾俊榮日前,由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金羊網承辦的惠州新文明主題圓桌會在羊城晚報多功能演播中心順利舉行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 吸引百餘位院士參會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溫州正式開幕。共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其中,線上代表重點邀請諾貝爾獎級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聯合國所屬有關組織及知名國際科技組織代表、海外大院名校代表共150多位嘉賓以視頻講話、主旨報告等線上方式出席峰會。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點亮儀式標誌著峰會的正式開幕。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代表宣讀了《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開幕
    五年來,各方積極參與,南海佛教圓桌會已經逐步成為一個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維護文明多樣性、促進和平與共同發展的平臺。 希望繼續共同打造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升級版,成為促進世界宗教和諧、增進人民福祉、加強各國民心相通的全球典範。
  • 袋鼠肉將上中國餐桌 吃「鼠」應人性化可持續
    據澳大利亞肉類加工公司透露,相關出口事宜已通過審核,只是拿到全部諸如健康證明之類的文書還需要花些時間,而公司已經開始和澳大利亞及亞洲各企業商討包括海運和冷藏在內的物流問題了。  邢磊:袋鼠肉對中國人來說,確實是相當陌生的食物。許多人有和我一樣的疑問:袋鼠肉能吃嗎?好吃嗎?  蔣林:可以吃,在澳大利亞超市和豬肉一樣常見,但據說味道不怎麼樣,肉質很硬,羶味很重。
  • 鐘山部長出席第六屆世貿組織「中國項目」最不發達國家加入圓桌會
    12月9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率團出席第六屆世貿組織「中國項目」最不發達國家加入圓桌會並致開幕辭。中方呼籲世貿成員同舟共濟,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優先關注最不發達國家和極端貧困人口,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各國人民帶來福祉。  二是多邊貿易體制是共同繁榮的重要保障。多邊貿易體制為最不發達國家增強發展能力、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 12位頂尖科學家、百餘位院士參會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10月18日上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正式開幕。共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70%左右的嘉賓為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參會代表覆蓋125個國家和國際科技組織。 受疫情形勢影響,今年以「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舉行。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將於12月30開幕
    人民網深圳12月29日電(王星、李申)12月30—31日,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將在深圳舉行,主題為「攜手五載 共話未來」。圓桌會除主論壇外,還將同期舉行青年分論壇、教育分論壇、圓桌會主題展覽等系列活動。與會嘉賓將圍繞和平、友善、包容、合作等議題,交流探討、凝聚共識。
  • 展示資源稟賦 彰顯城市特質 秀出城市魅力 - 新晚報數字報
    作為論壇重要板塊,哈爾濱市將首次作為主辦方之一舉辦「眾智同心 築夢博鰲」哈爾濱之夜活動專場,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示哈爾濱的資源稟賦優勢和獨有城市特質,進一步擴大哈爾濱城市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新華每日電訊聯合舉辦。
  • 回顧丨2018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10國高僧達成六項共識
    圓桌會發起人印順法師一直不遺餘力地增進斯裡蘭卡與中國之間的友好關係,開展「光明行」,恭送本煥長老的舍利赴斯永久安奉,為斯裡蘭卡帶來光明和幸福。海納百川共建未來 十國高僧達成六項共識2018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主題的「海納百川·共建未來」。
  • 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東亞秘書處主任朱澍:城市尋求可持續...
    當前城市應如何更好地認識並運用NbS?朱澍認為,首先,地方政府應該考慮在以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設,以及NbS這一城市發展策略進一步的主流化。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廣州居首位
    12月1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布了《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公布了一套針對中國城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評估系統,衡量每個城市在收入、健康、教育、環境汙染、資源消耗等方面的表現。  其中,在35個大中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廣州、北京、南京、瀋陽和深圳排名前五位。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12月30-31日深圳舉行
    央廣網深圳12月31日消息(記者李強)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於12月30-31日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在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中華文化促進會支持下,由深圳市佛教協會和深圳弘法寺主辦,由南海佛學院和本煥學院承辦。
  • 《環球政經圓桌會》欄目於11月28日正式啟動
    11月28日,環球網與老楊會客廳共同打造的《環球政經圓桌會》欄目正式啟動。《環球政經圓桌會》是環球網評論頻道旗下的特色欄目品牌,主要針對大國政治、大國關係、經濟發展、國家戰略及政策等問題,以專題研討和實地調研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為更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局勢、科學理解國家政策、助推中國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 以人文交流力量凝聚人心助力抗疫: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開幕
    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市領導田夫、杜玲等參加圓桌會。齊續春表示,相信中國佛教、南海佛教在互學互鑑的開放戰略中,既能從世界不同宗教中汲取發展動力,也會以更好的發展惠及全世界。杜玲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致歡迎辭。她表示,希望繼續共同打造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升級版,成為促進世界宗教和諧、增進人民福祉、加強各國民心相通的全球典範。
  • 可持續海產消費年輕化!健康、安心及可持續成為海鮮消費的年度關鍵...
    可持續海產消費年輕化!健康、安心及可持續成為海鮮消費的年度關鍵詞!健康、安心及可持續成為海鮮消費的年度關鍵詞!2020年9月4日,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及全球獨立調研機構GlobeScan通過線上方式與中國的行業夥伴呈現全新的「2020全球及中國海鮮消費者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