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杭州人熟悉的《我們圓桌會》欄目十歲了。
十年來,欄目組精心選擇廣受關注的民生領域、公共服務和公共治理話題,邀請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熱心市民、行業代表和媒體人士等進行富有建設性的平等對話,探尋民生難題的破解之道,從點上的問題出發,撬動更深層次的系統優化,激活城市有機更新的生命力,推動杭州始終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潮頭。
發揮新聞媒體解疑釋惑、集中民智、民主監督等作用,建立民情專報、結果反饋和督辦追查等工作機制,形成線上有效溝通與線下有效治理的複合聯動,切實解決市民反映的問題。《我們圓桌會》既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不斷發力,也是媒體參與公共事務解決的成功案例。
正如欄目製片人說:「欄目走在時代前列,就說明杭州走在時代前列。」
連接民心,協商民主和城市治理有了好載體
十年來,《我們圓桌會》成果如何?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影響力:1200多期節目帶來了800多個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話題,1100多名職能部門代表出席討論,上萬名市民參加節目,提出4000多條建議,推動50餘項公共政策制定完善。
去年,《我們圓桌會》在上城區紫陽街道上羊市街社區支起一張「民意小圓桌」,把轄區居民議論最多、反映最強的共性痛點難點與職能部門進行探討。省黨代表、上羊市街民意小圓桌負責人鄒紫娟說,「小圓桌」今年已收集了360多件民情民意問題反饋,問題辦結率達到94%。
「這不僅是一個問計於民的欄目,更引導我們樹立科學決策的理念,構建城市治理的良好生態。」市交通運輸局計程車處處長胡惠建感言,不少政策在出臺落地前,都通過《我們圓桌會》廣泛收集民意。如今,市交通運輸局在制定完善政策前,也時常邀請市民代表和專家學者前來交流、聽取意見。
杭州城市發展為《我們圓桌會》提供源源不斷的話題,也點燃了市民、學者和各界代表們激辯的熱情。媒體評論員劉雪松說,「『帶刺的聲音』出現在電視屏幕上,體現了節目組的勇氣和職能部門的底氣,更體現了杭州的大氣包容。」
媒體問政,探索服務市民新通道
引進視頻連線技術,讓即時感更強;走進社區,支起「民意小圓桌」;疫情期間開啟「雲圓桌」,與援鄂醫護人員雲上連心……十年間常做常新的《我們圓桌會》,也是杭州媒體服務大局、服務群眾的縮影。
「媒體參與公共事務,一種聚焦揭露問題、開展輿論監督;一種像《我們圓桌會》一樣,聚焦討論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浙江大學中國制度研究院研究員餘遜達評價,欄目補上了協商民主中關於民生小事的「拼圖」,為主流媒體服務社會、承擔社會責任走出了一條路子。
2019年,在《我們圓桌會》等10多個載體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杭州進一步建立「民意直通車」機制,構建聽群眾呼聲、為群眾服務、受群眾監督、由群眾評價的工作閉環,聚力解決民生熱點問題、辦好「關鍵小事」,引導市民群眾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城市治理,推動「眾人的事眾人商量」。
和《我們圓桌會》一樣,起源於網絡的「杭網議事廳」,也是杭州「民意直通車」載體之一,今年,兩個平臺圍繞開學複課準備、垃圾分類等議題開展了多次聯動。杭州網總編輯嚴勤表示,針對網際網路用戶和電視用戶的差異,兩個平臺的聯動可以覆蓋更多人群,讓反映的民情民意更具有代表性。
「媒體一小步,社會民主一大步。」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俞虹看來,秉持「圓桌理念」,讓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交流,探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我們圓桌會》有別於許多欄目的特色,也是欄目的生命力源泉。(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