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城市應如何更好地認識並運用NbS?朱澍認為,首先,地方政府應該考慮在以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設,以及NbS這一城市發展策略進一步的主流化。
「綠色與健康,增強城市發展堅韌性」分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上個月末,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一般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近幾年,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涉及「韌性城市」的表述。如今,城市應如何採取策略抵禦和應對城市危機,提高城市韌性,已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難點。
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簡稱NbS)正是解決這一難點問題的一個有效路徑。
2020年11月16-18日,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及「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相關活動在成都舉行。在以「綠色與健康,增強城市發展堅韌性」為主題的分論壇上,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東亞秘書處主任兼中國首席代表朱澍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
朱澍表示,NbS在過去若干年中,已從概念和倡議轉變為具體行動,在當前疫情背景下,未來城市如何對待自然,如何應用NbS,將會決定城市是否能提升自身韌性,並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
朱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02年,宜可城首次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提出「韌性城市」概念,並與聯合國減災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人居署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城市韌性建立合作關係。
一年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提交的工作報告中建議用NbS應對氣候變化,並將其定義為「一種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復生態系統的行動」。
在朱澍看來,NbS的意義就是將自然生態系統看作是一個人類發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載體,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和應對實際城市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如氣候變化、氣候災害和疫情等衝擊。「NbS能夠支持我們高效地,從經濟、技術的角度,去應對這些挑戰,從而解決我們的問題。」
據介紹,NbS的內涵是在推進城市發展時,採納更多的基於自然的、綠色的解決方案,並將之與城市的空間規劃和發展戰略進行整合,從而使自然城市的建設成為主流。
經歷了十八年的發展與完善,NbS逐漸從理論走向了實踐。如今已被全球許多城市廣泛應用到了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中。雅加達潮間帶陸地的洪水適應策略「稻魚共生系統」、德國漢堡的綠色生態項目、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項目等都是NbS的鮮活案例。
近年來,NbS在中國也日益受到關注。2020年4月16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創建的「中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合作研究」項目正式啟動,旨在為推動中國NbS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和有力支撐。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也在積極探索NbS的中國應用。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全球各城市的風險防控能力,包括對自然風險、衛生風險,以及社會風險等的防禦能力都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全球可持續發展也面臨重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NbS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意義。朱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講道:「這次的疫情對於推進NbS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和反思的關口。下一步我們的城市和家園是不是能夠真正的和諧共生,或是更加的宜居,會不會具有應對像疫情這樣的重大衝擊的韌性,就取決於我們未來的數十年甚至於數個世紀如何去對待自然。」
朱澍還補充道,疫情期間,人們對技術、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階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包括對於政府角色的理解。
全球新形勢之下,當前城市應如何更好地認識並運用NbS?朱澍認為,首先,地方政府應該考慮在以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設,以及NbS這一城市發展策略進一步的主流化。其次,「在戰略設計中,應該將原來傳統的部門工作劃分進一步進行整合,我們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城市也應該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有機體。」
另外,朱澍提到,還應考慮怎樣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平臺,進一步推廣城市應用NbS的成功經驗。
作為全球最大的致力於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地方政府間合作組織之一,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致力於推廣NbS,以幫助城市實現自然、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會員城市網絡就是推進NbS方式在地方的落實。」朱澍介紹道,通過分享會員城市的成功案例,旨在讓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方認識到這一發展策略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