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2020-12-05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記者田原報導:今年7月11日是第三十個聯合國「世界人口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

人口問題日益突出 發展合作亟待強化

東西吃多了,胃會不舒服;人口太多了,地球會扛不住。我們不妨先來梳理一條 「時間線」:1804年,全球人口為10億;123年後的1927年,達20億;33年後的1960年,達30億;40年後的2000年,索性翻了一番到60億;時至今日,全球人口已接近80億,並正以每年新增8300萬的速度逼近百億大關。聯合國數據模型預測,這一天將在本世紀中葉到來。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印度有媒體報導稱,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計劃外受孕和生育對該國乃至亞洲人口加速擴張將形成新的壓力。由此可見,人口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共同面臨的基礎性、全局性問題,人口發展領域國際合作則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戰略性、長期性工作。

然而,當前人口發展領域形勢依舊嚴峻,對各國經濟發展、就業安排、收入分配、脫貧致富、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聯合國最先研究向我們揭示出一幅幅令人憂心的畫面:全球最貧窮國家群體卻擁有最高的出生率,30年內其人口規模較現在將翻番;高收入國家和收入增長較快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卻逐步減慢甚至停滯,老齡化及由此引發的經濟滯脹問題日益突出;人口遷移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和速度發生,由此產生了規模高達6500多萬的難民群體。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全球每天有約830名婦女死於生育及相關併發症,而15至19歲女性死因多與性暴力有關,未來十年仍有1300萬女童將成為「童婚」的受害者。

鑑此,今年聯合國「世界人口日」聚焦「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與維護女性女童健康權益」這一主題,呼籲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為4700萬因疫情封鎖而缺醫少藥的女性提供幫助。古特雷斯指出,人口與發展領域問題的協同解決有助全球經濟健康增長,加大對上述領域的投入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是攜手加快高質量計劃生育、有保障生殖健康、可持續的人口發展路徑等理念在全球範圍付諸實踐,重中之重則是加強政策對話和協商」。

中國貢獻獲得認可 中國經驗值得推廣

作為聯合國目前行政職務最高的女性之一——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娜塔莉﹒卡奈姆表示,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快落實。她認為,中國在消除貧困、保障婦女兒童發展權益等領域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中國經驗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借鑑意義。近年來,中方多次表示不僅會加快推進本國的人口發展進程,還會致力於強化與全球夥伴在該領域的國際合作,並積極倡導加強人口與發展政策對話並形成綜合決策機制,「聯合國人口基金感謝中國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為保障廣大婦女兒童發展權益做出的貢獻」,卡奈姆說。

卡奈姆進一步表示,中方倡導有助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快落實、加快人口與發展領域的南南合作,這將為構建人類發展共同體做出貢獻。「中國致力於幫助聯合國人口基金建立世界級的人口發展研究中心以提供更多知識、技能、資源等國際公共產品,展現出具有在該領域溝通和連接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卡奈姆對中方發揮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東協前副秘書長翁貼則認為,中國在運用經濟和金融手段實現人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扶貧減貧、衛生、環境保護、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及相關融資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他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讓所有貧困人口脫貧,是中國政府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這與聯合國、與東協「不讓一個人落下」的發展目標高度一致。 「東協國家均為聯合國成員,而東協與中國是對話夥伴,三方在人口發展議題上具有共同目標,三方圍繞『不讓一個人落下』」這一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共同努力,將有助未來形成「東亞共同願景」並建成東亞命運共同體」,翁貼說。

翁貼進一步表示,東協國家的一大財富是人口尤其是龐大的年輕人口,創造就業和人力資源建設是東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衛生和醫療、社會型企業等關乎人的發展的這些領域的投資模式,非常值得東協各國借鑑。「我們不僅渴望學習中國經驗,即如何綜合運用財政支出、私營部門投資、外部資金等來更好跨越發展鴻溝、更快縮小發展差距,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也希望在基建、教育、醫療、環境、旅遊等涉及可持續發展的各個領域與中國進一步強化合作」,翁貼說。

「我們絕不能再浪費時間,未來如何取決於當下抉擇」,卡奈姆建議,「我呼籲更多聚焦青年和女性這兩個亟需在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強化自我保護、實現自我發展的群體,各國政府應儘快完善政策設計並加強政策對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解決全球人口問題
    今年7月11日是第三十個聯合國「世界人口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
  • 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作者:馬尼希·巴布納疫情使可持續發展議程更具緊迫性新冠肺炎全球大規模流行無疑嚴重幹擾了202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但並未削減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過,各國政府和企業仍應行動起來,採取有利於增強人類健康、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措施,實現經濟復甦。我們期待各國政府儘快確定這些大型國際會議的舉辦日期,繼續呼籲民眾支持環保行動,共同保護環境和人類福祉。馬尼希·巴布納(Manish Bapna) 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兼常務董事此次疫情提醒我們,人類和自然密切相關。
  • 馬尼希·巴布納: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發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疫情使可持續發展議程更具緊迫性  新冠肺炎全球大規模流行無疑嚴重幹擾了202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但並未削減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原計劃今年舉行的多場大型國際會議紛紛推遲,包括重要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在英國舉行)等。
  • 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呼籲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科學定義
    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 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
    走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正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2、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抽樣調查,到1999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2.6億(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廣州居首位
    12月1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布了《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公布了一套針對中國城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評估系統,衡量每個城市在收入、健康、教育、環境汙染、資源消耗等方面的表現。  其中,在35個大中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廣州、北京、南京、瀋陽和深圳排名前五位。
  •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係
    智能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影響力,使這一變化再次升級,在科學真理發現與指引下的技術創新和進步,真正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同時,由於它帶來的無法預估的風險,也成為人類擔憂和懼怕的最大風險源,遠遠超出了傳統自然風險的威懾以及人們已有的應對經驗和能力。人類是否能夠持續發展、永續發展,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本報告在世界上首次計算了主要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間表,獲得了全球192個國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還特別提出了在「後發展議程」中全球目標設計的新思路。  本報告既從經濟增長、結構治理和環境安全的實用性要求出發,也從哲學觀念、人類進化、文明形態的理性化總結出發,力求全方位涵蓋「自然、經濟、社會」複雜巨系統的行為規則,體現「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係,從而在可持續發展這個龐大的交叉科學體系中,彰顯中國學派的學術見解。
  • 新發展理念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經濟發展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嚴峻壓力。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
  • 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譯者按: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在12月2日收到了來自老朋友、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最新的分享。現將他在昨天寫的這篇《可持續發展的使命》翻譯,與綠會融媒的讀者們分享。譯文僅供參考。我們這一代人的登月任務是在地球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紐約——60年前,約翰·F·甘迺迪總統讓美國執行一項未來使命。「我相信這個國家應該致力於在這個十年結束之前實現一個人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在這一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給人類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也不會對太空的長期探索更為重要;也不會有任何一個項目會如此困難或昂貴地完成。」
  • 「專家視角」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015 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土壤年,該年確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土壤學家提供了彰顯土壤功能助推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新的、獨特的機遇。2016—2020 年實現5630萬貧困人口脫貧和832個貧困縣摘帽,脫貧目標實現時間比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前10 年。脫貧攻堅的9個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中有3個與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密切相關,包括產業發展脫貧、生態扶貧、提升貧困區區域發展能力。產業發展脫貧中,在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的基礎上,要把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放在首要位置。
  • 實施人口戰略規劃 為世界人口與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努力打造「健康絲綢之路」,開展婦幼健康工程,為世界更加美好、人類更加幸福作出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 這就意味著,我國政府要進一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出臺更加合理的生育政策,讓我國人口戰略為「兩個一百年」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作出中國貢獻。
  • 探尋中國路徑,助力人工林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約佔全球人工林總面積的1/3。如何精準提升人工林森林質量,實現人工林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助推我國綠色發展的新課題。  2015年12月,國家林業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了「中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項目」,並納入雙方年度合作備忘錄。
  • 中國相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典型研究與政策前瞻
    顯然,研究相對貧困問題更具有長期價值,不僅對揭示人口貧困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特徵及規律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國家制定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政策價值。 在國內,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樊傑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樊傑團隊」)是最早研究中國相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的。
  • 可持續發展需樹立正確環境倫理觀
    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和受人與自然關係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的不同闡釋,形成了不同的環境倫理學派,基本上可歸為兩類——人類中心論和非人類中心論。其中,人類中心論包括強人類中心論與弱人類中心論;非人類中心論則包括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大地倫理學、生態中心論、深層生態學等。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波恩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道爾夫·吉倫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推广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能創造就業機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公眾意識,開創低碳未來。
  • 《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北京2015年12月29日電 /美通社/ -- 「2015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今日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全方位對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調研和展示,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城市發展難題進行開創性的探索。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安排,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技術革命則源於人類對生存發展方式的新探索和對生產力發展的新追求,往往發端於實踐經驗的升華、重大工具與方法的發明和科學知識與理論的創造性應用,是人類生存發展手段的變革、利用和適應自然能力的躍升和技術範式的新發展。二十世紀以來,科學與技術的聯繫更加緊密,相互依託,相互促進,並表現為某些領域率先突破,進而引發其他領域群發創新、新興交叉領域不斷湧現的特徵。
  • INES構築創新生態圈 實現全球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對氣候變暖和碳排放的關注為新能源發展注入了活力。伴隨著穩定的研發投入,相關技術進步明顯,新能源利用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現有能源體系的重要補充接替力量。伴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如何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互補與高效結合,成為國際能源轉型面臨的現實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