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S構築創新生態圈 實現全球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近年來,對氣候變暖和碳排放的關注為新能源發展注入了活力。伴隨著穩定的研發投入,相關技術進步明顯,新能源利用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現有能源體系的重要補充接替力量。伴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如何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互補與高效結合,成為國際能源轉型面臨的現實挑戰。與此同時,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高效協同發展,也成為國內諸多能源企業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

    6月初,在第十三屆上海SNEC國際光伏展如約而至,國際新能源解決方案平臺INES(以下簡稱「平臺INES」)也迎來了兩周年發布會,其主題為「創新合作,共建共商,點亮世界」。

    平臺INES 是一個以全球優質資本與領先電力技術為紐帶,通過對國際新能源的全產業鏈整合,將國際新能源產業需求與供給有效集成的利益互補聯盟,是一個各參與方自願組成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合作組織。

    據了解,該組織的誕生,從一開始就基本囊括了光伏、風電、儲能、建設、設計、施工、信保等新能源產業鏈環節的頭部企業。正如其宗旨所述:致力打造創新的全球新能源生態圈。

    平臺INES理事長、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東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能源革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新能源又是能源革命的特徵,它也一定是電力的未來,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衝擊。中國是電力製造大國,在可再生能源及水電世界第一。但同時也要看到,雖然,我們的製造能力第一,但我們在全球新能源的地位並不是第一,而是一直被動跟著西方人打天下。比如,中東的新能源大部分用的是中國產品、EPC和資金都是中國的,但中標的開發商卻不是中國的。

    宋東升說:「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現狀,無論是為了中國電建未來的業務著想,還是為了中國新能源未來的著想,我們都有責任去改變這種現狀。」

    正是基於這種現狀,國際新能源解決方案平臺INES應運而生。

    如今,平臺已有剛成立的7家發展為13家,為中國能源企業抱團出海營造了重要的通道。平臺由電建國際、中信保、華為、金風科技、阿特斯、隆基股份、電建貴州工程等企業共同發起,2019年1月經理事會決議後通過明陽風電、晶澳太陽能、寧德時代、康恆環境、華東院、江西電建加入。平臺秉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價值創造」的理念,聯合有意於全球新能源領域內資源、資產、資本交易的相關企業、機構和個人等,實現全球新能源產業的互利合作共贏,以優質國際資本促國際綠色可再生能源項目落地,以項目落地助國際資本收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全球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而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因其國際地位和市場地位自然成為平臺首任理事長單位。

    宋東升還表示,在全球可持續能源投資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僅要靠自身能力,還要積極尋求全球成功合作夥伴的共同發展。平臺成立之初,成員企業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大家的事一起商量,項目大家一起來開發,項目落地了,大家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悅。我們初衷不變,還是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理念,共同把INES平臺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能源平臺。

    截止目前,平臺間合作項目41個,總容量為7332M,其中已籤約項目16個,總容量共計2665MW,共同推動項目25個,總容量為4668MW。

    談起這些項目,宋東升如數家珍,越南的光伏項目、阿根廷的風電項目、巴基斯坦的光伏和風電項目、歐洲的項目等等。

    宋東升把這些成績的取得,歸結於平臺的力量。他認為,這一切只有平臺的出現,去年中國電建才有這3.7GW的中國企業在海外落地,如果沒有平臺,大家只能各司其職,分散進行,只能做供貨商、設計方、施工方等,但是通過平臺後,我們是一個團隊出海的方式,真正打出了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國方案,真是打出了中國品牌。

    當前,國際能源產業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加快,氣候變化、油價波動、能源革命等事件推動能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發展。

    綠色、低碳、高效、可再生是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源轉型既面臨協調處理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的關係問題,又面臨全球能源結構不均衡,新能源發展區域政策協同等問題。

    短時間內取得成績的並沒有讓宋東升感到滿足,甚至看到了更多的責任和擔當。他告訴記者,在新能源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地球上仍有10億人用不上電。僅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就有近5億人用不上電。

    「中國作為大國,我們是有責任,中國電建作為電力行業的領軍企業,我們也有責任,同樣我們的新能源領軍企業也有責任為全球數億人的用電問題著想。」宋東升鏗鏘有力的表示。

    宋東升分析稱,新能源的出現是解決這10億人用電的最好方式,傳統能源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這10億人口偏遠、分散、交通不便,如果用大電網來覆蓋顯然難度很大,而新能源的出現,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同時,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那麼,就需要一群有志向,有情懷,有擔當的一群人,為之而努力,而我們中國人、中國能源企業恰恰符合這一特質。

    數據顯示,中國電建在全球120多個國家有在建項目,有2600多個在建的合同。無疑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先鋒隊。其海外業務的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其在海外的項目也深度融入了所在國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宋東升也坦承,自平臺成立後,中國電建也是受益者,新能源行業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能源業務發展得到迅速發展,中國電建在新籤合同、營業收入、利潤上我們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在這個增長過程中,新能源佔了較大的比重,與此同時,平臺上的合作夥伴,也共享了這個成果。

    如今,作為平臺的引領者,再次深度整合資源,抱團出海,為全球能源轉型,為解決全球無電人口脫貧,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平臺自成立以來,平臺企業積極性都很高,都爭相舉辦活動,洽談項目,所有的合作都是互相有增值的,模式也都是創新的。」宋東升欣慰的講。

    展望未來,宋東升發出倡議,首先,發起成立新能源綠地基金,其次,加強國別、項目層面合作,研究在重點國別、重大項目等層面上的更緊密合作,甚至可以綁定合作、標前協議等措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相關焦點

  • 北汽新能源多維發展 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由大變強」
    2015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站在風口、激蕩前行的一年,在傳統燃油車走入低潮的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實現了3倍多的同比增長,特別是純電動汽車,更是完成了增長4.5倍的驕人業績。「兩會」前夕,國務院確定了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措施,鼓勵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多維發展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由大變強。
  • 從開放式協同創新看中國晶片產業生態圈營造
    晶片技術作為高端製造領域的關鍵複雜技術,是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其發展是一個漫長的研發積累過程,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支撐。因此,促進晶片產業技術創新需要建立包含生產子系統、創新子系統、服務子系統及生態環境,核心企業和關聯配套企業緊密協同,市場激勵措施和政策有效支持的產業生態圈;把開放式協同創新範疇用於產業組織領域,使協同創新運作方式與產業組織間協同、協同溢出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 517大咖談|西古光通總經理劉少鋒:創新 轉型,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今年國際電聯將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主題定為「連通目標2030:利用ICT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ICT行業在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基建和5G等新型技術的加持下,ICT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採訪到了西古光通總經理劉少鋒,就西古光通在「新基建」領域業務拓展,創新轉型及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分享。
  • 「全球健康生態圈」究竟是什麼?進博會上有答案
    論壇上,伊利與芬美意、利樂、嘉吉等13家全球戰略合作夥伴現場籤約,打造行業內首個「可持續發展供應鏈全球網絡」,這也是伊利落實潘剛董事長「激活長板優勢、打造全球健康生態圈」的重要舉措。伊利藉此向世界發出邀約,凝聚全球合作夥伴力量,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共建生態圈、共築健康夢,共同書寫人類健康事業的新篇章。
  • 伊利布局全球「生態圈」開拓健康產業新藍海
    此次峰會以「共建健康生態,共築健康夢想」為主題,來自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等近300人參會,探討70年來營養健康事業的發展。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大會發言中提到:「要與世界攜手,推動產業合作、創新協同、價值共創,積極構建『全球健康生態圈』,實現『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夢想。」
  • 聯盛新能源何旖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驅動力是什麼?
    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什麼?創新。而創新離不開性別多樣性。——何旖莎近日,聯盛新能源集團董事長何旖莎接受了德國新能源行業權威雜誌《The Beam Magazine》的獨家專訪,深入地探討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現狀及挑戰、性別差距等話題。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波恩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道爾夫·吉倫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推广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能創造就業機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公眾意識,開創低碳未來。
  • 華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主力軍之一,華晨集團面對日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在開放合作等方面尋求突破,以達到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華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閻秉哲表示,未來將在新能源、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等領域,加強與造車新勢力和網際網路公司的互助互補,共同構建生態圈。此外,他認為,只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條,才能夠充分適應未來的市場競爭。
  •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係
    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科技創新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引導到「人與自然關係平衡,人與人關係和諧」的軌道上來,確立「可持續科技創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為將未來的科技創新統一於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目標進行正確的路徑選擇。
  • 深圳2035年建成可持續發展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要在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帶動作用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之都。」
  • 動力電池企業持續創新加快發展
    10月28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第8屆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表示,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呈現高增長的特徵,拉動動力電池產業鏈高增長,行業景氣度提升。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全球化競爭趨勢凸顯,動力電池產業鏈將重構,國內企業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向上突圍。
  • 新能源汽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電池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是關鍵
    下一步,要認真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機械工業經管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國策,是產業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果。
  • 中國太陽能光熱第一股:太陽雨再度蟬聯「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
    鑑於太陽雨集團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貢獻,尤其是在太陽能光熱行業集熱、保熱、熱使用效率等核心技術上的創新,光伏民用市場的普及與推廣,以及太陽雨在生態公益領域的實踐及傑出貢獻,太陽雨集團獲評「2015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
  •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及...
    近年來,全球都在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世界各國共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越來越凝聚。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明確了2030年前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掀起了新一輪可持續發展浪潮。
  • 科萊恩、阿科瑪入選道瓊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數榜單!
    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DJSI)於1999年推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指數之一。其年度分析覆蓋了7300多家公司,約佔全球市值的95%。道瓊可持續發展世界指數則涵蓋了基於長期經濟、環境和社會(ESG)標準,在標普全球BMI指數中最大的2500家公司中排名前10%的公司;而道瓊可持續發展新興市場指數則涵蓋了基於ESG標準,在20個新興市場中最大的800家公司中排名前10%的公司。近日,阿科瑪、科萊恩先後入選了道·瓊斯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數榜單(DJSI)。
  • 對話張峰:用戶價值驅動,光峰構築雷射顯示核心生態圈
    光峰科技工程事業部總經理張峰先生接受投影時代網專訪 補短板,構築最全雷射螢光產品陣列在此期間,光峰穩住了陣腳,並且進一步確立了聚焦「核心器件+核心專利+生態」的發展戰略,在確保研發投入的前提下,通過降本增效的方式,優化業務流程,使企業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當前,公司業務已全盤恢復,得益於公司創新的影院服務商業模式,解禁後的影院業務也已迅速恢復盈利。
  • 無六氟化硫技術助力企業更快應對氣候挑戰,實現高效、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球氣候問題日趨嚴峻,極端天氣現象頻髮帶來的次生災害威脅愈演愈烈。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把主題確定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人類把發展消耗的資源控制在地球可承載的範圍之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 比亞迪:創新是發展的「永動機」成就新能源領軍者
    最新新能源汽車再迎政策利好,乘用車「雙積分」政策出臺,李黔對此的解讀,「會對未來電動汽車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應該講是一個裡程碑的事件。」  按照比亞迪的戰略規劃,新能源汽車2020年在比亞迪汽車業務中將佔到90%,到2030年,將完全實現私家車電動化。  在國內新能源車企當中,比亞迪率先走出國門,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遙遙領先」。
  • 開放的幾何+,重新定義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
    實際上,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性已是全球皆知。01 車企主導生態圈建設符合頂層設計從我國在2016年10月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對於智能網聯汽車的定義來看,這是一種跨技術、跨產業域的新興概念體系。
  • ...召開企業家和行業協會座談會,聽取對成都「十四五」發展意見建議
    ■ 打造公平穩定可及的營商環境,營造尊重創新創造創業的社會氛圍,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 始終堅持以產業生態圈引領產業功能區建設,錨固「生活城市」特質,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不斷提高先進資源配置效率,切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