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騎行在英國很受歡迎,有人將其用作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有人將其視為一種健身方式。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多英國人選擇騎行這種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英國交通部本月9日宣布投入20億英鎊以鼓勵騎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緩解復工後的公共運輸壓力。圖為5月14日,在英國曼徹斯特,一名男子在自行車道騎行。 新華社發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疫情使可持續發展議程更具緊迫性
新冠肺炎全球大規模流行無疑嚴重幹擾了202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但並未削減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原計劃今年舉行的多場大型國際會議紛紛推遲,包括重要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在英國舉行)等。不過,各國政府和企業仍應行動起來,採取有利於增強人類健康、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措施,實現經濟復甦。我們期待各國政府儘快確定這些大型國際會議的舉辦日期,繼續呼籲民眾支持環保行動,共同保護環境和人類福祉。
此次疫情提醒我們,人類和自然密切相關。新冠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傳播。此外,有力證據表明,相對於遭受空氣汙染或缺乏清潔飲用水的人口而言,享有清潔空氣和飲用水的人口經受疫情考驗的能力更強。
在新冠肺炎疫情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方面,國際能源署預計,2020年全球碳排放將下降約8%,主要原因是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耗減少及交通運輸發生變化。但是,過去的經驗表明,經濟下行帶來的減排或許只是暫時性的,可能會反彈,甚至超過原有水平。由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下降了1.4%,而2010年化石燃料燃燒及水泥生產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上升了5.9%,大大抵銷了此前的下降幅度。各國只有經歷重大而長期的結構性變革,才能真正推進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疫情暴發後,各國政府希望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它們在制定經濟復甦計劃時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鎖定高汙染、低效、高碳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要麼加速推動必需的轉型,發展低碳、價格合理的能源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交通系統,從而創造長期經濟和社會效益。後者才是應該選擇的方向。
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甦,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正在史無前例地調動資金,目前規模已超過10萬億美元。今後一年的情況將對全球能否解決巨大而緊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希望各國政府不要退回老舊模式,而是選擇進行「更具韌性的復甦」。
國際社會應從疫情中吸取四個經驗教訓
現在,我們對於疫情產生的整體影響及經濟影響的認識還不深入。國際社會應從此次疫情暴發中吸取四方面的經驗教訓:
第一,疫情明確地顯示出,面對風險和衝擊,人類和經濟是非常脆弱的,而且這些風險往往相互交織。健康危機會影響到所有人,但我們知道,已面臨風險或生活在貧困中的人群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同樣,經濟危機將破壞脆弱家庭和社區承受其他風險的能力,包括乾旱、洪水等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和其他災難。疫情是一個「威脅乘數」,凸顯了在應對大規模流行病以及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破壞等各種風險方面我們要增強韌性的緊迫性。
第二,疫情危機顯示,一旦需要,全球要採取迅速、大規模的危機應對行動。面對疫情,很多國家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應對措施,以保護民眾安全。為防止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截至5月初,地球上超過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鎖令限制。20個最大的經濟體已經宣布提供6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此外還將提供數萬億美元的貨幣支持,幫助民眾和企業共渡難關。這些壯舉在幾個月以前是無法想像的。此外,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有效應對疫情和應對氣候變化可以同時進行。例如,韓國將漸進式測試和早隔離、早治療相結合,減少了日感染率;同時執政黨承諾實現淨零排放,並停止對新建燃煤電站提供資金支持。智利通過了更有雄心的國家氣候計劃,並宣布將「進入修復階段,確保可持續發展」。為助力經濟從疫情中復甦,歐盟的議員們近期宣布支持一攬子政策和綠色協議,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第三,環境健康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例如,人為毀林打破了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壁壘。過去40年,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愛滋病等幾乎所有大規模流行病的暴發,都是源於動物並由人類傳播,對全球公共健康造成重大威脅。隨著城鎮化的擴張、人口增長和旅行普及,這些疾病得以快速傳播,使衛生基礎設施不堪重負,並發展為大規模流行病。氣候變化影響及其對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染的相關影響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據估算,每年室外空氣汙染導致420萬人過早死亡。空氣汙染還引發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增加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和可持續發展之間還有一項重要聯繫,目前探討較少:當前正在發生的某些行為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黏性」的,也就是相對持久的,危機後仍將存在。這些行為變化可包括:出於健康考慮,遠程辦公和虛擬會議增加,取代長途出差和乘坐火車、公交車等公共運輸。一些改變(如減少飛機出行)對環境有利,危機後也將持續。如果部分改變能夠鞏固下來,就能在疫情過後極大重塑世界的面貌。
短期而言,各國政府的工作重點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為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和企業提供支持。但是,放鬆重要的環境和衛生監管,或繼續投資高碳行業,是錯誤的做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所有重要市場,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低於燃煤發電價格。各國也應將投資從風險較高的油氣領域轉移,幫助工人獲取更可持續的生計,建設更加多元的經濟體。各國政府應探尋機遇,推動智能電網、建築能效、公共運輸、電動汽車充電站等可持續基礎設施及基於自然的系統的建設。
疫後經濟恢復應當堅持綠色低碳的大方向
回顧2008年至2009年經濟復甦,證據表明,有針對性的綠色刺激措施能夠產生更多就業、實現更好增長。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韓國在2008年至2009年危機後反彈最快,韓國將大部分(約69%)刺激措施用於綠色領域。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在公交項目和高速公路項目同樣投入10億美元,前者創造的工作時長比後者多70%。此外,研究發現,從中短期來看,美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智能電網等領域投資創造的就業是化石燃料領域的兩倍。
隨著各國從疫情中復甦,任何國家都不應與世隔絕。正如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第十一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會上所言,此次疫情應對,凸顯了各國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性。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挑戰和重大風險,各國在恢復經濟過程中應當堅持綠色低碳的大方向。
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通過共享信息、相互學習,各國能夠變得更為強大,並更好地為應對未來風險做好準備。學習方式之一是在民間社會團體和學術界之間開展對話,例如世界資源研究所協助組織的「中國·印度對話」,此類對話有利於交流觀點,探討如何實現更加包容、綠色和韌性更強的經濟復甦。
主要經濟體也應通過增加發展援助等方式,向較小的發展中國家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增強應對疫情和經濟挑戰的韌性。此外,各國應在多邊體制下相互合作,2021年可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協議等方面創造更多的國際機遇。
抗疫推動中國實現低碳和具有韌性的發展
中國是全球首個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國家,全球可以學習中國的經驗,包括中國如何採取行動重啟經濟發展。自1月實行封鎖令以來,中國的經濟大幅放緩,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這是自1992年中國開始進行GDP季度報告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出臺經濟復甦和刺激計劃,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更健康的城市等重點領域開展投資,推動中國實現疫情後復甦並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電動汽車領域:2019年年底,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共有380萬輛電動汽車投入使用,佔全國汽車年銷售總量的5%。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電動汽車的年銷售量佔比提高到25%。雖然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公共充電網絡(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但在充電可獲性方面依然存在缺口。大幅提高充電基礎設施對於服務現有電動汽車、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提高道路電動汽車比例非常重要。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經濟競爭力不斷上升,煤炭引發各類問題的實證不斷出現,中國面臨著向更加清潔、低排放能源轉型的機遇。可再生能源投資能夠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並創造就業,減少排放。
在健康領域:疫情凸顯了建設「健康中國」,包括建設健康城市的重要性。2016年,中國制定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及相應的行動計劃,將健康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並重視全民健康。在這一雄心勃勃的規劃下,中國將減少空氣、水、土壤汙染,實施嚴格的工業排放標準,完善步行、騎車、健身和公共衛生設施,促進道路安全。該規劃標誌著中國的健康衛生思維發生重大轉變:預防優於治療,健康不僅意味著要多建醫院,還意味著要讓民眾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對植樹造林、城市森林區等綠色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可以改善健康並創造經濟效益。城市中的樹木和自然區域能夠清潔空氣、降低氣溫、減少能源消耗、促進民眾心理健康、增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例如,紐約市公園內的樹木每年可產生約1.2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是每年公園維護費用的5倍。其他機遇包括擴建安全的自行車道、人行道和公共空間,鼓勵民眾開展更多的健身活動,增加共享交通和微移動選擇方案,完善水和廢棄物管理系統,改善環境衛生和減少垃圾等等。
過去5年,中國在實現生態發展目標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減少了城市空氣汙染,對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大量投資,增加了電動汽車數量。尤為重要的是,中國還設立了減排目標,在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將為中國進一步向高質量和綠色發展轉型提供重要機遇。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將特別關注氣候變化、「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供應鏈等領域。
中國致力於實現低碳和具有韌性的發展,這種模式有利於經濟增長,有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可以「十四五」規劃為機遇,制定強有力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許多發展領先的中國省市均有能力提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此外,隨著不久的將來風電和太陽能實現電網平價,中國可加速電力行業去碳化。政府還可對緊湊型城市發展、大規模公交、混凝土和鋼鐵利用效率、電器和照明能效等領域的投資提供支持。
「同舟共濟」是當下全世界需秉持的共同理念
疫情在短短幾個月就從根本上幹擾了全球經濟,並且暴露出全球價值鏈在面對自然環境因素引發的突變時的脆弱性。「同舟共濟」「命運共同體」正是全世界在應對全球大規模流行病、經濟下行等危機方面所需秉持的共同理念。只有各國攜手合作,才能克服這樣的全球挑戰。當前的問題是,很多國家正在背道而馳,傾向於單打獨鬥,這是完全錯誤的。雖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施「社交距離」,但此時,我們需要增加而非減少國際合作。人類社會需要更加包容、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
世界資源研究所是一個全球性的獨立非政府研究機構,在中國、印度、巴西、印尼、荷蘭、美國、非洲等國家或地區設有代表處。我們致力於研究環境、經濟和人類發展之間的關係,並重點關注能源、城市、水資源、森林、糧食、氣候變化等相關議題,推動實現更加環保、更具韌性、更加包容的經濟增長。自今年1月起,我們就注意到公共衛生危機的出現,此後迅速認識到疫情將帶來長期深遠的影響。我們認為,「更具韌性的復甦」蘊藏著機遇。
(作者為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兼常務董事,國務院參事室交流合作司協助,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劉岱宗審譯)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