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道玄燈
佛家、道家看宇宙世界,認為世界是緣起的,有「時空結緣點」的觀念,具體表述則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存在,核心是「成性」,表示的就是形成世界的各條件因素之間的關係,即現象與成性這個本體之間的關係,是大道玄學的核心精髓,統稱為這叫「緣起法」,基本現象就是「力」這個問題,也叫「業力」,包括了引力現象與斥力現象,體現在宏觀與微觀層級上,則是在量級的等級進退,發生「力」的關係、性質及強弱的變化。
因此從力的現象是緣起法的角度看力的種類問題,力的現象及種類問題,只是時空結緣點不同而表現出來的性質現象,主要特點就是「玄中空虛無,生生不息,變化不已」,以此「不二」中觀見地,看現象問題則不掉入「常見、斷滅見、邊見」。
科學探索發現中,人們關注引力的同時也應關注斥力,如同了解物質時,關注質量也要關注能量,關注時間也要關注空間,關注低維位面的現象證據時,也有關注高維位面的現象證據。
而時空結緣點的問題,就具體集中體現在「以緣起法的角度看常數狀態」,常數存在有「恆常與非常」兩種狀態,表示著世界的存在狀態,並由常數的狀態變化,反映著世界的存在狀態,各條件因素之間的關係變化,條件因素關係發生變化,常數狀態也會發生變化,能反過來顯現出條件因素關係發生的變化,所以常數的存在狀態可以預測世界發生的變化。
科學探索發現基於觀察與數學語言描述,理論提出,事實證明,理論修正,進入文明認知提煉整理,歸納概括總結與推理演繹並舉。承認有所未知,已知也未必確定,需要證實有待證明,科學精神大概是這樣。但往往許多的證明不只依賴數學演算,非數學語言的證明方式也是科學的精神,道的精神也如此,科學其實是這是「玄學證道」文明認知傳統的延續傳承。
我們用「道」這樣的思想眼光來看宇宙自然生成的物質演化進程,來看「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作出的考查」。
愛因斯坦場方程,最初發表時得出的宇宙學觀點是宇宙不穩定,既有膨脹也有收縮。後來覺得在哲學上看,宇宙整體上應該上是靜止平衡,於是在公式中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項,讓宇宙靜止平衡。
在哈勃發現宇宙在膨脹的現象後,經過參觀哈勃的天文臺交流後,覺得加上宇宙常數項是個錯誤,就又把這個常數項去掉。
後來的物理學家們又在公式中加入這個宇宙常數項,來解釋宇宙膨脹的原因是「暗物質、暗能量」。
其實這個思想變化過程中,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認為常數「恆常不變」,只關注引力較少關注斥力,包括愛因斯坦本人、哈勃等人,乃至之前的牛頓等,因為帶著這種「常數恆常不變」的思想,所以為了理論認知與現象相符,經得起事實證明以站得住腳,調整理論認知,進行數學演算。
如果這個思考過程中,人們了解常數狀態也是「非常」態的無常變易,那麼改理論這樣的事就會變得輕鬆些,不會執著「常見」,注意力不只是習慣關注在引力上,科學探索發現也許會變得更加有樂趣體驗,更加引人入勝,吸引更多的大多數人投身其中,為人類文明認知的建設,添磚加瓦,貢獻一己之力。
多方宇宙世界雖然目前還未被發現證實存在,但從目前所知的科學知識,是可以知道我們所在的宇宙只是其中一個。比如大爆炸理論,宇宙在膨脹,這個觀點的重要核心是「奇點,時間有開始,空間在膨脹擴展」,這樣的增量存在是需要「無始循環」的思想來解決理論的自洽圓滿,自圓其說。奇點也需要一個「地方」存在,以令事件可發生,因此大爆炸理論只能說明「我們所在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世界的其中一個,膨脹是一個物質演化進程中一個時期的局部現象,我們所在的宇宙也存在收縮現象。熵增現象只是物質演化進程的一個方向,「成、住、壞、空」是物質演化進程的全方位展示,一個宇宙世界誕生存在,也存在一個宇宙世界的滅亡消失,演化生成另一個宇宙世界」。
因此牛頓的「無限宇宙」只是講一個「宇宙世界」,愛因斯坦認為「牛頓的無限宇宙」是有限的,儘管總質量可以無限。
宇宙在膨脹,是否需要「暗物質、暗能量」這樣的思想來解釋呢?狄拉克、德布羅意等人的思想其實很重要,能貫通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其實有互補作用,而不只是現在認為的兩大理論難以兼容貫通。因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太注意在了宏觀世界的引力問題上,而忽略了「時空彎曲」本身是如何發生的,四維時空既然被看成也是一種存在,本身的結構就需要量子力學這樣的微觀深入了解,現象與成性本體之間,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能雙向往來,理事圓融無礙,上下通達。這才是人類文明應有的一個正常理論認知狀態。
「具有一個確定的(極大的)密度的物質是平衡的,用不著物質的內力(壓力)來維持這種平衡」,這裡愛因斯坦並沒有意識到「物質也能表現出斥力」的存在狀態。物質演化進程中的「成、住」,體現了凝聚拉攏靠近的引力,「壞、空」體現了「斥力、弱衰變的弱力,以及光、電磁波輻射的電磁力」,乃至還有四大基本力之外的更多種類的力,有待發現。緣起法的時空結緣點看「現象與成性的本體」之間的關係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掃除人類自身的心神想像力功能看現象時的認知「所知障」問題。包括宇宙是否有「中心」這樣的問題,中心可以認為是一個有形的「質心場源」,也可以是一個無形的「法則核心」總樞紐,比如「道根」,可以生出萬物萬象,這就得擺脫幾何模型的非數學語言思維去看問題。
這裡愛因斯坦的思維是習慣以三維空間來討論宇宙的存在狀態問題。
「整個宇宙空間的閉合性」這個假設的前提是三維空間背景。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很重要觀念是「空間維度」背景這個問題,相對論所討論的問題在四維時空的宏觀尺度下討論,極少涉及時空本身的「真空量子漲落」這樣的微觀世界問題,所以需要繼續把狄拉克、德布羅意等人的量子力學往高維位面時空推進,往往越基本的問題,越有根本決定的奠基作用。
以緣起法「時空結緣點」的眼光看這個問題,保持靜態平衡只是物質演化進程的一種情形,並不是全時空的唯一存在狀態。
把實際存在的宇宙只用數學幾何模型來描述,屬於片段認知,會信息失真,丟失許多現象內容,用數學推步演算,難以全然知曉,只能幾近於道,描述其中一部份,但不是宇宙其本身之體。
「宇宙的總質量是有限的……空間曲率特徵是按照物質的分布情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變的,但在大範圍來看,可以近似於球面空間。」「所以需要這個補充項,只是為了使物質的準靜態分布成為可能,而這種物質分布是同星的速度很小這一事實相符合的。」
這裡說明了所得結論的思維前提條件,是指「宇宙世界只有一個;常數狀態恆常不變」,更進一步說明人類發明的數學思想方法,其推步演算方式方向是會隨著人自身的「心鏡」心印照見而改變其所得結論及發現的結果。由此提出「常數」本身由什麼內在關係構成?對常數本身狀態「恆常與非常」的研究,將會成為一個「理事圓融無礙」的關鍵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