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觸感:從態度到方式

2020-11-30 中國網

新觸感:從態度到方式 

策展人:雷祺發 

藝術總監:吳林田 

策展助理:彭澤雲 

參展藝術家:陳浩、李松林、黃德君 

開幕時間:2016年5月28日下午3:00 

展覽時間:2016年5月28日至6月18日 

展覽地點:大壺藝術中心(上海虹橋路1440號)

媒體支持:美術文獻、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99藝術網、卓克藝術網、藝術中國、藝術+、藝術派、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文藝家、壹號收藏網、藝術在線、支點、上層、大武漢、大楚網、新浪湖北、荊楚網、商旅時代、長江書畫

 

「新觸感:從態度到方式」當代藝術展由獨立策展人雷祺發策劃,將於2016年5月28日下午3點在上海大壺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此次「新觸感」展將集中展示陳浩、李松林、黃德君三位年輕藝術家各自探究出來的當代抽象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正如策展人雷祺發在前言所言:之所以提出「新觸感」,就是基於上述事實之考慮,「觸感」,顧名思義,即觸覺傳感器,因接觸而引起的反應,它包括視覺的、聽力的、觸摸的與氣味的。那麼,反之體現今天的抽象藝術創作層面,即希望當代的抽象藝術創作要以「全方位觀照(周韶華語)的視角植入當下現實社會環境中去,更具體的來說,我們從藝術家陳浩、李松林、黃德君三位的藝術創作路徑來說,都處於多元生態的今天,共同面對同樣的現實中國的當代尖銳問題,或群體性問題,或個體性問題,複雜多變,紛繁不一,嚴格上講,這是我們整個當代抽象文化氛圍尚未到來所致。

據悉,「新觸感:從態度到方式」當代藝術展將展至6月18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新觸感:從態度到方式

文/雷祺發 策展人

今天很多當代藝術家的抽象藝術創作,在面對多元共生的藝術演變形態中,逐步不自覺地走向探究媒體、形式、語言與觀念的路徑,儼然喪退八十年代當代抽象藝術具有的前衛性與反叛性。當然,這裡不是說當代藝術家單方面的原因,而是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環境不得不面對資本權力化與權力資本化的雙重綁架。筆者之所以強調「態度」,就是想說當下從事抽象藝術的當代藝術家們,理應擺脫作為語言、形式與媒介的經驗性束縛,同時規避現代主義階段過分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來捍衛主體自由與價值的這一通道。

對於中國有無當代抽象藝術發展邏輯的根/傳統,我以為並不是爭論的焦點,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結合自身的本土藝術主動引進、融合歐美的當代抽象藝術,以此走出屬於中國自己的當代抽象藝術,才是當務之急。但這一過程又不可避免地出現,如同批評家黃專先生說過的:「中國這一代抽象藝術是在一種無限性的歷史中產生,一方面中國式革命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已經結束,而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全盤拿來主義又使中國藝術處於另一種無身份的焦慮之中」。(黃專《抽象是一種關於自由的表達》)所以,八十年代引進過來的當代抽象藝術,僅僅是作為一種精神批判的武器,從而也加入了開啟中國當代藝術的大門。之後到了九十年代,中國部分當代藝術家開始比較自覺地舉起中國抽象水墨的獨立旗幟,宣言中國當代藝術的立場與態度。這種「文化自覺」(費孝通語)進一步加強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的認識,甚至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性轉換及其改造,以此回應西方當代藝術樹立起來的話語權問題。

由此,不難發現,「中國抽象藝術家創造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一種社會目光前的鉸鏈。這一鉸鏈以微妙的連續性的運動在日常生活的惰性和美學領域的強烈間的擺蕩」(奧利瓦《偉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紀的中國藝術》)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被大家比較一致地稱為抽象藝術的書法語境裡面,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在這裡,我並不認為書法是一種抽象藝術,它只是一種漢字藝術。作為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抽象藝術來說,它已經不僅僅是談抽象繪畫藝術本體層面的問題,而是必須從以社會學轉向為主要特徵的當代藝術角度來探究它、討論它,這是因為「抽象藝術本身並不能表明它的價值判斷」。(郝青松語)

當我們在梳理抽象藝術從八十年代以來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與現實處境時,就不難會發現,中國當代抽象藝術過於注重表現性,甚至部分當代藝術家走向抒情化的地步。這一事實再次告訴我們,「作為前衛藝術的抽象藝術與作為庸俗藝術的抽象藝術的問題」(郝青松語)是當代藝術家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問題。正如批評家郝青松所言:「中國的抽象也需要思考如何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場,回歸自身的藝術史發展邏輯,以及捍衛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等問題。」(郝青松《消費社會與抽象藝術:前衛還是庸俗?》)筆者以為,警惕抒情化的同時,也需要植入當代中國問題現場,進而訴說具體的視覺事實,才是走出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迷魂陣。

筆者之所以提出「新觸感」,就是基於上述事實之考慮,「觸感」,顧名思義,即觸覺傳感器,因接觸而引起的反應,它包括視覺的、聽力的、觸摸的與氣味的。那麼,反之體現今天的抽象藝術創作層面,即希望當代的抽象藝術創作要以「全方位觀照(周韶華語)的視角植入當下現實社會環境中去,更具體的來說,我們從藝術家陳浩、李松林、黃德君三位的藝術創作路徑來說,都處於多元生態的今天,共同面對同樣的現實中國的當代尖銳問題,或群體性問題,或個體性問題,複雜多變,紛繁不一,嚴格上講,這是我們整個當代抽象文化氛圍尚未到來所致。

陳浩 輪迴.1 布面綜合 直徑68cm 2012年

 

陳浩 輪迴.3 布面綜合 50×50cm 2012年

 

陳浩 遺留·心跡 布面綜合 150×150cm 2012年
 

陳浩的當代藝術創作,其實他並沒有局限在架上藝術之上。以他的藝術創作路徑分析,選擇裝置、行為、影像與選擇抽象等語言方式來表現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陳浩的當代抽象藝術創作,已經超越單純的架上繪畫,並不僅僅是再現,而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之下的知識分子式的視覺化產物,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言:「我在創作中,吸取這些物質裡面所特有的破碎痕跡、符號、肌理等元素,來表現我所關注的歷史、自然、天災、人災所遺留下來的東西!這幾年似乎是國際性的災難年,海嘯、地震、核洩漏、洪水等,面對這些現狀,我們只能通過這些遺留下來的『痕跡』來祈禱、來反思、來重建!」面對當下具體的視覺現實,藝術家陳浩以關注我們人類破壞物質遺留下來的肌理、痕跡以及灰塵等破碎的抽象性畫面,來諷刺我們今天人類毫無休止的破壞與盜取。比如《遺留》系列作品,就利用很多的肌理、痕跡、破碎的元素整一在同一個視覺畫面感之中,沒有中心焦點,畫面每一處都是中心,覆蓋滿畫面的暗物質,直逼觀眾的心靈深處。

 

李松林 NO2 布面油畫 30x30cm
 

李松林 NO42 布面油畫 40x50cm

 

李松林 NO4 布面油畫 30x40cm

面對李松林「藍」意作品的視覺敘事,不由自主地會想到「國際克萊因藍」,面對法國藝術家克萊因的作品,李松林並沒有逃避,而是選擇如何站在大師的作品面前,開拓屬於自己的藝術精神領地。那麼,這批被他稱之為「意象觀念風景表現」的「藍」意作品則是藝術家「對人生及國內當代文化藝術現狀所持的一種態度」的產物。以我看來,其中好些「藍」意系列作品已經超越意象性表達,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半抽象性的意象表達。《藍》系列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批判性表現,雖然在語言表現上沒有完全走向結構抽象,但內在的抽象意味卻很凸顯,「個人的精神表現中的語言清晰明確」(李松林語)。面對當下文化的快餐式取向,藝術家李松林有話要說,畫面即是藝術家的發言武器,他試圖構建視覺圖式語言獨立探索王國,以此來回應藝術家個人與當下現實問題存在急劇的張力感問題。當然,除了「藍」意為線索的作品之外,藝術家的關注視角轉向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油鹽醬醋這一題材,但仍然延續藝術家對藝術與生活關係的觀念性介入。

 

黃德君 無題20 40cm×40cm 綜合材料 2013年
 

黃德君 無題27 40cm×40cm 綜合材料 2013年

黃德君 無題29 40cm×40cm 綜合材料 2013年

 

對於如今的生活節奏,藝術家黃德君選擇以藝術介入的方式,尋求與他者進行對話。解讀《無題》系列作品,藝術家有意處理畫面肌理的同時,保留過程感。他並沒有一味地過度處理偶然間得到的意外效果。整個視覺畫面都是布滿中心及其焦點,看似作品極具複數性,實際上卻是張張成為獨立視覺理想國。畫面的急促感與顆粒感及其塊面感忽而構建成一張巨大的點線面世界,可以說作品的開放性與想像力介於有意無意中既在保留又在釋放,這或許就是藝術家總是謀求與他者對話的結果導致。借用黃德君的話來說,即「在我與這個世界溝通不暢時我用我的畫畫我所思所想,這個世界開放、自在、和諧,對我們極盡包容,或許沉默、有所不為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總而言之,當我們面對陳浩、李松林、黃德君三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構建的視覺敘事的時候,從態度到方式,是他們在面對今天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現實環境做出的強烈回應之聲。當然,這裡也並不說,討論媒介、形式、語言不重要,而是想說的是,今天存在太多藝術家的作品一味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貝爾語)及其去政治化的庸俗抽象藝術,反而忽視作為前衛性與當代性的抽象藝術及其作品。

2016年5月20修改於武漢江上書屋

 

相關焦點

  • 膚感整裝(新觸感)| 定製界的藍血貴族
    時間:2021-01-06 17:44:56 瀏覽:1次 起源於義大利的膚感門板,在業內一直素有「奢侈品中的藍血貴族」的美譽,而要究其膚感一詞的來源那就要從其如嬰兒肌膚般的漆膜觸感說起,後又因其特別的色彩和質感,一度成為頂級家居設計師一致狂熱的追求
  • 虛擬實境中也可以有觸感
    ,從而產生觸感。近期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利用地震波的原理,開發了一套統一的觸感尺度系統,並與虛擬實境系統整合,令虛擬實境系統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這份研究發現,當肢體觸碰發生的時候,各層皮膚和骨骼之間也在傳播瑞利波,身體的觸感受體細胞接收到這些波信號,從而產生觸感。研究人員建立數學模型模擬這些觸感受體,展示在不同層面的受體如何對瑞利波做出反應。研究發現,這些受體與瑞利波間的互動,在不同的生物體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受體深度與波長之比是恆定的——研究人員由此找到了通用的規則。
  • 特殊傳感器賦予機械手多維觸感
    最新研發的機械觸感裝備,已經不僅具有可伸展的韌性,還具有感知壓力、形變和拉力的功能,將為軟體機器人、虛擬實境(VR)和現實增強(AR)等設備帶來革命性的巨變。在形變的感應裡,新技術進一步分離了各種形變的處理。研究者之一白荷丹(Hedan Bai,譯音)說:「我們知道柔軟物體的形變是非常複雜的,多種形變同時在發生。」他們的技術能夠將幾種形變,比如壓力、彎曲或是伸展等不同的空間形變區別處理,並與一套數學模型結合,確定這些形變的確切位置和形變幅度。
  • 蘋果新專利曝光:欲用液態金屬打造觸感表面
    據國外媒體報導稱,根據當地時間周二披露的一份專利申請文件內容顯示,蘋果似乎正計劃利用Liquidmetal Technology開發的材料理念用於打造包括屏幕在內的「觸感表面  據悉,這一專利申請最早提交於2012年,其主要描述了在設備基底上使用「大塊凝固非晶合金」(bulk-solidifying amorphous alloys)陣列的方法,並使得所謂的觸感表面具備感知
  • 從掃描人體到探索觸感的圖像 | 吳笛對談汪潤中
    汪潤中:對,有這種感覺,另外弗洛伊德因為他本身的理論也涉及到窺探,撫摸,快感這些東西,我覺得這些在作品中也有體現,因為手持掃描的方式真的就是在撫摸,整個創作過程就是在撫摸身體,而觀看的體驗又非常像窺探身體的局部。吳笛:所以當時掃的是你的身體還是你搭檔的身體?
  • 124 136 2 34 12356 1 福建推出首份盲用觸感地圖
    124 136 2 34 12356 1  假如在地圖上「遭遇」到這組神秘數字,你能猜出它的含義嗎?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福建省推出全國首張省級觸感地圖,服務該省35.6萬名視覺障礙者。蔣文潔攝  當天,福州市盲校的孩子們,在這張特殊的地圖上摸到這組「數字」時,立刻高興地叫了起來:「福州!」  這張帶有盲文的觸感地圖,比起對開標準大小的地圖略小一點。地圖上只標註省界、市界和縣界,和長長的海岸線,沒有標註鄉鎮和街道,更沒有毛細血管般的河流。  尤其重要的是,省略了鄉鎮和村莊的空白之處,是一個個微凸的盲文觸點。
  • 研究發現:虛擬實境中也可以有觸感
    近期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利用地震波的原理,開發了一套統一的觸感尺度系統,並與虛擬實境系統整合,令虛擬實境系統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這份研究發現,當肢體觸碰發生的時候,各層皮膚和骨骼之間也在傳播瑞利波,身體的觸感受體細胞接收到這些波信號,從而產生觸感。研究人員建立數學模型模擬這些觸感受體,展示在不同層面的受體如何對瑞利波做出反應。研究發現,這些受體與瑞利波間的互動,在不同的生物體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受體深度與波長之比是恆定的——研究人員由此找到了通用的規則。
  • 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有人類一樣的疼痛和觸感,並能即時作出反應
    新型電子皮膚有人類一樣的疼痛和觸感,並能即時作出反應研究人員研發了像真皮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非侵入性替代品鋪平了道路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 RMIT University)的一個團隊開發的原型設備可以用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
  • 網友:那是你沒用魅族16T的mEngine觸感引擎
    為了提升操作手機時的反饋體驗,魅族專業的馬達團隊,日以繼夜的改進和調試震感算法為用戶帶來了全新觸感引擎mEngine。利用超線性馬達 mEngine加以精準模擬,不僅是在打字上,在拍照、聽歌以及玩遊戲的時候用戶都可以體驗到不同而又恰到好處的觸感反饋。
  • 液態金屬軟傳感器為可變剛度的螺旋形柔軟織物抓手賦予觸感
    該團隊現在正在努力將抓具集成到機械臂的末端,並將其與之前開發的觸覺反饋設備結合起來,希望能在12到16個月內將該技術商業化。他預計,如果找到行業合作夥伴,該夾具將在未來12到16個月內商用。Do博士說:"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優化集成材料,開發閉環控制算法,並將抓具集成到機器人手臂的末端,以自動抓握和操縱對象。""如果我們能夠實現這些後續步驟,則無需手動抬起夾持器,這將有助於處理非常重的物體。
  • 全國首張省域盲用觸感地圖在福州推出
    通訊員 蔣文潔攝  福州新聞網12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 吳暉)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一群有愛心的朋友為全省36.5萬視障朋友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全國首張省域盲用觸感地圖,今後盲人也可以手摸地圖感受方位,了解八閩之大。  3日上午,地圖首發儀式在福州市盲校舉行,盲童們興奮地體驗,手指在地圖上遊走。
  • 助眠新方式,2020全新 昕科磁石熱敷眼罩,讓你一覺舒適到天亮!
    大家常用的解決方式就是靠藥物來治療失眠,靠眼藥水來緩解眼部疲勞「是藥三分毒」,效果還差唯一的辦法:好好睡覺助眠新方式,今天推薦這款——【斬獲IF設計獎+德國質檢認證】2020全新 昕科磁石熱敷眼罩 3D環繞磁石加熱,精準智能控溫緩解眼部肌肉疲勞,告別黑眼圈
  • 輪椅公益人推內地首張省級觸感地圖面世
    輪椅公益人推內地首張省級觸感地圖面世 2020-12-03 21:55:05 福建省當日推出全國首張省級觸感地圖,將惠及該省35.6萬名視覺障礙者。  這張帶有盲文的觸感地圖,只標註省界、市界、縣界,和長長的海岸線。省略了鄉鎮和村莊的空白之處,是一個個微凸的盲文觸點。  福州小善公益負責人郭兵是這張特殊地圖的主要推手。郭兵高位截肢,是一位輪椅上的公益熱心人。2012年,他曾驅動輪椅探訪現場,整理出一份無障礙福州地圖。
  • 異極機械軸定義四保險新快觸感標準
    >異極品牌機械鍵盤軸亮相臺北電腦展    關注異極職業電競品牌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今年的臺北電腦展、德國科隆電玩展等大型展覽活動中,異極職業電競曾展出過一組全新的機械鍵盤軸體,分別是灰軸、橘軸以及紫軸,該軸體是由異極職業電競自主研發,並結合職業電競選手需求重新設計打造的機械軸體系統,經過近一年,數百次的測試與調整,全新的異極品牌電競機械鍵盤軸體終於完成,並攜更適合職業電競選手的新快觸感
  • 福建推出全國首份省級盲用觸感地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12月3日電(蔣文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福州市盲校的學生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一福建省觸感地圖。今年9月,福州市盲校初中畢業生鄭達鴻要去泉州繼續深造,他想知道泉州的具體位置,與福州之間的距離以及途經的縣市。他的這一需求引起了長期致力於無障礙環境倡導的公益組織福州小善公益的重視。
  • 蘋果新專利:使用壓電驅動器的全新物理觸感回饋技術
    有消息顯示蘋果想要在第三代iPad中使用全新的觸感回饋技術,該技術來自Senseg公司,在觸控螢幕表面創造一種電場,允許用戶感受到複雜、紋理敏感表面,比如讓界面感覺到非常順滑或者粗糙。蘋果果專利中描述的技術與Senseg公司的完全不同,蘋果提出的技術是在觸控螢幕底下安裝驅動器,為用戶提供物理的回饋感覺,而不是在屏幕表面創造電場。
  • 魅族mEngine觸感引擎更新至3.0,顛覆你的遊戲體驗
    一個「有靈魂」的線性振動馬達,必定是經歷過無數的研究與更新,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魅族mEngine觸感引擎的發展歷程,看看魅族是如何做到國產手機最好的。「觸感引擎」的概念最早是在魅族15手機中提出的,並配備了國產手機中極其少見的橫向X軸線性馬達mEngine,為用戶帶來全局式的觸感反饋功能,相比我們常見的縱向線性馬達,實際體驗更具立體和真實的按壓感,振感效果更佳細膩真實。
  • 盲人也能手摸地圖感受方位 福建省推出首份盲用觸感地圖
    福州日報社App-掌上福州12月3日訊 (記者 李白蕾)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一群有愛心的朋友為全省36.5萬視障朋友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全國首張省級觸感地圖,今後盲人也可以手摸地圖感受方位,了解八閩之大。
  • iphone7和iphone8使用的主鍵觸感是怎麼實現的?
    雖然在iPhone 7系列和iPhone 8系列上才有這樣的主鍵(Home)觸感,但其中所應用的技術是從iPhone 6系列、iPhone 6S系列上就已經被採用,但當時iPhone 6系列、iPhone 6S系列都還是採用按壓式主鍵,不過它們的震動馬達已經升級成更先進的Taptic Engine線性馬達,而直到iPhone 6S系列開始屏幕已經支持3D Touch技術,Taptic
  • 谷歌地圖更新:增加谷歌地球觸感等多項新功能
    除此之外,本次更新還為谷歌地圖臺式應用增加了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的觸感,所有支持WebGL標準的瀏覽器都將獲得3D鷹眼視角。谷歌還推出了一種用於導航的新預覽用戶界面谷歌還剛剛發布了一段有關新版谷歌地圖臺式應用體驗的視頻,展示今天升級裡的一些新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