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是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之一。
他致力於新體制雷達研究近40年,建成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實驗站,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新體制對海遠程探測雷達,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8月3日,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為什麼命名為「永瑞基金」?
永瑞基金,從劉永坦、馮秉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
1953年,劉永坦、馮秉瑞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求學,隨後一同留校任教。60多年來,他們夫婦二人堅守科研教學一線,奉獻教育事業,與母校結下了深厚情感。
「我個人的成長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長期的培養與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同志們的幫助與支持。在獲獎那一刻,我就有了將獎金全部捐出,回報國家、回報學校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劉永坦說。
年少時,他在心裡埋下以身報國的種子
1936年,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戰火紛飛、顛沛流離,這是他對童年最深刻的記憶。父親常常告訴劉永坦,科學可以救國,可以振興中華。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劉永坦的心中播下了科學救國的種子。
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之後作為預備師資之一,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
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了大學講臺,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
「中國必須要發展這樣的雷達!」
1979年6月,劉永坦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罕大學進修和工作。通過這次科研任務,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的雷達雖然有「千裡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當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研製新體制雷達,從而使「千裡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劉永坦看清了現代雷達的重要發展方向,「中國也必須要發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
1981年,進修結束後劉永坦立刻起程回國。此刻,他下定決心,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快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耗時八年
目標終在新體制雷達屏幕上出現
1986年,劉永坦開始主持新體制雷達研究,建設新體制雷達實驗站。然而,實驗室條件下的研究成果一到實際應用場景下就狀況頻出,雷達根本分辨不出茫茫大海上哪是真正的目標。
1990年4月3日,目標終於在新體制雷達的屏幕上出現,8年多不為外人知的艱辛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悅和淚水。
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同年,劉永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1997年,劉永坦再次做出決定,牽頭承擔研製實用型的新體制雷達。
「榮譽屬於團隊,屬於這個時代」
劉永坦心裡很清楚,新體制雷達的研究耗時8年,接下來的新體制雷達應用可能需要若干個8年。
十幾年時間,劉永坦的團隊長期駐紮海邊。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艱苦對他們來說都不算什麼,最難的是所有的理論空白、技術難題都需要自己一個個填補、攻克。
2011年,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1月8日,劉永坦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永坦覺得這個榮譽屬於團隊,屬於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個時代。「國家對我們的獎勵,實際是對我們這件事、這幫人,幾十年辛辛苦苦、不求名不求利的精神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