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芬,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唯一的女研究員。在航天遠洋測控一線奮鬥了31年, 一直鑽研於航天測控任務數據處理、關鍵模型的研發工作,見證了海上測控技術「從0到N」的多次跨越,也經歷了數據處理從「陸地」向「海上」、從「事後」一步步走向「任務前」奮戰在航天遠洋測控一線的轉變。
李輝芬在平凡崗位上,腳踏實地、不懈努力,最終,從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成長為航天測控數據處理領域名副其實的專家。
矢志遠望寫忠誠
李輝芬80年代就讀於河海大學計算機專業,讀大學時,一部名為《飛向太平洋》的電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大學畢業後的她,選擇到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開啟她的職業生涯。
李輝芬身材瘦小,但說話卻很有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她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更來自於她認真負責的態度。「測控設備的每一組數據 ,就是設備的心電圖,讀懂它們就知道設備工作正常與否。」
提起自己的工作,她總是說:「就是和數據打交道,用數據說話。」工作30餘年來,她先後多次參加大型模型研發、軟體研製和測量船校飛,隨船出海參加40餘次航天測控任務。
在她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創新技術應用,攻克一道道難關,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海上數據精度的難題,將海上定軌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靜心科研出碩果
「和數據打交道是枯燥無味的,但搞科研就要靜得下心來攻關,耐得住寂寞吃苦。」近幾年來,她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學項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拓展了研究領域,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取得多項創新科研成果,並在海上航天測控中廣泛應用,為航天測控任務的圓滿完成和專業學科建設作出了貢獻。
她所研究的多項關鍵技術屬國內首創,研究成果獲10項專利授權,參與撰寫出版專著2部,編制標準4部,撰寫論文60餘篇。當年在單位「人才培養工程」考核中,她在幾十名同行中第一個通過成才評審。
攻堅克難勇擔當
上世紀末,隨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成熟及系統的普及應用,測量船精度鑑定工作轉變為在動態條件下進行。這種變化,對當時運行於太極2234小型機上的數據處理系統來說是顛覆性的,原有的系統將無法完成所承擔的任務,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開發出基於微機平臺的新系統。
面對新的評價體系、大修改造後的測量船,數據處理系統要在新的硬體平臺、新的作業系統和新的程式語言來實現。一切都是新的,沒有經驗可以借鑑,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時任組長的她接受了挑戰,帶領團隊連續加班加點、集智攻關,開始了系統的研製。
1999年夏天,李輝芬帶領團隊出海,帶著新研製的系統參加首次多船同時校飛。相較於以往,處理數據量超過百倍,數據處理人員減少了一半,但他們憑藉著新研製的數據處理系統,將提交報告的時間從24小時縮短到5小時,創造了新的記錄。
傳播友誼展形象
「要想為祖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做點貢獻,參加測控任務是最好的平臺。」作為數據處理與精度分析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她始終堅信多想多做是提升能力、實現價值的最佳途徑。
她多次徵戰大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特別是在測控設備問題排查時,總能透過一些不起眼的細節,分析發現隱藏其後的隱患。她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不僅影響著年輕科技幹部,也帶動了團隊成員良好科研風氣的形成。
2009年5月,她隨遠望號船訪問香港,在香港科技館與香港中學生和航天愛好者進行了航天科普知識的交流對話,作為唯一一位女性遠望人, 李輝芬被香港媒體稱為「女科學家」。此次測量船訪港,在香港興起了新一輪的「航天熱」,對凝結民族共識、增進國家認同感起到了促進作用。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李輝芬研究員始終保持著對數據處理工作的熱愛,從剛畢業的大學生到測控戰線的數據處理專家,30多年來,她紮根在航天遠洋測控領域,奮進求索,不懈地奮鬥著,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斷迎接新徵程、面對新挑戰。
來源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 | 陳紅英、楊磊、謝圓
編輯 | 麻雨潔、任莉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