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汽車提升空間利用率的五種途徑,你知道嗎
文/汽車達人小小鑫
從汽車結構的變遷中,可以追尋人類生活變遷的足跡。隨著人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如對安全性、舒適性、個性化的追求,以及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交通擁堵、能源緊張,汽車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而言,從大到小、從重到輕、從剛性到柔性是其主要發展趨勢。
提升空間利用率
世界各國汽車保有量在不斷增加,受城市交通管理、停車場空間以及能源緊張的限制,必然要求汽車外部輪廓所佔空間不斷減小。面對這一現狀,單純追求車體尺寸來滿足汽車空間的最大是不可取的,但又不能對乘坐空間無限地壓縮,而影響人的基本活動範圍。因此,如何增大空間的利用率就成為當前汽車結構設計的熱點。目前,增大汽車空間利用率主要通過五種途徑:
1. 減少發動機所佔空間,將駕駛室前移。需要對底盤和整車總體布置進行充分地研究,以便利用有效空間和增加使用空間的可變性,通常前風窗玻璃總是儘量往前移,形成子彈頭形狀。
2. 加長軸距,在車身總長不變的前提下,減少前後懸架的長度,以使車內乘員能夠獲得相對更大的車內使用空間。而前驅車則還可以從減小後排地板突出部分的高度著手,使後排座位的乘員在車內的移動更加方便,並且,提供了更好的腿部放置空間,增加了乘坐舒適性,如本田思域的後座地板幾乎是平的。
3. 行李箱向車尾部後移或向車頂部上移,從而增大乘坐空間,充分利用車頂部的空間。
4. 從三廂式向單廂式發展,車身布置儘量緊湊合理,渾然一體,使得汽車在滿足舒適性的前提下更加輕便化、流線形化。許多歐系小型車將這類設計概念發揮到了極致,比如以大空間著稱的雪鐵龍薩拉畢卡索。
5. 改變車門開啟方式,如採用對開式車門能帶來上下車和提放物品的便利。例如雷諾Ellypse概念汽車採用對開門結構,讓車內空間得到更為高效的利用,在其3.9m的短車體上確保了足以使4位乘客舒適乘坐的較大活動空間。其最大的特點在於車身左側的車門,儘管後門沒有中柱,但卻採用了既能按普通方式開,也能對開的兩種開門結構。日產Intima概念汽車結合對開門車門開啟方式歷來是汽車廠家設計概念汽車的亮點之一,目前,在概念汽車中應用較多的新型車門開啟方式主要有鷗翼式和剪刀式,且大部分是出於對個性化外觀的考慮。然而,首創鷗翼門的奔馳300SL,其初衷竟是對特殊結構的妥協。出於車身強度的考慮,該車的鋁合金外殼伸展在管狀框架上,兩側車輪上方的造型比普通轎車更加突出,這使得車門的設計變得異常困難。最終,設計師突發奇想,造就了這種不同尋常的車門開啟方式—車門藉助伸縮彈簧向上張開。這種開門方式首次打破了千篇一律的直開式車門的陳規,也正是這種魅力無窮的鷗翼式車門,使300SL成為經典,但這種車門開啟方式,使乘客上下車時的垂直空間受到限制。蘭博基尼首創的剪刀門也有同樣的問題。寶馬為了紀念MilleMiglia(千英裡賽車,著名的老爺車賽)賽事而推出的MilleMiglia概念汽車,則是便利性讓步於個性化的典型——駕駛者需要掀開沉重的車門,才能爬進車內。

在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概念汽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對車門開啟方式的創新思考,如柯尼賽格(Koenigsegg)首創的旋轉門、奧迪RSQ的「反鷗翼」門就結合了鷗翼門和剪刀門的優點,且解決了出入空間狹小、視野受限等缺點,寶馬Z1採用電動升降車門,只需按一個按鈕,便可從容上下車。Halo的概念汽車,其車門設計則是基於空間優化的創新,從該車的正面看過去,其造型與普通的MPV車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其車身中間部分則更像是橫置的圓柱體,其車門採用了獨創的圓形造型,上半部分為車窗,當乘客出入的時候,車門可以旋轉90°。在提升空間利用率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本田奉行的MM(ManmaximumMechanismminimum)理念(在1959年的Mini車型上由設計師AlecIssigonis提出),即「駕乘空間最大化,機器佔用的空間最小化」。這一理念貫穿於本田的汽車結構設計中的經典產品。提升汽車內部空間的大小是未來汽車設計的重要訴求,而對於汽車有限的空間如何更加靈活地應用,人們也想盡了辦法。如以前汽車的後排座位是固定不動、一成不變的,而MPV則是車內每個座椅都可獨立調節,可以做成多種形式的組合,既可是乘車形式,又可組合成有小桌的小型會議室。從車廂座椅位置的固定到可調,從固定空間布置到可變空間布置,標誌著汽車使用概念上的變革。
好了,這次汽車達人小小鑫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