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節奏感,從何而來?

2021-01-09 共青團中央

距離跨過2020年,還剩下不到一周。

在即將告別2020之際,網上有一個投票:你覺得2020年過得是快還是慢?

最後的結果是,有75%的人覺得快,4%的人覺得慢,21%的人覺得有快有慢。

大多數人眼中的快,也是最近不少外媒對中國經濟的普遍感受。

中國,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將成為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不止如此,在外媒看來,中國的增長,更具有可持續性。

▲這種消費復甦建立在生產的基礎上,更具有可持續性。

因此,未來還會實現強勁增長。

▲隨著經濟復甦步伐加快,中國有望在2021年實現強勁增長

中國,也由此成了外媒眼中世界復甦的機會和希望。

▲中國的新藍圖給世界帶來機會

快是結果,2020年,考驗的也是耐力,中國是如何在2020年跑出自己節奏的,又如何為未來積蓄力量?

透過這幾天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一、快速

如何概括這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了一個詞:極不平凡。

環境極不平凡,成績也極不平凡。面對重重難題,中國始終順勢而變,應勢而動,跑出了中國經濟的快節奏。

乾淨利落的疫情防控,換來了經濟的快速復甦。從跌入谷底的一季度經濟增速到轉正,中國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從4月份開始,各大國際組織開始一直重複一句話,預計中國是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現在,「預計」成了事實。

按照復旦大學沈逸教授的話說:

中國不是為了快而快,而是抓住了本原——本質上追求好,追求的是人的安全,是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和健康。

人民至上,讓2020年的艱難變成了踏實。

感受到同樣節奏的,還有承載人的城市。

有一座城市,今年以來始終保持著新冠肺炎病例零死亡的記錄,經濟上也創下了不少記錄。

這座城市,是一直被戲稱為「蘇老三」的南京。

一季度,南京GDP增長1.6%,是江蘇唯一正增長城市。

前三季度,南京GDP增速3.3%,在萬億級GDP城市中排名首位。

同樣在前三季度,南京的GDP總量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前十。這在改革開放以來還是第一次。

南京快速崛起的背後,我們注意到了一個詞「鏈長」,為8條產業鏈分別配置一個工作專班和負責人,聚焦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新增長領域,對產業鏈整體發展專門調度,協調重大事項,目的是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業鏈安全高效、製造業體系的暢通,這也許是南京快速增長的「密碼」。

一邊是快速崛起的南方城市,另一邊是讓不少人持續關注的北方城市。

不久前,一篇文章在網上熱傳,核心意思就是,全國GDP總量前十的城市中,北方僅剩下一個北京,幾乎失守。

真的失守了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城市的發展部研究室副主任賈珅表示,除了西安、鄭州這些北方新秀,賈珅特意分析一個地區,東北。用的是衡量區域經濟運行狀況的最重要指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

他發現:

今年下半年,吉林、黑龍江的(月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達到了2013年以來的最高值,東北地區工業增速整體上處於近年來的最好狀態。

北方,並不寒冷。

中國經濟的快增長,來自於南北方的齊頭並進。

這背後,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到的一個詞,協調。

協調是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也是區域平衡發展的協調,更是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的協調。

這次會上,除了總結今年、展望明年,還特別提到了另外一個既定的重要目標,三大攻堅戰。

二、耐力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攻堅,最需要的就是耐力。

8年前,海拔高過西藏的四川甘孜理塘縣,還藉藉無名。整個甘孜,農牧民人均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僅有384元。

今年6月,理塘縣實現國網主網全覆蓋。

今年7月,理塘縣首個5G基站正式開通運行。

剛剛建設完成的這條輸電線工程,長約70公裡,80%以上需要穿越海拔4200米以上無人區,最高施工點海拔達4600米。

這條最難的線路之一,服務的對象,是805戶高原居民。要知道城市裡的一個小區,一般都有3000戶以上。

脫貧攻堅,就是這樣,一戶一戶解決,一個不落。

理塘這八年,還有兩個數據發生巨變。

2012年前,只有約15萬遊客來理塘遊玩;到201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10萬。對應的旅遊總收入,增加了13倍。

被譽為天空之城的理塘,讓自然的饋贈,成了外地人眼中的詩,也成了理塘人現代化的遠方。

理塘人的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告訴我們:

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是讓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現代化。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題中之義。

如果僅看2020年,中國綠色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數據:

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產值,有望突破8萬億。要知道,整個中國鋼鐵產業的產值,不過4萬億。

這個加速度的起點要追溯到15年前,在浙江餘村誕生的10個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也是在同一年,四川等10個省份成為綠色GDP的試點省份,汙染損失開始納入GDP的計算範圍。

今天回頭看,久久為功、綿綿發力的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持久的增量。

這也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給三大攻堅戰做出的一句重要論斷,取得決定性成就。

如果再拉長歷史周期,2020年可能也只是馬拉松中的一小段,未來的成就,還需要在蓄力的基礎上,再出發。

三、蓄能

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除了著眼於大方向,更是細緻具體地提出了八項重點任務,列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分別排在了明年重點任務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如果細看這兩項任務的要求,會發現,前者的行動方案制定是以十年計;後者是要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的問題。

實際上,研究的蓄勢與應用的轉化正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今年以來,應用層面的產業鏈供應鏈,後綴一直在發生變化。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的是,「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變成了「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從穩定到競爭力,再到自主可控。層層遞進,說的正是應用的緊迫感。

幾個月前,被斷供的華為,帶著最緊迫的心情,卻去了幾個慢節奏的地方。先是接連訪問了復旦大學等五所高校,接著又去中國科學院進行了一場「工作座談」。

搜了搜中科院官網,發現「工作座談」這個詞條出現過45次。只不過,原來的座談,都是和各省市、各部委舉行的會議。跟企業座談,華為是第一個。

真正的創新,比速度更要比耐力。

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

創新需要回歸本質,也就是教育和科研的體制機制。

20年前,知道華為名字的人還不多,但那個時候,華為就在北京成立了一個研究所,專門做自主研發。

當站上風口浪尖,華為再一次選擇回歸基礎研究的慢節奏,這是蓄勢的耐心,更是再出發的決心。

正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楊光普所說:

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看到自己的短板,但是也要以長期主義的心態,去追求創新突破。

需要有長期主義心態的,還有另一件大事。

這件事,在今年被頻繁提及,也成為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給明年劃定的第三項重要任務,擴大內需,擴大消費。

今年1到11月,民間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均已轉正,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仍然是負數。

消費,是個慢變量,因為牽扯的是一個系統。

這次會上對此有詳細的解釋: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讓發展涵蓋所有人,讓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到快速發展的成果,正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

這個觀點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最近的觀點也不謀而合:後疫情世界更需要以人為本的政策。

只不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個不小的目標,中國能實現麼?聊到這裡,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有感而發:

過去5年,最貧困的人都解決了,中國收入群體的問題,怎麼會不能解決?

這份信心,來自於中國的方向感。

中國看問題,從來不以年計。中國解決問題,從來不只看眼前。

蓄勢向前,面向未來,中國一直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那麼奇點究竟是從何而來?就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一個全新的話題。無數的科學家試圖解開物質起源之謎。部分人認為,起點來源於上一個宇宙坍塌,當一個宇宙的膨脹速度減緩,直至停止,這時候的宇宙將會開始坍塌,所有遠離的星系開始重新聚攏,直到所有的物質距離變成零,重新匯聚成一個點。而這個點到達一個臨界值,將會發生大爆炸。一個新的宇宙開始了。
  • 人類到底從何而來
    可是人類到底從何而來呢?這是個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國的女媧娘娘也是用泥土造的人。而現代醫學又告訴我們,人體內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在泥土中找到。>【依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中國人的節奏感究竟怎麼了?| 爭鳴
    「沒有節奏感的基因怎麼辦?」鋼琴家、指揮家石叔誠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接著說。先不管個體差異,整體而言,國人節奏感和西方人節奏感是有不同的。對於交響樂來說,這首先是「不及的不同」。交響樂樂器眾多,聲部也多,需要明晰的節奏才能統合起來;交響樂以及整個西方古典音樂都表現出鮮明的均分律動特徵,國人在這方面並不擅長;當然,交響樂的創作絕大多數也出自西方人之手,人們不免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要求中國交響樂團的節奏感……於是,國人的節奏感就成為問題,就需要進行學習、改造、訓練、提高。這裡沒什麼要說的。但國人與西方人節奏感的不同還有「不同的不同」。
  • 中國知名企業「晶片」該從何而來?
    臺積電屬於中國臺灣的知名企業,它又為何做出「斷供」華為晶片的決策呢?華為的「晶片」又該從何而來呢?臺積電是1987年張忠謀創立的,在公司創立初期幾乎沒有人看好,但是張忠謀堅信晶圓代工在將來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在當時那個年代,英特爾,三星等商業巨頭都是自己獨立去完成整個晶片的設計,生產,然後在進行各種複雜的測試,最後完成成品封裝再去銷售,它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完全獨立的生產模式。
  • 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而來的,那奇點爆炸的原材料又從何而來?
    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發展而來的,那麼爆炸原材料又從何而來呢?宇宙經過了長達138億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格局,這體現在宇宙不同級別的天體形成了不同的結構,這樣有利於將較小的天體限制在一定的活動範圍內,從而使宇宙不再變得那麼混亂。除此之外,如今的宇宙依然那麼浩瀚,無論人類想通過任何方法去探測宇宙的邊界,始終都不能如願以償。
  • 解密「原始湯」1:湯料從何而來?
    【「從原始湯變出細胞」的故事】胺基酸從何而來?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細胞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幾乎每一本生物學教科書都介紹1953年發表的米勒實驗,這個實驗在沒有酶的條件下,使用氨氣和甲烷等氣體製造了幾種最簡單的胺基酸,由此它通常被解釋為支持「原始湯變細胞」的實驗。
  • 貓的斑紋從何而來? 貓的斑紋是怎麼產生的?
    貓的斑紋從何而來? 貓的斑紋是怎麼產生的?時間:2016-08-26 15:18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貓的斑紋從何而來? 貓的斑紋是怎麼產生的?而這正是源於斑駁   原標題:貓的斑紋從何而來? 貓的斑紋是怎麼產生的?     從兔八哥裡的Sylvester到二十世紀80年代音樂劇中的Mistoffelees先生,一些虛構但卻有名的貓星人由於他們燕尾服式黑白相間的斑紋而擁有了帥氣的獨特外貌。
  • 節奏感不好,千萬別點進來......
    其實,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中,節奏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柴可夫斯基也曾在回憶錄中寫到:「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 科學家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
    一項由中、美、法、德等8國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揭示了宇宙中神秘的「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氣團從何而來。萊曼—阿爾法氣團是一種巨大的氣體雲,它的體積是銀河系的數倍,亮度可達到太陽的幾十億倍。科研團隊觀測了一個產生於107億年前的萊曼—阿爾法氣團,罕見地看到了有氣體向中心下落的跡象。
  • 構成宇宙大爆炸的物質從何而來?
    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應用到膨脹的宇宙模型中,我們知道自然法則解釋了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從何而來,理論上說,只要一開始就有一點點能量。這種場景/模型只有在做出可以用證據檢驗的預測時才有用。宇宙膨脹模型做出了幾個可驗證的預測,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最初的能量在空間中分布不均勻——這是由於一種量子噪聲在宇宙很小的時候佔據了它的位置,這種模式會被轉移到大爆炸期間突然出現的粒子上。
  • 人類的「高聰慧基因」從何而來?
    我們人類究竟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當代科學早已給出了明晰的答案——人類與地球上的其餘生物並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各人都是由地球上原始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演變而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地球上整個的生物極有或許具有一個聯合的先祖。
  • 金字塔下的古船從何而來?它的用途是什麼?
    金字塔下的古船從何而來?它的用途是什麼?在胡夫金字塔的墓腳有一堆亂石。1954年,人們在清除這堆亂石時發現了石牆和用巨大的石灰巖石料砌成的封頂。拆除了部分石牆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兩個在基巖中鑿出的碩大的坑。於是他們發掘了其中的一個坑。
  •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137億年來世界發生什麼了?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兒童時代的我們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在之後的時光可能都會將這個兒時的問題拋之腦後了。
  • 節奏感不好怎麼辦,這個小工具輕鬆幫你解決
    對於很多吉他愛好者而言,以為彈吉他只要按照譜子彈完就算學會了,遇到簡單的曲目就會加快速度,彈得很快,遇到難的曲目速度就會變慢,這樣對於曲子的節奏和完整度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彈出來的東西自然是沒有節奏感和樂感的。
  • 中國人的祖先從何而來
    那麼我們中國人從何而來?這些晚期智人是如何到達中國境內的?最近,記者採訪了在這方面有最新科研成果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分子人類學家李輝教授。
  • 中國人從何而來? 人類遷移路線圖出來了
    中國人從何而來? 人類遷移路線圖出來了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海德格爾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2003年4月14日,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莊嚴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國,6個國家聯合,經過13年的努力,共同繪製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由IBM贊助,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舉行的研究「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2005年4月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承擔了遠東地區及其東南亞地區的DNA的取樣和研究。
  • 中國人從何而來?基因圖譜一目了然
    我們是由北京猿人進化而來的麼?答案可能是NO。我們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麼?答案可能還是NO。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2003年4月14日,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莊嚴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國,6個國家聯合,經過13年的努力,共同繪製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
  • 我們從何而來?神創論?進化論?從石頭裡蹦出來?
    我們從何而來,這似乎是人類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世界上各地的神話、宗教,都盛傳著人是由神創造的傳說。直到1838年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進化論才慢慢進入人類的視野。之後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提出了基因的概念,更為進化論增加了說服性。
  •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淺談病毒歷史上的生存和進攻策略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城市道路上車來車往。在某一處公交站點,人們排隊上了公交車,車上有人坐,有人站,總的來說秩序井然。這個時候,其中某一個人打了個大噴嚏。其他人看似無動於衷,公交車內依然和諧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