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試卷及答案公布(點擊進入考研真題解析專題),新東方網考研頻道時刻關注2016考研初試情況,第一時間為考生提供考研真題答案及答案解析內容,同時新東方考研教師將在考後為考生提供在線答案解析直播。請關注新東方網考研頻道為您帶來的精彩內容。
相比宏觀經濟學來說,微觀經濟學論述題出題相對來說較為固定,出題集中在市場結構比較、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調節)以及市場失靈這三大塊內容上。下面新東方網考研頻道詳細和大家來回顧回顧。
一、市場結構比較
簡單劃分,市場可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具體可分為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各高校特別喜歡在這個知識點上出考題。
在出題套路和作答上,大家留意下,把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物,得出不完全競爭市場是低效率的,具體體現為價格高、產量低。判斷市場是否有效率,關鍵看兩點:
第一,長期均衡時,價格是否等於邊際成本。完全競爭市場滿足這個條件,而不完全競爭市場價格大於邊際成本。
第二,長期均衡時,價格是否為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完全競爭市場滿足這個條件,而不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為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左邊的點,即價格大於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
[代表性考題及解答]結合圖形討論並比較一下完全競爭市場、古諾雙寡頭市場、獨家壟斷市場各自在均衡條件下的產量情況。
答:(1)完全競爭市場在均衡條件下的產量情況
在長期中,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量是可變的,完全競爭廠商通過對全部生產要素投入量的調整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給定的條件下,廠商在長期生產中對全部生產要素的調整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最優的生產規模的選擇,二是對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的決策。在長期中,廠商達到長期均衡:
,利潤為0。長期均衡使得價格等於最低長期平均成本。如圖1-1(a)所示。
可以看出,當完全競爭市場達到長期均衡時,該廠商不僅在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生產,而且在短期也是在平均成本最低點生產。這說明,在完全競爭情況下的生產規模和產量都是適度的,短期平均成本也是最小的。廠商在這種狀態下從事生產活動,壟斷利潤為零,因而社會資源能夠得到最佳配置和獲得最充分的利用。另外,由於完全競爭的作用,可以使均衡價格降低到最低點,從而消費者也可以從中獲得福利,所以完全競爭市場模型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經濟模型。
(2)古諾雙寡頭市場在均衡條件下的產量情況
在寡頭市場上,廠商的需求曲線不太確定,沒有統一的寡頭廠商均衡模型。一般認為,寡頭市場是與壟斷市場比較接似的市場組織。在長期均衡時,寡頭廠商的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高,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低。
(3)獨家壟斷市場在均衡條件下的產量情況
壟斷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必須遵循
的原則。如圖1-1(b)所示,MR與MC的交點所對應的產量即為均衡條件下的產量。在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
下,壟斷廠商的產量低於競爭性市場情況下的產量,因此是帕累託低效率的。
二、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調節)
整個微觀經濟學就是在論證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只是經濟學教材用嚴謹的分析方法(而不是大白話)來解讀,具體體現為論證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各方當事人按照價格機制來安排生產和消費,此時能夠達到帕累託最優,世界是如此完美,大家可腦補和諧社會的美好時代。
就考試來說,這一塊特別容易考論述題。考試容易一點,出題為論證完全競爭市場能夠滿足帕累託最優的三個條件;考試難一點,出題為案例分析題,給出一段材料,論述下價格機制如何調節資源配置。萬變不離其宗,考生重點是搞定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如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代表性考題及解答]為什麼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導致帕累託最優狀態?
答:(1)帕累託最優狀態是用於判斷市場機制運行效率的一般標準。帕累託最優狀態是指,在既定資源配置狀態下,任意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即不存在帕累託改進,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為帕累託最優狀態。一個經濟實現帕累託最優狀態,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①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於所有使用這兩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②任何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於任何使用這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③任何兩種商品對於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必須等於這兩種商品對於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
(2)完全競爭市場之所以總可以實現帕累託最優狀態,可以從滿足帕累託最優狀態的三個必要條件分別加以說明。
①從交換的最優條件來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單個消費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每個消費者都會調整對商品的需求以滿足
從而實現效用最大化。既然各消費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那麼各消費者購買任意兩種商品的數量必使其邊際替代率等於全體消費者所面對的共同的價格比率。因此,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所有的消費者都相等。
②從生產的最優條件來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單個生產者都是要素價格的接受者,每個生產者都會調整要素的需求以滿足
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既然各生產者都是要素價格的接受者,那麼各生產者購買並使用的任意兩種要素的數量必使其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全體生產者所面對的共同的要素價格比。因此,任何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所有生產者都相等。
③從生產和交換的最優條件來看,任何兩種產品生產的邊際轉換率即為兩種商品的邊際成本之比,每一消費者對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其價格比。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產品的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因此,任何兩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它們的邊際轉換率。
(3)綜上所述,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帕累託最優的三個必要條件都可以得到滿足。換而言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機製作用下,整個經濟可以達到帕累託最優狀態,這樣的經濟必定是最優效率的經濟。
三、市場失靈
本部分內容是微觀經濟學論述題重災區,此處不出題,個人懷疑出題老師出的考題技術含量不高。
對於這塊內容,考生核心搞定:哪四個因素導致市場失靈?這四個因素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市場失靈?搞定這三個大問題,恭喜你,說明你學得還不錯;如果搞不定,說不定考2017研究生更合適你,原諒我的坦白。
另外,這部分考題出論述題還有一個套路就是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情況,如霧霾(今年如果有學校不出題,個人裸奔,立帖為證)、醫患問題等,不過聽過我課的學員應該特別希望能考這方面的考題,因為個人全部都講過,學員稱我為「牛叉叉」,不是浪得虛名。
[代表性考題及解答] 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特別是像溫室效應這樣的問題往往需要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溫室效應是一個什麼問題?按照科斯的理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難點是什麼?
答:(1)溫室效應屬於生產的負外部性問題。外部性是指單個消費者或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對社會上其他人的福利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一項經濟活動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危害,但他自己卻不為此而支付足夠抵償這種危害的成本。此時個人活動付出的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
(2)科斯定理是一種產權理論,其基本內容是:在交易費用為零或極小的情況下,只要初始的產權是明確而有效的,那麼市場就是有效的。科斯定理說明所給條件下,市場力量足夠強大,總能夠使外部影響以最經濟的辦法來解決,從而仍然可以實現帕累託最優狀態。
根據科斯定理來解決外部效應,就是要通過明晰資源的產權,為外部效應所涉及的資源建立市場,是外部效應內在化,使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私人利益等於社會利益,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因此,解決全球溫室效應問題,只需要各國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權,例如碳排放權,將一定數量溫室氣體排放的權利賦予各國企業,並且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各國的碳排放權可以自由交易,那麼需要超額排放溫室氣體國家的企業就可以購買他國企業的碳排放權,支付給他國企業一定的費用,這樣就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合理配置,解決外部性產生的無效率問題。
(3)科斯定理規定碳排放權為解決溫室效應的負外部性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但運用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問題在實際中並不一定真的有效。理論上來說,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而且產權的內涵本身就非常大,難以界定清晰,在實際解決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難點:
①科斯定理要求資產的財產權明確,但是,財產權並不總是能夠明確地加以規定。溫室氣體的排放屬於每個生產性企業的共同權利,很難將其財產權具體分派給誰;碳排放權即使在原則上可以明確,但由於不公平問題、法律程序的成本問題等等也變得實際上不可行。
②科斯定理要求財產權可以轉讓。但是,由於信息不充分以及買賣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等,使得財產權並不一定總是能夠順利的轉讓。如各國談判人數太多、交易成本過高、談判雙方都是用策略性行為等,則碳排放權可能很難實現轉讓。
③即使財產權是明確的、可轉讓的,也不一定總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轉讓之後的結果可能是它與原來的狀態相比有所改善,但並不一定為最優配置。
④分配財產權可能造成不公平,引起各方拒不履行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協議。規定各國碳排放權,必定涉及到各國碳排放量的多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國家要求分配更多的碳排放權,而排放量小的國家則覺得不公平,可能要求平均分配碳排放權。或者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應該獲得較少的碳排放權,因為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了工業革命,溫室效應的結果主要是發達國家造成的;而發達國家則認為,當前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應該分配較少的碳排放權以限制其溫室氣體的排放。由於各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對碳排放權分配存在巨大的分歧,最終導致各國都不限制本國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導致溫室效應更加惡化。
由於用科斯定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的過程中以上難點的存在,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而科斯定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效果十分有限。
(責任編輯:張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