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系統在東湖綠道、武漢火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已廣泛使用,成為警方抓捕逃犯的得力助手,如何鑑別系統優劣性?昨日,記者走進湖北省電子信息產品質檢院的實驗室,聽工程師揭秘檢測過程及幕後故事。
20種人臉識別系統同臺競爭
生產人臉識別系統的廠家很多,其產品的品質如何鑑別?
該院網絡信息技術部工程師李新介紹,人臉識別系統,主要考察其捕捉率和處理能力,通俗講就是識別能力和反應速度,「如果逃犯就在你眼前,只因戴眼鏡或帽子,你識別不出來,或者你識別出來了,但延時滯後顯示,逃犯早就跑不見蹤影了,這都不合格,因此這兩種指標非常關鍵。」
人臉識別系統的檢測,一般在設定的場景中,先存入一批人的頭像,然後當這批人進入識別系統的視野時,看能否快速捕捉出來,有次還真捕捉到了一個逃犯。
那是在2015年7月21日,在武漢火車站東進站廳安檢口僅使用了公安局臨時提供的16萬人逃犯庫進行現場測試時,20個廠家的人臉識別系統一起應考,當場有18個廠家的系統成功捕捉到一名逃犯,而有兩個廠家的系統未捕捉到。後經高鐵站檢票口核實,此人確實通過了檢票口。
該院檢測的人臉識別系統,主要以公安部門委託的居多。
測一個探頭「視力」耗時3小時
監控探頭到處可見。但探頭「視力」的好壞,如何檢測呢?
在安防演示廳裡,記者看到,距探頭2米遠的地方,放置著各種圖案,這都是用來測視力的,探頭的測試與人的視力測試較為相似。
「清晰度、圖像尺寸、色彩還原、網絡延時、最大亮度鑑別登記、最低可用照度,這6大關鍵指標,說明探頭『視力』好壞。」該院網絡信息技術部工程師田金茂舉例道,最低可用照度,就是在夜間探頭能看清的最低亮度; 圖像清晰度,就是看其分辨力如何,是標清、高清還是超高清。
色彩還原,就是看是否有色差,怎麼檢測呢?與人測視力相似,田金茂拿出24色木板,放在探頭前,通過軟體分析,就可判定其是否有色差。
別看只檢測六大關鍵指標,檢測一個探頭的「視力」得耗時3個小時。
省內好幾個城市的「平安城市」監控系統,就是經該院檢測的。
靜音室內測手機通話質量
手機通話失真嗎?通話斷斷續續?怎麼檢測通話質量?
測通話質量,是在一個幾平方米的靜音室內測試:撥打一個電話過去,通過檢測設備按接聽鍵和模擬對方說話,就知道其通話質量如何了。
「一般檢測聲音還原度、接受靈敏度等指標。」該院移動分院主任黃小凱舉例說,接受靈敏度看手機通話時是否時斷時續。
去年該院共檢測了省內外工商部門委託的300部手機,其中有20%手機的通話質量不合格,大部分是小品牌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