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看懂網上衝浪的這波年輕人,「縮寫」絕對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從「GGMM」到「NPY(男朋友、女朋友)」,從「NB」到「NBCS(無人在意)」,從「3Q」到「DBQ(對不起)」,感謝萬能的縮寫流行語,陪伴了無數網友的成長。
去年,「AWSL(啊我死了)」成為B站年度彈幕,總共出現了3233620次,也無形中畫下一條鴻溝,割裂了深知其意瘋狂玩梗的「圈內人」與對著四個字母發懵的「圈外人」。
U1S1,誰再看不懂縮寫,真的就要被網絡社會淘汰啦。
一
在這個多元圈層時代,詞語的功用已經超越了交流,逐漸成為一種身份標籤、一種社交貨幣。
思維方式和愛好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溝通時,是比較容易產生矛盾的,所以,「縮寫」正有意無意地釋放一種信號,只歡迎看懂的「同好」,看不懂的「異己」,麻煩速速讓道。
圈外人看不懂這些縮寫,圈內人卻讓交流效率大大提升,還會有相應的身份認同感和優越感。
總的來說,面對自己所認同群體的成員,圈內人將縮寫體默認為一種表達親密的標誌和符號,雙方進行溝通時,能夠在相同語境下感受到縮寫的「言外之意」,從而達到潤滑關係,配合營造輕鬆、愉快的溝通氣氛的目的。
每個人都會追求認同感,「看懂縮寫」也慢慢成了上網必備功課(別說你沒有好奇心),「網絡縮寫翻譯器」成了新一代隨身詞典,方便圈外人隨時查閱,就連搜尋引擎,也開始自帶翻譯功能。
仔細看下來,縮寫能在流行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記。
「XSWL」比「笑死我了」簡短,「U1S1」比「有一說一」省地方,「SRDS」也比「雖然但是」看上去柔和,這些縮寫如同基因通過遺傳來傳遞一般,通過同好間的模仿來發揚光大——這些足夠簡短、足夠便捷的縮寫,這些圈內人才知道的「梗」,就是一種文化的單位,它們足夠好記、簡潔,輕敲幾個字母,比在輸入法框裡一通翻找方便多了。
當然了,規避敏感詞也是縮寫流行的原因之一,不論是明星的名字還是一些侮辱性很重的詞語。不論是用GHS代替開車行為還是用520代替我愛你,這些相對含蓄的表達方法,讓我們溝通時有了更多幽默的空間,沒那麼尷尬。
二
這些看起來簡短的拼音縮寫,辨認起來其實頗有難度。
比如,在詞典中,輸入「NBCS」就會出現諸多候選詞:
現在各大輸入法愈發智能化、人性化,使人的輸入習慣發生改變。智能時代信息傳播效率提高、信息碎片化趨勢明顯,是縮寫體被大範圍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網友打字時,通常不需要費力逐字尋找目標詞,且英文縮寫不需要切換輸入法,輸入的速度大大加快,對溝通的效率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一種語變體,縮寫適合的從來都是那群接受和使用它的人。創造、使用、傳播這些縮寫是年輕群體用來凸顯自己身份、個性、態度的一種手段。
即使不習慣,但為了圈內同好的認同、快速融入圈子,一些人也被動地接受了這些縮寫——圈外人很難理解,但使用者內部則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看著龐大的流行語縮寫陣營,科技君覺得自己真算網際網路「前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