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當然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了,這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聚集群居的高端形態,它最初的誕生,就是地理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結果。
一、從城市的起源來看
最初的人類雖然擁有發達的大腦,也能只製造與使用工具,但相比兇猛的野獸,人類的身體卻過於孱弱,不佔優勢。因此,為了捕獵和自身安全,人類學會了合作,並且群居。
這就是人類最初的聚集地,也是城市的雛形。這些聚集地或靠近水源易於捕魚,或土地肥沃易於種植,或地勢險要利於防守。
等到人類文明繼續發展,取得對其他猛獸的絕對優勢後,人類物質生活有了改善,開始利用多餘的物品與其他人交換所需品,於是在那些相對富饒的地區,承擔商貿交易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相互之間聯繫的密切程度提升,在交通要道的交匯處,一些承擔交通樞紐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隨著人類社會組織的完善,國家出現了,統治者把統治機構建在一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利於統御國土的地方,於是承擔政治功能的城市(首都、省會以及其他政府駐地)誕生了。
(明代九邊是典型的承擔軍事功能的城市)
隨著國家數量越來越多,國家之間逐漸有了進攻和防禦的需求,於是在一些靠近邊境的險要之地,承擔軍事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商貿、政治、交通、軍事,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四種城市類型,而地理位置,則是決定一座城市屬於哪種類型的先天性條件。
二、從目前情況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今天,城市承擔的功能也逐漸綜合化、複雜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單一,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也越來越多。
但地理位置,依舊對城市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鄭州。
作為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很多人都覺得鄭州的崛起離不開鐵路,但卻忽略了,為什麼當初的京漢鐵路恰好從鄭州經過,而不是當時的省會開封,或者知名古都洛陽,歸根結底,正是因為鄭州的地理位置,不僅居於天下之中,更居於洛陽、開封兩大古都中間,同時能夠容納京漢、隴海兩條交通大動脈通過。
而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崛起,也離不開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
另外,城市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其經濟腹地的大小,而經濟腹地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比如上海,有富饒的江浙地區作為腹地,才能夠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
而西安由於地處西北,關中平原作為腹地體量太小,導致哪怕在最為巔峰的隋唐時期,西安也不以經濟見長,隋唐以後更是失去了都城身份,至今經濟方面都沒有太亮眼的表現。
三、國家政策和資源的投向也取決於地理位置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深圳和雄安新區的崛起,更依賴於國家政策而非地理位置。
大量政策和資源支持,確實能憑空造出一座繁華之城,但問題是,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地方?投到這個地方能有什麼收穫?
國家的政策和資源,肯定不會隨隨便便就找個地方投下去,所謂因地制宜,就是這個道理。
而收穫到什麼,收穫多少,實質上都取決於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獨特的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之所以選擇深圳為經濟特區,並投入大量的政策和資源,不正是因為深圳緊挨著香港這個地理優勢嗎?
而國家之所以選擇雄安新區,也是因為它與北京、天津的距離差不多,三座城市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同時挨著白洋澱,不缺乏水資源,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新區未來的發展。
【結論】
任何時候,地理位置都是影響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一座城市的各種優勢,包括交通、腹地、區位、政策等,歸根結底,都是它的地理位置弱帶來的。
最後,一家之言,歡迎拍磚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