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
我們大家都認識指南針,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最主要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指示方向。指南針通過測量地球磁場,給出地球磁場的方向,從而幫助人們進行導航,從技術上,支持了約16世紀開始的人類地理大發現時代,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司南
如今,人類已經推開了星際探索時代的大門,開始嘗試在茫茫的行星際空間航行,甚至有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探索更廣闊的恆星際。在大海上航行,導航主要依靠的是恆星導航(也就是觀星)和指南針。在星際空間導航,其實也是類似的。
恆星導航演變成了星敏儀一類,即依靠識別星圖來判斷方向的儀器。因為恆星亙古長存,其變化非常緩慢而微弱,距離我們又非常遙遠。因此不管是在地球,還是在深空,我們看到的星圖,沒有太大的區別。
六分儀,用於進行天體導航
但是指南針就不同了,指南針嚴重依賴於地球表面的磁場,然而我們現在要離開地球表面,進入更未知的太空。在這個時候,指南針這種「找南方」的、僅測量「磁場的方向」的方式,在行星際空間中明顯是不適用的。
退一步講,我們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使用指南針,是因為我們人類在地球表面的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磁石總是指向南北方向」這樣一個特徵。這是我們對地球表面磁場形態特徵的,直觀且基本準確的認知。如果要將「指南針」推而廣之,那我們首先要在星際空間中,找出磁場的形態特徵、演化規律。
木星磁場
所以,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已經發明了很多種新的,測量磁場的方法。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跨入宇航時代的人們,是怎樣測量磁場的。
磁場是一種場,測量磁場和測量其他的物理量,其原理都是共通的,即讓待測的物理量和某種介質發生相互作用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木星極光,是木星磁場、等離子體和木星大氣層相互作用的直觀形象的展現
想到磁場,各位一定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電場,畢竟高中物理電磁學的教訓實屬深刻。沒錯,我們要介紹的第一種探測磁場的儀器,就是直接利用了磁生電的原理,請看:
一、探測線圈磁強計
我們初高中都學過,電能生磁,磁也能生電。通過線圈截面的磁場通量發生變化,線圈內就會產生抗磁電流,這就是「楞次定律」。這個規律,在人類已知的宇宙中,都不例外。於是,藉助電磁感應的原理,我們就製造了這樣一種磁強計——探測線圈磁強計(Search-coil Magnetometer)。
探雷器
放錯圖了?可以說也沒錯,因為探雷器和探測線圈磁強計的原理,是相通的。探雷器探測地雷,是在探測地雷中的金屬成份。探雷器的線圈首先產生一個交變的磁場,這個磁場將在地雷的金屬結構上激勵出感應電流,這種感應電流又激勵出反饋的磁場,被探雷器的線圈接收——這樣,探雷器就探測到了地雷。
探測線圈磁強計,完全可以類比探雷器,只不過通常,探測線圈磁強計的線圈裡並不產生交變的磁場,因為空間中本身就充滿了波動的磁場。這些波動的磁場,導致探測線圈磁強計的線圈內產生電流,電流被儀器記錄下來,就可以換算為磁場。
搭載在THEMIS衛星上的探測線圈磁強計,三組線圈用來測量三個方向的磁場
那麼,這種磁力計的優點,就顯而易見了,外界的磁場越狂暴,變化越激烈,它的測量效果就越好。具體來說,就是對快速變化的,高頻的磁場波動有著很好的監測效果。而且,正如我所描述的,這種磁力計的結構非常簡單,主要就是一套線圈,連接一隻電流表。在茫茫的太空中,簡單的結構,就意味著輕巧的質量和較低的故障率。早期的先驅者5號和最新的THEMIS探測器,都搭載了這種磁強計或其改型。
先驅者5號
同時,缺點伴隨著優點一起出現了——這種磁力計沒辦法測量不變,或者緩慢變化的磁場。對於探雷器來說,不變就等於不存在地雷,對於探測線圈磁強計也是同理。
那麼怎麼測量這種不變,或者緩慢變化的磁場呢?那就要請出下一位選手了。
二、光泵磁強計
光泵磁強計,是一個大類,總的來說,是依靠原子的塞曼效應來測量磁場。但是產生塞曼效應的介質多種多樣,可以是鈣蒸汽,也可以是鈉蒸氣,鉀蒸汽,銣蒸汽,氦蒸汽,甚至酒精(氫原子)。在執行空間探測任務的光泵磁強計中,比較常見的是鈣蒸汽,因此有的時候,以鈣蒸汽為介質的光泵磁強計,也被稱為是鈣蒸汽磁強計。
安裝在Swarm衛星上的光泵磁強計,使用的介質是氦蒸汽
塞曼效應是原子在磁場下發生的一種能級劈裂的效應。大家可能接觸過原子物理,知道原子存在多個固定的能級,這些能級能夠通過發射光譜或者吸收光譜來觀測到,每一個能級對應一條分立的譜線。由於原子本身具有磁矩,那麼在有外界磁場的情況下,能級發生劈裂,從而一條譜線也分裂成三條乃至多條,每條分裂的譜線是偏振的。分裂的譜線之間的距離(頻率的差),和磁感應強度呈現線性相關。
能級分裂,一條譜線分裂成多條
更詳細的關於塞曼效應的描述,在大學原子物理的課本中就有,位於「電子自旋」的相關章節。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讀。
那麼我們現在知道,磁場會導致能級分裂;我們也有成熟的手段,測量物質的光譜特徵。明顯,可以通過光譜信息,換算磁場的強度。
由於原子的磁矩存在取向,因此對於外界磁場的方向的響應,也是有取向的,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同時測量磁場的強弱和方向。然而,測量的時候用到的鈣蒸汽,通常是一大團,裡面有數不清的鈣原子,取向各異;想將他們的取向統一,需要不少的額外設備和功耗。因此,雖然理論上光泵磁強計可以是矢量磁強計,但在實際的工程實踐中,通常將光泵磁強計設計成標量磁強計,即,只測量磁場的強度。
水手五號(Mariner-5)。水手五號上安裝的,以氦蒸汽作為介質的光泵磁強計,就可以測量三軸矢量磁場
光泵磁強計作為標量磁強計,其精確度很高,穩定性很好,常常用於校準其它的磁強計。原因在於,其測量原理基於測量介質本身的,不隨時間改變的物理屬性,所以其測量結果非常穩定,生產完成之後基本不需要校準,因此可以校準其它的儀器。此外,因為人類觀測光譜的手段非常成熟和精密,因此光泵磁強計本身的觀測結果就非常準確。
照例,光泵磁強計也有缺點,它一般不能測量矢量的磁場(特殊設計的型號也可以測),然而磁場的方向和強度同樣重要;此外,設計稍顯複雜,可靠性要打個折扣。
三、磁通門磁強計
那麼,有沒有一種,設計簡單可靠,還能測矢量的磁場的磁強計呢?有的,那就是磁通門磁強計。可以說目前,在航天探測器上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磁通門磁強計。
卡西尼號上那根長長的杆,頂端安裝的就是磁通門磁強計
磁通門磁強計的原理,說來簡單。請想像一個門,這個門不大,一次只能讓一個200斤的胖子擠過去,再重哪怕一點點都不行。
現在,有一個客人(外界的待測磁場),挺瘦的,我不知道他的體重。而我自己,是一個140斤的,柔軟易形變的胖子。我和這個客人,同時通過這道門,剛好能過去——也就是說,我倆的體重,總和剛好是200斤。那麼,簡單計算一下,客人的體重,就是60斤。
更進一步,如果我的體重,可大可小,而且我自己總是知道我有多重,那麼,我就總是能通過跟不同的客人一起通過這道門,來算出客人有多重——如果我100斤,那客人就也100斤。
一類軟磁材料的磁滯回線,可見,達到飽和後,外界磁場繼續增強,材料內的磁場並不會跟著增強。
這就是磁通門的原理——有一類材料,稱為「軟磁材料」,它內部通過的磁通量有一個上限,我們稱之為飽和磁通量。比如一種磁通門的飽和磁通量是1Wb(韋伯,即1T*m2),在外界待測磁場中並沒有飽和;現在我給這個磁通門人為施加了0.6Wb的磁通量,飽和了!那麼明顯,磁通門中本來就有的,待測的外界磁場的磁通量就是1-0.6=0.4Wb,如果這個磁通門的截面積是1m2,那麼外界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就是0.4T。
磁通量是單一方向的,即垂直於截面方向,所以磁通門磁強計實際上只對單一方向的磁場敏感,可以測出單一方向的磁感應強度。在三維空間中,磁場是線性可加的,所以,只需要安置三組相互正交的磁通門磁強計,就可以測量三維空間中任意磁場的強度和方向了,也即,實現了矢量磁場的測量。
英國巴廷頓公司的三軸磁通門探頭,只有3立方釐米左右。
原理是這個原理,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由於我們並不預先知道外界的磁場強度和方向,因此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值,試圖讓磁通門飽和。我們會給磁通門施加交變的磁場,來讓磁通門在正反兩個方向,反覆出現飽和。
有的時候,外界待測磁場本身就大於飽和磁場,300斤的胖子無論如何都會被200斤上限的門卡住。這時候就需要額外給磁通門施加補償磁場,來壓低總的磁場強度,相當於先給300斤的胖子減肥100斤(或者更多),讓他適應我們的量程,測完體重再把這100斤吃回去,得出他的體重是300斤。
手工製作的單軸磁通門,結構非常簡單
磁通門磁強計最核心的部件,是軟磁材料製作的磁芯,和纏繞在磁芯上的多組線圈。不同的設計需要不同多組線圈,在這裡不深入講解,如果感興趣,歡迎報考我們所的空間物理專業(因為打廣告被領導拖走)!
此外,還需要一套維持磁通門工作的電路,負責產生柔軟的胖子,報告門框的飽和,以及給超出量程的老哥減肥,順便維持門框的穩定(例如溫度等參數)。
這麼來看,磁通門磁強計結構簡單,原理簡單,還能測矢量磁場。值得一提的是,磁通門磁強計的測量精度也是名列前茅。如此優點突出,其它的磁強計似乎黯然失色。
安裝在Swarm衛星上的磁通門磁強計,探頭在右邊。是的,長得像個地雷。
然而,目前的磁通門磁強計,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其測量基值不穩定,會隨著時間和溫度跑偏。你可以理解為,門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溫度的改變,而慢慢改變形狀。曾經200斤量程的門,也許會慢慢變成220斤。這種基值的跑偏,目前是無法預測的,其隨時間和溫度的關係,也是難以捉摸的。所以,才會有前文提到的,光泵磁強計,來給磁通門磁強計做校準。
Swarm衛星的伸杆,最頂端安裝的是ASM,標量磁強計,一個改進的光泵磁強計;中間的光學平臺向前突起的白色小球,是磁通門磁強計VFM。ASM主要負責校準VFM,不過本身也產生科學數據。
四、質子旋進式磁強計和Overhauser磁強計
質子旋進磁力計依靠的是質子在磁場下的拉莫(Lamour)進動現象,雖然原理不同,但其實觀測方法和光泵磁強計也有點類似。質子旋進式磁強計的核心,是氫含量很高的一類介質,包括煤油、酒精、水、甲烷等等。在這個核心上,先施加一個強磁場,統一大部分質子進動(旋進)的方向。隨後,突然撤出這個強磁場,那麼剛才在進動的質子,就會轉而改變為繞外界磁場進動。這種進動運動的頻率,與外界待測磁場的強度成正比,這時候用吸收光譜來測出這個頻率,就可以藉此來解算磁場的強度。
質子旋進式磁強計
1959年,先鋒3號(Vanguard-3)曾經搭載一個質子旋進式磁強計上天,用於測量地球磁場。
然而,質子旋進式磁強計在靈敏度和採樣率上,通常都不如光泵磁強計,因而漸漸被取代了。
Overhauser磁強計是在質子旋進式磁強計的基礎上改造的,不採用強磁場來統一質子進動方向,而是用一個射頻無線電波來誘導介質分子的自由基旋轉的方向統一。後續的觀測則與質子旋進式磁強計相同。
1999年發射的,丹麥的首顆衛星rsted,奧斯特號(紀念發現電流可以產生磁場的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上,搭載了一型Overhauser磁強計。然而,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這套磁強計有一些「死區」,無法測量。不過,Overhauser磁強計從原理上改進了質子旋進磁強計,降低了功耗,減小了體積,也許以後會大展拳腳。
奧斯特號(rsted),丹麥首顆衛星,搭載了Overhauser磁強計
磁場傳感器還有很多種,例如霍爾傳感器,巨磁阻傳感器,超導量子幹涉器件(SQUIDs),等等。但因為這些傳感器,目前還有一些比較大的缺陷,所以在科學衛星和探測器上,很少會使用。
比如說,霍爾傳感器雖然很小,而且非常便宜,是目前全世界商用產品出貨量最大的磁傳感器之一。但它的量程太大,精確度卻達不到要求,不適應太空中普遍的相對弱的磁場環境。
巨磁阻傳感器也非常小,常常用在機械硬碟的磁頭上。它的量程比霍爾傳感器更大,通常更不精確,一般不會用在航天科學測量領域。
超導量子幹涉器件(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 SQUIDs),實際上可以比圖中的尺寸小得多。
SQUIDs的探頭本身也非常小,甚至可以做到亞微米級別的尺度,而且非常精確,是目前人類最精確的磁傳感器之一,已經廣泛應用在生物磁場探測中。但是,它存在超導設備目前的通病——為了實現超導效應,其降溫和保溫機構非常龐大,常常重達數噸,也許在未來,解決了常溫超導問題,我們就能把它搬上天了。
此外,在測量一些天體——例如太陽——的磁場的時候,我們沒辦法跑到太陽表面去測量。但是剛才講過,在磁場下,能級會發生劈裂,即塞曼效應。我們只需要觀測太陽光的光譜,不需要上天,也可以從其光譜劈裂裡,推測其磁場的大致強度和方向。
一個太陽黑子形成的塞曼效應,光譜中可見明顯的能級分裂。
看到這裡,想必各位看官,對於我們是如何在太空中測量磁場的,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大致總結一下,在航天科學測量領域,主要有三類:
1. 探測線圈磁強計;
2. 光泵磁強計;
3. 磁通門磁強計。
三者各有優劣,但磁通門磁強計是其中應用最廣泛,性能最適宜的。
還有很多磁強計,可能在未來擁有潛力,包括Overhauser磁強計、SQUIDs,也許還有石墨烯基的霍爾傳感器。在克服了現有的缺陷後,也可能會成為人類探索空間磁場的得力助手。
現在,人類對於廣闊深空中的磁場,還所知甚少,短時間內,讓「航海羅盤」再現輝煌,似乎不太可能。不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人類一點點地摸索這個宇宙,總是會讓前方的迷霧,越來越淡薄;讓身後的疆土,越來越廣闊;讓未來的道路,越來愈清晰。
美編:車玥逸
校對:李玉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