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全世界,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製造指南針的?小小一個指南針,看似無足輕重,卻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古代指南針(羅盤)
指南針的發展簡史
四大發明中,指南針是最不起眼的,卻經歷了最漫長的演變過程。
1、指南車:純粹的機械傳動裝置
相傳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發明了用於指南的工具——指南車。
與後來利用地磁效應的指南針不同,指南車並不利用磁性,它是一種純粹的機械裝置。指南車上樹著一個木人,只要在出發之前將木人的手指向南方,無論接下來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都會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定的南方,所謂「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指南車的技術核心是一套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儘管指南車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它的存在僅限於史料上的簡單文字記載,並沒有確切的結構設計資料。從現存史料看,一直到了宋代,《宋史·輿服志》才詳細記載了指南車的結構和製造規範,後人根據這一規範仿製了指南車。
指南車結構圖
2、司南:天然磁石的指南工具
由於機械裝置設計比較複雜,指南車並未得到廣泛應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發明了司南。
《古礦錄》記載,戰國末年,河北磁山一帶的人們發現當地的一種石頭可以吸鐵,這便是磁石的特性。後來,人們根據這一特性將磁石打磨成一把勺子,用於指示南北方向。
但很多學者對司南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因為司南不像指南車那樣有明確的技術規範,成書於漢代的《論衡》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已經是對「司南」及其功能最完整的記載了。
我國現代歷史學家王振鐸復原過司南,一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展覽,我們常見的司南就是他復原的模型,但他復原的司南並非根據史料記載的技術規範製造,而完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復原而成,2000年前的人們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迄今為止,使用原始手工技術製造司南的努力都是失敗的。
古代司南(復原模型圖)
宋代對磁場規律的認識
我們現在知道,指南針是利用地球磁場原理製造的。但古代科學知識不發達,人們並沒有總結出磁場規律,是通過觀察一些日常生活現象,對現象背後蘊含的科學規律進行了探索和應用。宋代是我國古代科學知識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宋代史料中,保存了很多當時人們對磁場現象的記載。
1、宋人對靜電感應的認識
宋人張邦基在其筆記《墨莊漫錄》中記載:
「孔雀毛箸龍腦香則相綴。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諸閣,擲龍腦以闢穢。過則以翠尾掃之,皆聚,無有遺者,亦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物類相感也。」
還記得我們小學學過的科普知識嗎?玻璃棒和絲綢、橡膠棒和毛皮摩擦都會產生靜電。從上述記載來看,古人雖然沒有向孩子普及這類知識,但他們對靜電感應現象還是有認知的。
2、宋人對磁力特性的認識
張邦基提到了「磁石引針」,對磁石能吸鐵,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認識和利用,但宋人進一步認識到,磁石吸鐵這種特性(也就是磁力)可以不被鐵磁以外的其他物質阻隔。宋人張君房在他的筆記《雲笈七籖》中記載說「磁石吸鐵,間隔潛應」,就是對磁力特性的清晰描述。
磁偏角示意圖
3、宋人對磁偏角的認識
我們現在知道,地球是一個天然磁體,擁有強大的磁力,但地球不是一個完美的球形,而是一個不完美的近似球形,而且地球的南北磁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並不完全重合,兩者有一定偏差,所以便有了「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的交叉,二者之間的夾角稱為磁偏角。
磁偏角對指南針有什麼影響?
很簡單,指南針利用地球磁場影響製造的,用於指示南北方向,因此它指示的南北方向是南北磁極的南北,而非地理上的南北極。由於磁偏角的存在,使得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離,偏離的角度就是磁偏角。
磁偏角在地球不同地區的大小不同,但在我國境內的磁偏角一般情況下為2-3度,最大不超過6度,由於方向偏差很小,基本不影響南北方向的判斷和使用。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首次明確記載了磁偏角現象: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宋代製造指南針的方法
宋人對磁場規律的認識,是製造和完善指南針的基礎,促使宋代指南針製造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宋代的指南針五花八門,根據指南針是否需要依靠水來運行使用,可以分為「用水的」、「不用水的」兩大類,也稱「水羅盤」、「旱羅盤」,兩種羅盤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地磁效應。
古代不同樣式的指南針(羅盤)
(一)指南魚
北宋官方編纂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製造「指南魚」的一種方法:
「以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
這種製造「指南魚」的方法有三個要點:
1、「置炭火中燒之」,是通過加溫促進分子運動,使鐵磁物質中的「磁疇」增加動能,使它們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由原始混亂狀態變成規則排列;
2、「蘸水盆中」,將加熱至赤紅的魚尾浸入冷水中,通過急速冷卻讓排列規則的磁疇固定下來;
3、「以尾正對子位,沒尾數分則止」,讓魚尾正對北極且略向下傾斜,是為最大程度利用地磁感應,使之最大程度地磁化。
《武經總要》記載的指南魚「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需要藉助水,將其浮在水面上,魚頭所指方向就是南方,但這種磁化方法獲得的磁性比較弱,實用性比較差,所以宋人不斷對其改善,發明了「指南針」。
宋代發明的指南魚
(二)指南針
指南魚以薄鐵皮裁剪為魚形,再通過加熱冷卻磁化,有兩個缺陷,一是磁性弱,二是鐵魚重。
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說「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
磁針相比指南魚,有三大優點:
1、以磁石磨成,磁性很強;
2、細針形,易於漂浮,精確性高;
3、無須加熱、淬火,工藝簡單。
磁針是有了,具體該如何安置和使用?沈括記載了三種方法及其優缺點:
1、水浮法:跟指南魚一樣,浮在水面上,缺點是依賴於水,而「水浮多蕩搖」,不穩定。
2、指爪及碗唇法:把磁針放在指甲邊緣或碗口邊沿上,優點是「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容易滑落。
3、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抹一點點蠟,蠟上粘一根蠶絲,懸掛在安靜無風的地方,磁針受磁場作用影響,在靜止狀態下便可指使南北方向,原文記載如下:
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
沈括綜合比較了三種方法,認為「縷懸為最善」,而後兩種都不需要水,可歸類為「旱羅盤」。
沈括及其《夢溪筆談》
(三)指南龜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陳元靚,在筆記《事林廣記》中記載了一種「指南龜」的做法:
「以木刻龜子一個,一如前法製造,但於尾邊敲針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釘子,如箸尾大,龜腹下微陷一穴,安釘子上撥轉常指北,須是釘尾後。」
指南龜的設計十分精巧,先用木頭刻一隻烏龜,然後在龜體中以首尾方向放入一根條形磁石,以黃蠟將龜體內填滿,此時烏龜就變成了一隻「磁龜」;然後在烏龜尾部敲入一鐵針與磁石末端相連,把木龜支在竹針上轉動,待烏龜受磁場影響靜止後,體內磁石呈南北方向,龜尾的針指向南。
指南龜造型精美,但製作比較複雜,因此在當時多用於幻術,並未被大量應用。
宋代的指南龜結構圖
(四)羅盤
初期的指南針大多沒有用於固定磁針的方位盤裝置,所以懈怠和使用起來不是特別方便,但隨著指南針應用越來越多,人們很快就將方磁針和方位盤結合起來連為一體,發展為「羅盤」。
羅盤有水羅盤、旱羅盤兩種。
水羅盤比較簡單,一般在「磁針浮水」基礎上略加改造製成。
旱羅盤不需要依賴水,亦稱羅經盤,羅盤以木刻成,一般為圓形,刻有方位,與安置在盤中央的磁針配合使用,前文所述的「指南龜」,可以說是古代旱羅盤的鼻祖。
指南針的重大意義
指南針在宋代發明以後,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
宋代的造船業、航海業高度發達,船隻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最怕迷失方向,客觀上需要一種可靠的指南工具,而指南針(羅盤)製造簡單,攜帶方便,準確可靠,迅速成為航海必備神器。
到南宋時,所有遠洋海船都配備了指南針,宋人趙汝適所著筆記《諸蕃志》記載: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釐不差,生死系矣。
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達到頂峰,我國的航船可遠涉重洋,最遠抵達地中海和非洲沿岸,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把指南針帶到了歐洲,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大航海家們,之所以能完成環球旅行和發現美洲大陸的冒險,指南針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大航海時代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小小指南針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一點也不誇張。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書中說:「羅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
結語
小小一個指南針,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是世所公認的偉大成就。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外國人用來航海,中國人卻用來看風水」,這個評價只是針對實行「海禁」的明朝和「閉關鎖國」的清朝而言。儘管我們的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後了,但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我們的科學技術必將重返世界最頂尖的國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