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如何製造「指南針」?一個小小指南針,見證了古人智慧

2020-11-23 騰訊網

導語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全世界,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製造指南針的?小小一個指南針,看似無足輕重,卻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古代指南針(羅盤)

指南針的發展簡史

四大發明中,指南針是最不起眼的,卻經歷了最漫長的演變過程。

1、指南車:純粹的機械傳動裝置

相傳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發明了用於指南的工具——指南車。

與後來利用地磁效應的指南針不同,指南車並不利用磁性,它是一種純粹的機械裝置。指南車上樹著一個木人,只要在出發之前將木人的手指向南方,無論接下來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都會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定的南方,所謂「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指南車的技術核心是一套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儘管指南車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它的存在僅限於史料上的簡單文字記載,並沒有確切的結構設計資料。從現存史料看,一直到了宋代,《宋史·輿服志》才詳細記載了指南車的結構和製造規範,後人根據這一規範仿製了指南車。

指南車結構圖

2、司南:天然磁石的指南工具

由於機械裝置設計比較複雜,指南車並未得到廣泛應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發明了司南。

《古礦錄》記載,戰國末年,河北磁山一帶的人們發現當地的一種石頭可以吸鐵,這便是磁石的特性。後來,人們根據這一特性將磁石打磨成一把勺子,用於指示南北方向。

但很多學者對司南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因為司南不像指南車那樣有明確的技術規範,成書於漢代的《論衡》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已經是對「司南」及其功能最完整的記載了。

我國現代歷史學家王振鐸復原過司南,一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展覽,我們常見的司南就是他復原的模型,但他復原的司南並非根據史料記載的技術規範製造,而完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復原而成,2000年前的人們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迄今為止,使用原始手工技術製造司南的努力都是失敗的。

古代司南(復原模型圖)

宋代對磁場規律的認識

我們現在知道,指南針是利用地球磁場原理製造的。但古代科學知識不發達,人們並沒有總結出磁場規律,是通過觀察一些日常生活現象,對現象背後蘊含的科學規律進行了探索和應用。宋代是我國古代科學知識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宋代史料中,保存了很多當時人們對磁場現象的記載。

1、宋人對靜電感應的認識

宋人張邦基在其筆記《墨莊漫錄》中記載:

「孔雀毛箸龍腦香則相綴。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諸閣,擲龍腦以闢穢。過則以翠尾掃之,皆聚,無有遺者,亦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物類相感也。」

還記得我們小學學過的科普知識嗎?玻璃棒和絲綢、橡膠棒和毛皮摩擦都會產生靜電。從上述記載來看,古人雖然沒有向孩子普及這類知識,但他們對靜電感應現象還是有認知的。

2、宋人對磁力特性的認識

張邦基提到了「磁石引針」,對磁石能吸鐵,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認識和利用,但宋人進一步認識到,磁石吸鐵這種特性(也就是磁力)可以不被鐵磁以外的其他物質阻隔。宋人張君房在他的筆記《雲笈七籖》中記載說「磁石吸鐵,間隔潛應」,就是對磁力特性的清晰描述。

磁偏角示意圖

3、宋人對磁偏角的認識

我們現在知道,地球是一個天然磁體,擁有強大的磁力,但地球不是一個完美的球形,而是一個不完美的近似球形,而且地球的南北磁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並不完全重合,兩者有一定偏差,所以便有了「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的交叉,二者之間的夾角稱為磁偏角。

磁偏角對指南針有什麼影響?

很簡單,指南針利用地球磁場影響製造的,用於指示南北方向,因此它指示的南北方向是南北磁極的南北,而非地理上的南北極。由於磁偏角的存在,使得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離,偏離的角度就是磁偏角。

磁偏角在地球不同地區的大小不同,但在我國境內的磁偏角一般情況下為2-3度,最大不超過6度,由於方向偏差很小,基本不影響南北方向的判斷和使用。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首次明確記載了磁偏角現象: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宋代製造指南針的方法

宋人對磁場規律的認識,是製造和完善指南針的基礎,促使宋代指南針製造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宋代的指南針五花八門,根據指南針是否需要依靠水來運行使用,可以分為「用水的」、「不用水的」兩大類,也稱「水羅盤」、「旱羅盤」,兩種羅盤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地磁效應。

古代不同樣式的指南針(羅盤)

(一)指南魚

北宋官方編纂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製造「指南魚」的一種方法:

「以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

這種製造「指南魚」的方法有三個要點:

1、「置炭火中燒之」,是通過加溫促進分子運動,使鐵磁物質中的「磁疇」增加動能,使它們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由原始混亂狀態變成規則排列;

2、「蘸水盆中」,將加熱至赤紅的魚尾浸入冷水中,通過急速冷卻讓排列規則的磁疇固定下來;

3、「以尾正對子位,沒尾數分則止」,讓魚尾正對北極且略向下傾斜,是為最大程度利用地磁感應,使之最大程度地磁化。

《武經總要》記載的指南魚「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需要藉助水,將其浮在水面上,魚頭所指方向就是南方,但這種磁化方法獲得的磁性比較弱,實用性比較差,所以宋人不斷對其改善,發明了「指南針」。

宋代發明的指南魚

(二)指南針

指南魚以薄鐵皮裁剪為魚形,再通過加熱冷卻磁化,有兩個缺陷,一是磁性弱,二是鐵魚重。

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說「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

磁針相比指南魚,有三大優點:

1、以磁石磨成,磁性很強;

2、細針形,易於漂浮,精確性高;

3、無須加熱、淬火,工藝簡單。

磁針是有了,具體該如何安置和使用?沈括記載了三種方法及其優缺點:

1、水浮法:跟指南魚一樣,浮在水面上,缺點是依賴於水,而「水浮多蕩搖」,不穩定。

2、指爪及碗唇法:把磁針放在指甲邊緣或碗口邊沿上,優點是「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容易滑落。

3、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抹一點點蠟,蠟上粘一根蠶絲,懸掛在安靜無風的地方,磁針受磁場作用影響,在靜止狀態下便可指使南北方向,原文記載如下:

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

沈括綜合比較了三種方法,認為「縷懸為最善」,而後兩種都不需要水,可歸類為「旱羅盤」。

沈括及其《夢溪筆談》

(三)指南龜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陳元靚,在筆記《事林廣記》中記載了一種「指南龜」的做法:

「以木刻龜子一個,一如前法製造,但於尾邊敲針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釘子,如箸尾大,龜腹下微陷一穴,安釘子上撥轉常指北,須是釘尾後。」

指南龜的設計十分精巧,先用木頭刻一隻烏龜,然後在龜體中以首尾方向放入一根條形磁石,以黃蠟將龜體內填滿,此時烏龜就變成了一隻「磁龜」;然後在烏龜尾部敲入一鐵針與磁石末端相連,把木龜支在竹針上轉動,待烏龜受磁場影響靜止後,體內磁石呈南北方向,龜尾的針指向南。

指南龜造型精美,但製作比較複雜,因此在當時多用於幻術,並未被大量應用。

宋代的指南龜結構圖

(四)羅盤

初期的指南針大多沒有用於固定磁針的方位盤裝置,所以懈怠和使用起來不是特別方便,但隨著指南針應用越來越多,人們很快就將方磁針和方位盤結合起來連為一體,發展為「羅盤」。

羅盤有水羅盤、旱羅盤兩種。

水羅盤比較簡單,一般在「磁針浮水」基礎上略加改造製成。

旱羅盤不需要依賴水,亦稱羅經盤,羅盤以木刻成,一般為圓形,刻有方位,與安置在盤中央的磁針配合使用,前文所述的「指南龜」,可以說是古代旱羅盤的鼻祖。

指南針的重大意義

指南針在宋代發明以後,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

宋代的造船業、航海業高度發達,船隻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最怕迷失方向,客觀上需要一種可靠的指南工具,而指南針(羅盤)製造簡單,攜帶方便,準確可靠,迅速成為航海必備神器。

到南宋時,所有遠洋海船都配備了指南針,宋人趙汝適所著筆記《諸蕃志》記載: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釐不差,生死系矣。

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達到頂峰,我國的航船可遠涉重洋,最遠抵達地中海和非洲沿岸,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把指南針帶到了歐洲,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大航海家們,之所以能完成環球旅行和發現美洲大陸的冒險,指南針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大航海時代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小小指南針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一點也不誇張。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書中說:「羅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

結語

小小一個指南針,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是世所公認的偉大成就。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外國人用來航海,中國人卻用來看風水」,這個評價只是針對實行「海禁」的明朝和「閉關鎖國」的清朝而言。儘管我們的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後了,但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我們的科學技術必將重返世界最頂尖的國家之列。

相關焦點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地球是一個大磁體。
  •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在我們生活中有巨大的作用,無論是野外求生還是航海船隻,都離不開指南針,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指南針明明指的是北方,為什麼要叫指南針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解釋一下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在一起了解一下指南針的一些故事。
  • 追溯指南針發明的故事
    到了宋代,大量巨艦的建造記錄令我們知悉,中國南方的遠洋航行出現了一個高峰。學者們說,這是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技術突破的標誌,就是「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指南針的最早記錄,來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這部書由朱彧寫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據父親朱服在廣州做知州時的所見所聞而寫。朱服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崇寧元年(1099~1102)任廣州知州的,也即廣州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時間不會晚於此時。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導: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 古代科技史:從「指南車」到「指南針」
    就要依靠測定方向儀器指南針來解決問題了。在發明「指南針」之前,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指南針」的傳說了。相傳在4000多年前,古代黃帝就發明了指南車。黃帝和另一個部落聯盟發生了戰爭,那個部落領袖蚩尤能作大霧,使黃帝族辨不清方向,黃帝族因而吃了敗仗。黃帝於是組織人力精心研究,創造了指南車來指示方向,這才戰勝了蚩尤。
  • 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原標題: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通過本書,可對我國先民在物質文化層面所達到的水準,有一個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   聞人軍先生指出,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   司南的磁勺應放在水銀裡   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
  • 手機上的指南針準確嗎,它是如何工作的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大多數都配備的有一個指南針功能。而且很多人在外出時可能都在經常使用,它可以給我們指出方向。那麼,這個指南針到底準不準確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先來回憶下真正的指南針的工作原理:大家都知道指南針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 方向——指南針
    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指南針紋身圖案主要是以羅盤指南針為主很多紋身愛好者都十分喜歡這種有小意義的紋身圖案他們喜歡別具一格的紋身圖案,更好的突出自己的個性而把指南針應用到紋身圖案中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弘揚指南針的精神,無論生存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夠很輕鬆的找到自己應該走的路現在指南針紋身圖案在紋身中漸漸的流行起來
  • iPhone4S如何使用指南針
    iPhone4S如何使用指南針  iPhone4S使用指南針的方法如下:  【重要事項】指南針的準確度可能會受磁性物體或環境幹擾的影響,即使i Phone4S耳塞中的磁體也會造成偏差。數字指南針僅用於僅用於基本的導航幫助,而不應該用於確定精確的位置、鄰近度、距離或方向。
  • 科普中國·吉林行|手機中的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手機中的指南針大家都不陌生。通過指南針我們可以準確判斷方向。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傳統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南北極相反,地磁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地磁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
  • 手機中的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帶你了解其中奧秘
    原標題:手機中的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帶你了解其中奧秘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手機中的指南針大家都不陌生。通過指南針我們可以準確判斷方向。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傳統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
  • 指南針怎麼看,讓我來教你指南針怎麼看?
    指南針怎麼看,我來教你指南針怎麼看?指南針是眾多戶外山地運動愛好者的忠實夥伴,用以戶外的求生、安全。
  • 古代明明有指南針了,為啥還有人發明指南車?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指南針是我們國家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們中國人祖先智慧的成果,即使在現在依然有很大的用途,方便且造福了我們數千年的時間。目前關於指南針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但指南針的應用應該在更早的時候,畢竟它是伴隨著磁鐵礦的出現而發明出來的,古人要是開採了磁鐵礦,那麼就不難發現磁鐵的這種特性。
  • 想知道指南針是怎麼發明的就來這裡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自然羅界中具有磁性的物質是天然磁石,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利用天然磁石製作出指向工具——司南。由於司南的指向效果並不理租隨著航海事業的興起,直接推動了磁體指向儀器的發展。司南的樣子像一隻勺,由整塊的天然磁鐵豕磨而成,底圓,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地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
  • 指南針下載_指南針手機版下載_指南針安卓版免費下載-太平洋下載中心
    指南針,出行必備的工具 指南針是一款出行必備的讓你快速找到方向感的指南針定位工具,簡單易用,畫面流暢,精美的360°羅盤旋轉指南針樣式,水平儀測量工具,既能顯示當前位置、經緯度,還能顯示海拔高度
  • 手機中指南針如何"指南"的?帶你了解其中奧秘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手機中的指南針大家都不陌生。通過指南針我們可以準確判斷方向。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傳統指南針是如何「指南」的。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南北極相反,地磁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地磁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
  • 外國人使用指南針導航,竟是跟中國人學的
    但這並不是事實,中國人其實很早就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了,古代歐洲人航海技術一直都很落後,使用指南針導航其實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只是在清朝以後,他們的航海技術才超過中國。在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前,船隊往往都在離海岸不遠的地方航行,必須依靠陸上的標誌物判斷位置、確定船位,這就是地文航海。這種方法古人一直都在用。
  • 指南針這個大發明最早在廣州海面上普及
    到了宋代,大量巨艦的建造記錄令我們知悉,中國南方的遠洋航行出現了一個高峰。學者們說,這是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技術突破的標誌,就是「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指南針的最早記錄,來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 《華夏人生》指南針沒了怎麼辦 指南針沒了解決方法
    導 讀 華夏人生指南針沒了怎麼辦,華夏人生作為一款模擬生存發展類型的遊戲,我們許多時刻派遣角色前往野外去收集各個資源,而在野外當中想要找到回家的路就必須擁有指南針這個物品
  • 指南針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於航海?看完後明白了!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發明之一,在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今我們可以用衛星定位來進行導航,但指南針給人類歷史帶來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特別是航海時代,指南針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