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聞人軍先生是著名的科技史專家,他最近將其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名物的文章結集為《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一書,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很值得學界注意。通過本書,可對我國先民在物質文化層面所達到的水準,有一個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

  聞人軍先生指出,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

  司南的磁勺應放在水銀裡

  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

  《宋書·禮志》引《鬼谷子》說戰國時「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種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鬼谷子》中保存的此一傳說,通過鄭國取玉者攜帶「司南」之事,透露了磁石勺與玉工之間的關係:甚難加工的磁勺應是玉工高手的傑作。它還暗示:善於經商的鄭人在磁勺的傳布(或許還有發明)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東漢初期王充的《論衡》描述了這類磁勺的性能和用法。傳本《論衡·是應篇》說:「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吾師王錦光和我的《〈論衡〉司南新考與復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於地」系「投之於池」之誤,「池」指汞池。這段極重要的科技史料應解釋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適量水銀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動指向南方。

  在勺形磁性指向器問世之前,已有「司南」之謂。不過,它與磁性無涉,乃是直立於地面用來測日影的表杆。如《韓非子·有度篇》說:「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東西,引申為確定東西南北方向。「立司南」來源於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戰國時的「立朝夕」,它們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測影。當勺形磁性指向器被發明的時候,其狀取法北鬥,名稱沿用「司南」。今人不知其來龍去脈,往往將這兩種不同的司南混為一談。

  唐以後改稱為指南

  除了上述的表示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車、指南舟和報時刻漏的代稱。晉人葛洪所作的《西京雜記》中提到的「司南車」即半自動機械裝置指南車。《宋書·禮志》記載:「晉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任彥升集·奉和登景陽山》詩吟道:「奔鯨吐華浪,司南動輕枻。」詩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園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樣導航?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詠《雞》詩云:「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杜詩中的司南實際上是報時刻漏的又一名稱。這句詩的意思是,夜半零時整,詩人恰聞司南的報時之聲。

  眾所周知,「指南」有指導或準則之意,而「指南」來自「司南」,「指」、「司」兩字僅一音之轉。在漢至唐的文獻中,我們常可讀到諸如「事之司南」、「文之司南」以及「人之司南」等語詞。如《鬼谷子·謀篇》說:「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梁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說:「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唐代以後,「司南」一詞完全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針指向性的知識,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主義心聲,直用指南(司南)本義,立意卻不同凡響。

  最早發現磁偏角之秘的不是沈括

  發現磁石、磁針的吸鐵性較易,但發現指向性較難,而要發現磁偏角則更難。因為地球磁場的磁軸線與穿過地理南北極的地軸不一致,故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盡相合,微有交角,這交角就是磁偏角。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將方家發明的用磁石磨鋼針的尖端,使之具有永久磁性的方法公之於世,標誌著原始指南針已到實用的新階段。磁針配合分度地盤指向的精度,與司南以及11世紀初的用薄鐵片做成的「指南魚」不可同日而語;故磁針羅盤的發明,很快導致了磁偏角的發現。

  北宋慶曆元年(1041)司天監楊惟德在《塋原總錄》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時,等到磁針的擺動停止時,在子午方向仔細校正,才能得到準確的南北方向。這項記載表明,磁針羅盤問世後,最先應用它的是堪輿家,最早發現磁偏角的也是堪輿家。

  《塋原總錄》不僅是年代明確可考的世界上關於磁偏角的首次記載,而且記載了當時當地磁偏角的大致數值。以前,人們一度將磁偏角的發現歸功於沈括,因為他在《夢溪筆談》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也」。此條記載已比哥倫布在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四百餘年。

  自嚴敦傑先生在《中國史稿》第五冊》「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塋原總錄》的史料,才將這一世界紀錄又向前推進了約半個世紀。

  旱羅盤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方家發明的羅盤是磁針與分度相配合的新一代的指南針,使用方便、讀數容易,先後用於堪輿和航海。

  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在羅盤的發明權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中西應當分享羅盤的發明優先權。即:磁針浮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浮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是磁針用支軸支承的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後者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旱羅盤已是16世紀的事了。根據此前公布的考古發掘資料,參照歷史文獻記載,筆者發現,我國不僅是水羅盤的發源地,而且早在12世紀就率先發明了旱羅盤。

  張仙人俑證明了羅盤來自中國

  1985年5月,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一座古墓。該墓出土文物豐富,除金質飾件、水晶佩掛、文房用具、陶瓷、銅器等之外,還出了七十餘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書「張仙人」的張仙人俑一式兩件,瓷土作胎,胎土細勻,素燒,火候偏低,系侍立狀圓雕,由模印貼塑而成,高22.2釐米。風水先生「張仙人」俑,「眼觀前方,炯炯有神,束髮綰髻,身穿右袵長衫,左手抱一羅盤」。

  從該墓伴出的墓碑和紀年地券可知,墓主為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葬於慶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慮到12世紀末是羅盤發明史上極為關鍵的時期,一見到這一考古資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世界上關於羅盤的首次記載,見於南宋筆記小說《因話錄》(書中稱為「地螺」),曾一再為史界所稱引,但其作者卻誤為曾三異,成書年代也不確。筆者根據幾種地方志的記載,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應是曾三異之兄曾三聘。

  世界最古老的堪輿旱羅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臨川羅盤不但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羅盤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針與水羅盤的磁針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明確、形象地表達出用軸支承之意,無疑是一種堪輿用的旱羅盤。

  清代乾隆年間堪輿家範宜賓的《羅經精一解·針說》曾說「指南旱針(即旱羅盤),造自聖王」,「創自江西,盛於前明」。他認為旱羅盤系中國古制,創自江西,確有見地,或許當時有所根據,可惜不能起古人於地下而問之。但有了臨川羅盤,加上《因話錄》「地螺」,說江西是羅盤的故鄉該有八九分的把握了。然而,假如對臨川羅盤的認識到旱針為止,那就既對不起羅盤的發明者,也辜負了張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羅盤十六分度制源於中國

  羅盤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兩大體系。學術界曾認為前者系中國所固有,後者則純屬歐式。查西方羅盤採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記載,見於英國詩人喬叟1391年所作的《論星盤》。

  關於西方羅盤(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記載,僅可上溯到1269年法國軍事工程師皮裡格裡努斯的《論磁書簡》。

  反觀12世紀的臨川羅盤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條刻度,根據上下左右對稱的原則,校正第一象限,補足第四象限,可以確定整個羅盤採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產生於我國。

  中國十六分度制來源於堪輿家視為羅經之本的八卦。八卦圖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前者以乾坤為南北,後者以離坎為南北。宋代堪輿家王伋《針法詩》說:「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表明他的堪輿羅盤用的正是後天八卦。用後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從八卦出發,一卦管三山,則得二十四向,加其縫針,共四十八向。

  現在還不能確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間在歷史上是否有過交流。唯知荷蘭18世紀有一種十六分度的旱羅盤,根據王大海《海島逸志》的描述,恰似臨川羅盤的翻版,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仙人俑手持的臨川羅盤,現存江西省臨川縣文物陳列室,吸引著愈來愈多的觀眾和研究者。更為古老的中國羅盤,或許正躺在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去發現和研究。(本報有刪節)

  聞人軍/文

(責編:劉穎婕、胡洪林)

相關焦點

  • 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親密愛人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擺鐘的發明對擺的研究是惠更斯所完成的最出色的物理學工作。多少世紀以來,時間測量始終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難題。當時的計時裝置諸如日晷、沙漏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確。直到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將單擺運用於計時器,人類才進入一個新的計時時代。
  • 一個小小指南針,見證了古人智慧
    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製造指南針的?小小一個指南針,看似無足輕重,卻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我國現代歷史學家王振鐸復原過司南,一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展覽,我們常見的司南就是他復原的模型,但他復原的司南並非根據史料記載的技術規範製造,而完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復原而成,2000年前的人們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迄今為止,使用原始手工技術製造司南的努力都是失敗的。
  •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古人為什麼不稱其為「司北」或「指北針」呢。這與我國對方位的認識有關。在我國古代文化裡,南為陽,北為陰,活人都以陽為尊。我國古代一直以「南」為南北方位之主,面向南方為尊位,且有「南面為王,北面而朝」之說,即面朝南方位的稱帝王,面朝北方的則是朝拜君王的臣子,帝王就座議事都是面向南方。正屋的門窗都開向南。所以指示方向,也以南為主。
  •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被發明的嗎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很多的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在這些發明之中,最著名的要數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這四大發明了。這四大發明對後來傳播出中國,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寫到: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因為當時馬克思等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有三大發明,直到艾約瑟將造紙術加入之後,人們才普遍接受了「四大發明」這個說法。
  • 指南針:世界各文化融合的功臣
    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古人就從冶鐵中認識了磁,並利用磁的特性製作出辨別方向的儀器「司南」。《韓非子·有度篇》中就有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辨別方向的意思。「司南」可以說是指南針的前世,先將天然磁鐵打磨成勺子的樣子放在盤上,再在盤的四周刻上二十四位方向和符號,完成後,只需將勺柄輕輕轉動,靜止時勺柄的方向必定指向南方。古人在使用司南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了司南的缺點:天然磁鐵會消磁,消磁後磁鐵就不再轉動,而勺子底部和盤接觸面積大,阻力也大,用得越久效果就越差。
  • 指南針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於航海?看完後明白了!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發明之一,在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今我們可以用衛星定位來進行導航,但指南針給人類歷史帶來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特別是航海時代,指南針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想知道指南針是怎麼發明的就來這裡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自然羅界中具有磁性的物質是天然磁石,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利用天然磁石製作出指向工具——司南。由於司南的指向效果並不理租隨著航海事業的興起,直接推動了磁體指向儀器的發展。司南的樣子像一隻勺,由整塊的天然磁鐵豕磨而成,底圓,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地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地球是一個大磁體。
  • 指南針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磁體的指極性,大約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發明了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它的樣子像一隻勺子,底是圓的,可以在光滑的盤面上自由旋轉,它用天然磁石製成,當勺子靜止不動時,勺柄指向南方。漢代時,人們將司南放在有刻度的地盤上,這些刻度表示24種方向,幫助司南定向。天然磁石經過磨製後,磁性比較弱,而且加工成品率很低,所以司南的使用不是很廣泛。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導: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 手機上的指南針是怎麼用的?
    1、打開手機找到手機指南針,打開手機指南針,會出現讓你校對2、按著以上步驟進行校對,左右晃動手機,注意手機是與地面平行,出現以下情況時校對完成3、校對完成後會自動跳轉出來進行位置定位。以上就是手機指南針的使用。
  • 方舟生存進化手機版指南針怎麼用?指南針使用技巧攻略[多圖]
    方舟生存進化手機版指南針能幫助我們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找到生路,在辨別地圖的時候,通過指南針可以找到洞穴,去洞穴中探險必帶的就有指南針,那麼指南針在這裡要怎麼用?下面我們來詳細說明一下指南針的用法以及洞穴探險的詳情。
  •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什麼樣的歷史,它們都是誰發明出來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甚至是對於世界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它們分別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活字印刷術。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留下的這四大發明匯集了無數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我們古代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知道現在,全世界各地還在受它們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四大發明,看看這四大發明到底是誰,又是怎樣一步步發明出來的。
  • 指南針的原理是什麼?而地球磁場來源於自激發電?怎麼產生的?
    指南針,在中國古代叫做司南。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放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且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可以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人類可以辨別方向。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地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
  • 學古人撩妹情話!萬有引力,我,有你!
    沒關係,學習一下古人的撩妹術,讓你520告白日,告別單身吧!情話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改變成適合自己的情話,在留言處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不要以為四大發明就是單純的四大發明。
  • 中國古人發明的飲水鳥,「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
    中國古人發明的飲水鳥,「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愛因斯坦曾經收到過一個被塗了顏色,看不見內部奧秘的飲水鳥,贈予愛因斯坦的人說,科學家不是說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嗎?這就讓你看看這臺永動機。但是飲水鳥到底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都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只知道飲水鳥是中國古代的玩具,也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據說飲水鳥是一種神秘的玩具,只要在它的面前放上一點水,它就會不知疲倦的擺動起來,就像是一臺永動機一樣,可是我們都知道,在科學上,是沒有永動機的說法的,那飲水鳥,到底是以什麼原理來運作的呢?
  • 指南針:公司持續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產品贏得市場指南針是我國起步較早的證券分析軟體開發商和證券信息服務商之一。縱觀指南針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它以專業化的證券研究和不斷創新的發明而聞名於世。據了解,籌碼分布的發明和莊家成本分析理論的推出,是指南針早期對中國證券研究市場最大的貢獻之一,並成為證券分析領域的標杆。
  • 旱羅盤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編者按】我們都知道,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同為磁針與分度相配合的羅盤在中國的堪輿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因大熱的盜墓IP而為大家所熟識。那麼,指南針究竟是如何發明的?指南針與羅盤有何關聯?用於航海的旱羅盤究竟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 古代明明有指南針了,為啥還有人發明指南車?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指南針是我們國家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們中國人祖先智慧的成果,即使在現在依然有很大的用途,方便且造福了我們數千年的時間。目前關於指南針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但指南針的應用應該在更早的時候,畢竟它是伴隨著磁鐵礦的出現而發明出來的,古人要是開採了磁鐵礦,那麼就不難發現磁鐵的這種特性。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