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羅盤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我們都知道,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同為磁針與分度相配合的羅盤在中國的堪輿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因大熱的盜墓IP而為大家所熟識。那麼,指南針究竟是如何發明的?指南針與羅盤有何關聯?用於航海的旱羅盤究竟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本文摘自《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原題為《從司南到臨川旱羅盤的發明》,系統討論了以上問題。由澎湃新聞經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發布。

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曲曲餘音繞梁。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它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比以往所公認的高得多。

什麼是司南?

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宋書·禮志》引《鬼谷子》說戰國時「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種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鬼谷子》中保存的此一傳說,通過鄭國取玉者攜帶「司南」之事,透露了磁石勺與玉工之間的關係:甚難加工的磁勺應是玉工高手的傑作。它還暗示:善於經商的鄭人在磁勺的傳布(或許還有發明)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東漢初期王充的《論衡》描述了這類磁勺的性能和用法。傳本《論衡·是應篇》說:「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吾師王錦光和我的《〈論衡〉司南新考與復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於地」系「投之於池」之誤,「池」指汞池。這段極重要的科技史料應解釋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適量水銀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動指向南方。

在勺形磁性指向器問世之前,已有「司南」之謂。不過,它與磁性無涉,乃是直立於地面用來測日影的表杆。如《韓非子·有度篇》說:「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東西,引申為確定東西南北方向。「立司南」來源於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戰國時的「立朝夕」,它們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測影。當勺形磁性指向器被發明的時候,其狀取法北鬥,名稱沿用「司南」。今人不知其來龍去脈,往往將這兩種不同的司南混為一談。然而,對於司南古義的演變,這才拉開了序幕。

清《欽定書經圖說》夏至致日圖,描繪古人立表測影的情形

在古代中國,司南古義不斷引申,涉及中華文化的許多領域。因此「司南」有幸與一系列古代科技發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唐以後改稱為指南

除了上述的表示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車、指南舟和報時刻漏的代稱。晉人葛洪所作的《西京雜記》中提到的「司南車」即半自動機械裝置指南車。《宋書·禮志》記載:「晉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任彥升集·奉和登景陽山》詩吟道:「奔鯨吐華浪,司南動輕枻。」詩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園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樣導航?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詠《雞》詩云:「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杜詩中的司南實際上是報時刻漏的又一名稱。這句詩的意思是,夜半零時整,詩人恰聞司南的報時之聲。

中國古代科技術語被社會科學所吸收而歷久彌新者,司南、火候等都是著名的例子。眾所周知,「指南」有指導或準則之意,而「指南」來自「司南」,「指」、「司」兩字僅一音之轉。在漢至唐的文獻中,我們常可讀到諸如「事之司南」、「文之司南」以及「人之司南」等語詞。如《鬼谷子·謀篇》說:「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梁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說:「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唐代以後,「司南」一詞完全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針指向性的知識,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心聲,直用指南(司南)本義,立意卻不同凡響。

首揭磁偏角之秘的中國磁針

發現磁石、磁針的吸鐵性較易,但發現指向性較難,而要發現磁偏角則更難。因為地球磁場的磁軸線與穿過地理南北極的地軸不一致,故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盡相合,微有交角,這交角就是磁偏角。北宋科學家沈括(1032—1096)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將方家發明的用磁石磨鋼針的尖端,使之具有永久磁性的方法公之於世,標誌著原始指南針已到實用的新階段。磁針配合分度地盤指向的精度,與司南以及11世紀初的用薄鐵片做成的「指南魚」不可同日而語;故磁針羅盤的發明,很快導致了磁偏角的發現。

北宋慶曆元年(1041)司天監楊惟德在《塋原總錄》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時,等到磁針的擺動停止時,在子午方向仔細校正,才能得到準確的南北方向。這項記載表明,磁針羅盤問世後,最先應用它的是堪輿家,最早發現磁偏角的也是堪輿家。《塋原總錄》不僅是年代明確可考的世界上關於磁偏角的首次記載,而且記載了當時當地磁偏角的大致數值。以前,人們一度將磁偏角的發現歸功於沈括,因為他在《夢溪筆談》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此條記載已比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四百餘年。自嚴敦傑先生在《中國史稿》第五冊「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塋原總錄》的史料,才將這一世界紀錄又向前推進了約半個世紀。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抽線琢針圖,由此圖可見製作鋼針的程序早期的一種指向器———指南魚,今人王振鐸依文獻摹繪,取自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羅盤的發明權屬誰?

方家發明的羅盤是磁針與分度相配合的新一代的指南針,使用方便、讀數容易,先後用於堪輿和航海。

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在羅盤的發明權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中西應當分享羅盤的發明優先權。即:磁針浮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浮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是磁針用支軸支承的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後者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旱羅盤已是16世紀的事了。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參照歷史文獻記載,筆者發現,我國不僅是水羅盤的發源地,而且早在12世紀就率先發明了旱羅盤。

明朝航海用的青銅製水羅盤,中有水室可盛水浮針,圓周內層刻八卦,外圍則為二十四方位。取自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南宋古墓———張仙人俑手持羅盤

1985年5月,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一座古墓。該墓出土文物豐富,除金質飾件、水晶佩掛、文房用具、陶瓷、銅器等之外,還出了七十餘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書「張仙人」的張仙人俑一式兩件,瓷土作胎,胎土細勻,素燒,火候偏低,系侍立狀圓雕,由模印貼塑而成,高22.2釐米。風水先生「張仙人」俑,「眼觀前方,炯炯有神,束髮綰髻,身穿右袵長衫,左手抱一羅盤」。從該墓伴出的墓碑和紀年地券可知,墓主為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1140—1197),葬於慶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慮到12世紀末是羅盤發明史上極為關鍵的時期,一見到這一考古資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江西省臨川縣宋墓出土張仙人俑

世界上關於羅盤的首次記載,見於南宋筆記小說《因話錄》(書中稱為「地螺」),曾一再為史界所稱引,但其作者卻誤為曾三異,成書年代也不確。筆者根據幾種地方志的記載,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應是曾三異之兄曾三聘,《因話錄》寫成於公元1200年前後。曾三聘是江西臨江府峽江(今江西清江)人,峽江離臨川不遠,《因話錄》與朱濟南墓年代相近,《因話錄》「地螺」不正可與臨川羅盤相互印證嗎?

世界最古老的堪輿旱羅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臨川羅盤不但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羅盤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針與水羅盤的磁針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明確、形象地表達出用軸支承之意,無疑是一種堪輿用的旱羅盤。清代乾隆年間堪輿家範宜賓的《羅經精一解·針說》曾說「指南旱針(即旱羅盤),造自聖王」,「創自江西,盛於前明」。他認為旱羅盤系中國古制,創自江西,確有見地,或許當時有所根據,可惜不能起古人於地下而問之。但有了臨川羅盤,加上《因話錄》「地螺」,說江西是羅盤的故鄉該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然而,假如對臨川羅盤的認識到旱針為止,那就既對不起羅盤的發明者,也辜負了張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羅盤十六分度制源於中國

羅盤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兩大體系。學術界曾認為前者系中國所固有,後者則純屬歐式。查西方羅盤採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記載,見於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1391年所作的《論星盤》(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關於西方羅盤(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記載,僅可上溯到1269年法國軍事工程師皮裡格裡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court)的《論磁書簡》(Epistola de Magnete)。反觀12世紀的臨川羅盤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條刻度,根據上下左右對稱的原則,校正第一象限,補足第四象限,可以確定整個羅盤採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產生於我國。

中國十六分度制來源於堪輿家視為羅經之本的八卦。八卦圖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前者以乾坤為南北,後者以離坎為南北。宋代堪輿家王伋《針法詩》說:「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表明他的堪輿羅盤用的正是後天八卦。用後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從八卦出發,一卦管三山,則得二十四向,加其縫針,共四十八向。

現在還不能確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間在歷史上是否有過交流。唯知荷蘭18世紀有一種十六分度的旱羅盤,根據王大海《海島逸志》的描述,恰似臨川羅盤的翻版,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仙人俑手持的臨川羅盤,現存江西省臨川縣文物陳列室,吸引著愈來愈多的觀眾和研究者。更為古老的中國羅盤,或許正躺在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去發現和研究。

《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聞人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親密愛人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擺鐘的發明對擺的研究是惠更斯所完成的最出色的物理學工作。多少世紀以來,時間測量始終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難題。當時的計時裝置諸如日晷、沙漏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確。直到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將單擺運用於計時器,人類才進入一個新的計時時代。
  • 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評價:太拼了連周末都不休息,很聰明會投資有錢
    隨著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人民越來越富有,每逢節假日,出國旅遊購物已成了國內人民放鬆心情的首選,於是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也從以前的貧窮變成富有。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中國人民的勤勞奮鬥離不開關係,甚至因為中國人民太過於勤勞而令歐洲人心生「恐懼」,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它還暗示:善於經商的鄭人在磁勺的傳布(或許還有發明)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東漢初期王充的《論衡》描述了這類磁勺的性能和用法。傳本《論衡·是應篇》說:「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吾師王錦光和我的《〈論衡〉司南新考與復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於地」系「投之於池」之誤,「池」指汞池。
  • 14世紀歐洲人曾將中國科舉制度推薦到各國
    14世紀歐洲人曾將中國科舉制度推薦到各國 2015-05-08 14:45:18來源:半島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英國對此興趣最盛申請考試招聘官員  5日,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介紹,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
  • 近代文明是歐洲人獨創嗎?
    這裡有一個問題:近代文明到底是歐洲人依靠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還是歐洲人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果?更直白一點:近代文明到底是歐洲人自創的,還是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成果?沒有這些發明歐洲的發展會遲緩很多。第三,重點:對比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文明,結論一目了然。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把亞歐大陸和其他大陸的文明一對比,正確結論自然就出現了。
  • 天氣很熱,為什麼大多數歐洲人不吹空調?局部:再熱只能送風機
    01中國人的夏天已經與空調分不開了因此現在的中國無疑是格外火爆,所以很多人都打開了「吃電怪物」,這是人們愛恨交加的空調。空調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偉大發明」,主要原因是空調可以調節空氣溫度,使其降低或升高,在熱夏天時,他能給人帶來一絲涼意。因此威利斯開利的發明受到現代人的崇拜。然而他帶來的高額電費也讓很多人承認自己負擔不起。所以空調成了夏季必備的工具。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這是有重大意義的發明,一是用磁石磁化鋼針,二是利用磁化的鋼針指南。指南針出現了。指南針進入到實用磁針的階段,對裝置方法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在實踐中開展了。沈括全面研究和比較了"水浮"法、置"指爪"法、置"碗唇"法及"縷懸"法的優缺點,認為"縷懸"法最佳。"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現代磁強計中懸掛的小磁鐵,就採用了此相似的方法。
  • 中國人不去歐洲人湊,川普稱歐洲的旅行者很快就能進行美國旅行
    中國人不去,可以讓歐洲人來——川普計劃解除歐洲人進入美國的禁令Forbes記者Tamara之前發布了一個新聞稿:在接受旅遊行業媒體採訪的時候被問到目前中國遊客短時間前往美國旅遊的問題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說,一些歐洲的旅行者很快就能進行美國旅行
  • 追溯指南針發明的故事
    人們的腳步伴隨著膽量的增長拓展,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無論是天上的星星,還是身邊的樹皮,都不再能告訴自己山洞的方向。於是在一團不知從何而起的大霧中,一個叫風后的奇男子,祭出了自己最新研製的法寶——指南車。  現代的人們普遍認定,後代的司南、羅盤,都是指南車的嫡系子孫。人們還說,沒有它們,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吃的什麼?
    那麼在歐洲吃黑麵包,水煮豆子時,中國人吃的又是什麼?中世紀大概在公元476年到1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內我國正好位於唐宋時期。唐宋時期的美食數不勝數,唐朝普通人主要吃餅,以胡餅和湯餅為主。胡餅是在餅上塗滿香油撒滿芝麻,有條件的還會撒上肉末,然後烤制而成,口感酥脆味道鮮美,老少鹹宜。
  • 調查顯示:東亞人智商全球最高 歐洲人緊隨其後
    中新網3月28日電 英國和美國等專家近年在研究全球人種的智商時發現,東亞人智商在全球最高,歐洲人緊隨其後。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國民分布在中國、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負責此項研究的林恩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智力的人種差異:進化分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東亞人智商平均達到105分全球最高,歐洲人緊隨其後,達到100。  美國有關人口研究專家也指出,中國人的智商大大超過歐洲人、美國人。專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在建築師、物理學家、博物學家等專家中,智商都以美籍華人為最高,美國人則最低。
  • 中國人比「四大發明」更偉大的發明
    [摘要]「二進位」更是中華民族的發明,是比「四大發明」在時間上更古老、意義上更重大、價值上更現實的發明,應在「四大發明」之前,該列「五大發明」之首。後來知道,「四大發明」之說還是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的,認定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重大貢獻,造福了全世界。
  • ……歐洲人居然與東亞人血緣關係最近
    英美等國專家近年在研究全球人種的智商時發現,東亞人智商在全球最高,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國民分布在中國、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東亞人成年後大腦容量比白種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歐洲人緊隨其後。
  • 三國時最偉大的發明家,一項發明救活無數中國人,至今仍在使用!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三國亂世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的一項發明救活了無數中國人,至今仍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此人不是諸葛亮,而是叫馬鈞!在大家印象裡,相信很多人都不認識馬鈞,因為三國人才太多了,曹操、劉備、華佗、關羽、孔融等,馬鈞根本就不起眼。實際上,馬鈞這個人非常厲害,至少從發明創造上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發明家!
  • 十進位制也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
    談起中國古代發明,大家耳熟能詳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和火藥。其實,十進位制計數法,也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之一。  十進位制  十進位制是世界通用的主要記數法。現代人們無論是中國或世界,都運用1(或一)、2(或二)、3(或三)……10(或十)……100(或百)……1000(或千)等計數,即十進位計數。
  • 華覺明提出30項由中國人完成的原創性重大發明
    對於「中國人發明了什麼」的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日前,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編纂的《中國人發明了什麼?》出版項目中,自然科學史專家華覺明超越「四大發明」之說,提出了30項由中國人完成的原創性重大發明。記者 劉婷  「四大發明」的提法源自何處?30項中國原創性重大發明以何標準篩選出來?
  • 為什麼歐洲人最煩的還是中國人(圖)
    核心提示:歐洲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去了以後,恨不得一天幹30個小時,在餐廳打工的當地人,到了下班時間多一分鐘都不幹,是中國人破壞了人家的生活方式。義大利人給我的感覺是,怎麼這麼沒心沒肺呢,金融危機都這樣了,怎麼還不抓緊時間掙錢呢,怎麼不學學我們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的中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