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這個大發明最早在廣州海面上普及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水羅盤

隨著技術的進步,航海設備也更加精密。

沈括

指南車模型

  廣州, 史上的那些個第一

  導航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即使在茹毛飲血的遊獵時代,一早起身狩獵的男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歸家的路。在那個溼漉漉,鋪著樹葉的山洞裡,總有一團篝火,一片盼望他們的目光。

  人們的腳步伴隨著膽量的增長拓展,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無論是天上的星星,還是身邊的樹皮,都不再能告訴自己山洞的方向。於是在一團不知從何而起的大霧中,一個叫風后的奇男子,祭出了自己最新研製的法寶——指南車。

  現代的人們普遍認定,後代的司南、羅盤,都是指南車的嫡系子孫。人們還說,沒有它們,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

  到底是誰最早把這磁石製成的設備裝上了海船,沒人知道。不過我們確知,這種船,最早出現在廣州附近的海面上。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夜則觀星 晝則觀日 陰晦則觀指南針

  從人類社會的早期開始,廣州所在的嶺南地區,就是造船的勝地。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銅提筒,繪製了載滿以羽毛裝飾的戰士的大船,那是先民們對水上健兒的史詩般的歌頌。

  早年的航海者們,受到導航技術的強勁制約。雖然我們能從世界各地的歷史遺存中找到他們駕駛獨木舟或者大木筏穿洲過洋的證據,但眾多海島上人類群落髮展水平的封閉、蒙昧甚至退化,也告訴我們這種孤舟重洋的方式成本多麼高昂。

  上世紀中葉曾經模擬遠古人類越洋壯舉的挪威人海爾達爾這樣寫他在重建的輕木筏子上的所見:「四周墨黑的波濤矗立如塔,無數發光的熱帶星星,仿佛從海水的浮遊生物處得到一點反光。時間和進化似乎已不復存在,我們被歷史永恆不變的一方面——星空之下無盡無絕的黑暗所吞噬了」。顯然,人類在方向感上的天然缺陷,需要藉助更加有效的外部力量彌補。

  到了宋代,大量巨艦的建造記錄令我們知悉,中國南方的遠洋航行出現了一個高峰。學者們說,這是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技術突破的標誌,就是「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指南針的最早記錄,來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這部書由朱彧寫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據父親朱服在廣州做知州時的所見所聞而寫。朱服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崇寧元年(1099~1102)任廣州知州的,也即廣州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時間不會晚於此時。

  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錄。

  晝夜守視惟謹 毫釐之差 生死系矣

  在船舶誕生之初,人類大抵只敢於在目力所能達到的最遠範圍內航行。茫茫的大海之上,並沒有多少明顯的標誌。波浪和魚,太陽和星星,來了又去,周而復始。能依託頭頂星空在洋面上弄清方位的,只是極少數最傑出的航海族群。而指南針的出現,造成了新的可能。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我國最初的指南針採用的是水浮法。後來,水浮法指南針被稱為水羅盤,即把磁化了的鐵針穿過燈芯草,浮在水上,磁針浮在水上轉動來指引方向。把指南浮針與方位盤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水羅盤。出現時間大約在南宋。南宋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說:「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船上有專門的人負責守著羅盤,不斷修正航向。這是一船安全的關鍵,絲毫不敢大意。

  用羅盤導航,應該說是今天海圖經緯化之肇始。藉助這樣的先進設備,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那時,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不過這時候,古老的「牽星術」依然繼續存在。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我們就見到有結構精巧的牽星板。這是古代觀星導航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項重要發明。古代航海家一代代積累起來的海洋地理知識,對信風、洋流的認識,當然也是船家的必修課。還能有什麼像脾氣難測的波濤那樣,更適合做一個好老師呢?

  漫長的發展 遙遠的傳播

  指南針在中國古代的演進經歷了很長時間。學者指出,王充《論衡》中所記「司南之構杓,投之於地,其抵抵指南」,應是模仿當時使用的圓底搏勺的形式,將磁石琢成磁勺,放在栻佔用的地盤上來旋定南北方向。莊季裕《雞肋篇》記載在兩隻水瓢中置磁石鐵屑,進行兩瓢相互吸引的幻術,這反映南宋初年司南已被指南針所代替了。

  中國古代還掌握了利用磁石對鋼鐵進行人工磁化,製造指南針的技術。用磁石製造司南,需要通過琢玉工藝手段,費工費時,而且如果質料不精,極向不準,是很難完成的。人工磁化的指南針就不然,只要將一根鋼針在磁石上摩擦,頃刻之間鋼針就能磁化。這項發明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所著《夢溪筆談》:「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渡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關於磁偏角,沈括又做了試驗。沈括精於天文曆法,因而他從圭表的地理子午觀測比較中加以證明。磁針偏角的發現,是古代科學史上的重要成果。歐洲到了13世紀才知道磁針偏角,那時多誤解為指南針工藝裝置上的缺點。

  沈括在指南針裝制技術上做了四種試驗——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縷懸法。但實際的指南針製作中,廣泛應用的是第一種。

  在明嘉靖年(1522~1566)以前,我國海航一直使用水羅盤,其製作簡單方便,但不太平穩,易隨船舶的搖動而搖晃。中國傳統式樣的指南針於十二三世紀傳入阿拉伯,後又傳入歐洲。歐洲最早對磁針的描寫見於英國亞歷山大·內卡姆在1195年所寫的《論物質的本性》,書中的磁針裝置與中國宋代所記的浮針完全一致。之後,歐洲人將磁針放在釘子尖端,可自由轉動,製成了旱羅盤,旱羅盤有固定的支點,不像水羅盤那樣不平穩,性能更適用於航海。在明嘉靖年間,我國也開始使用旱羅盤。

相關焦點

  • 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
    將這個發現運用於設計之中,惠更斯於1656年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擺鐘,並將它獻給了荷蘭政府。這架擺鐘由大小、形狀不同的些齒輪組成,利用重錘做單擺的擺錘,由於擺錘可以調節,計時就比較準確。這台鐘的問世標誌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計時時代。1657年,惠更斯取得了擺鐘的專利。1658年,惠更斯著《鐘錶論》書,對擺鐘的結構作了說明。
  • 《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摸著天-協助拍攝
    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第3幅圖】此作品由濟南攝影愛好者匡先生在著名的湘潭地區拍攝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第5幅圖】此作品由甘肅攝影愛好者束先生在著名的包頭地區拍攝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第6幅圖】此作品由臨沂攝影愛好者呂先生在著名的廣州地區拍攝用於方向定位的指南針【第7幅圖】此作品由蘭州攝影愛好者宗先生在著名的包頭地區拍攝
  • 手機上的指南針是怎麼用的?
    1、打開手機找到手機指南針,打開手機指南針,會出現讓你校對2、按著以上步驟進行校對,左右晃動手機,注意手機是與地面平行,出現以下情況時校對完成3、校對完成後會自動跳轉出來進行位置定位。以上就是手機指南針的使用。
  • 廣州全年日落最早的一天即將到來
    最近天黑得越來越早,這個趨勢可能很多市民都留意到了。這段時間上班族哪怕是正點下班,回家的路上沒走多久,路燈就已經亮起。事實上,廣州全年日落最早的一天即將到來,根據預報,11月29日,廣州日落時間為17時40分22秒,為全年最早。
  • 2020廣州全年日出最早是幾點?
    廣州全年最早日出時間:  2020年6月8日 5時40分29秒,比今年全年最遲日出(1月16日)提前了1小時29分50秒。如果天色晴朗,在廣州全年最早日出的那天,市民可早起感受一下早早就天亮是什麼感覺。
  • 指南針:世界各文化融合的功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天然磁鐵具有指向性,並用來辨別方向的國家。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古人就從冶鐵中認識了磁,並利用磁的特性製作出辨別方向的儀器「司南」。《韓非子·有度篇》中就有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辨別方向的意思。
  • 周六廣州迎全年最早日落,可觀火星、木星、土星
    大洋網訊 最近天黑很早,到本周六,廣州全年日落最早,天黑也最早。當天17時40分,夕陽已西沉地平線。同樣是「日落西山」,廣州今年的11月28日比7月3日提早了97分鐘。廣州日上中天12時15分本周六中午,廣州日上中天出現在12時14分57秒。
  • 蒸汽機:小人物的大發明
    瓦特瓦特工作室內景★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正如美國學者赫爾曼在《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一書中歷數蘇格蘭人對現代世界形成的貢獻時,將瓦特的蒸汽機看作是建構現代世界的物質力量。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瓦特是蘇格蘭人,曾長期就職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與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並列為這所大學的驕傲。瓦特1736年出生在蘇格蘭的Greenock這個港口城市,今天,他的家鄉博物館陳列著他當年修理蒸汽機時所用的一些工具。
  • 2019年11月29日廣州日落全年最早
    11月29日,廣州全年日落最早,天黑也最早。當天17時40分,夕陽已西沉地平線,18時05分可見「四星連珠」。    11月29日,廣州日落25分鐘後,在西方偏南的低空,可觀賞到木星、金星、彎月和土星由西向東依次在黃道上排成一條弧線,像神奇的仙女朝蒼穹灑落一串閃閃發光的珍珠,令人眼前一亮。這就是少見的「四星聯珠(四星一線)」天象。    11月29日中午,廣州日上中天出現在12時15分01秒。
  • 一個小小指南針,見證了古人智慧
    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製造指南針的?小小一個指南針,看似無足輕重,卻見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從上述記載來看,古人雖然沒有向孩子普及這類知識,但他們對靜電感應現象還是有認知的。 2、宋人對磁力特性的認識 張邦基提到了「磁石引針」,對磁石能吸鐵,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認識和利用,但宋人進一步認識到,磁石吸鐵這種特性(也就是磁力)可以不被鐵磁以外的其他物質阻隔。
  • 指南針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左傳》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在盲人左丘明傳授的基礎上,經過後來儒家學派中的一些人完成的。據說,左丘明是類似於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式的人物,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博聞強記,具有很深廣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失明以後,更加發奮著述,終於有了《左傳》的問世。這部書的內容是記述魯國的歷史,但又不限制在這個範圍,而且對當時其他國家的重大事件和相互關係,也有很詳細的記載。
  • 方舟生存進化手機版指南針怎麼用?指南針使用技巧攻略[多圖]
    方舟生存進化手機版指南針能幫助我們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找到生路,在辨別地圖的時候,通過指南針可以找到洞穴,去洞穴中探險必帶的就有指南針,那麼指南針在這裡要怎麼用?下面我們來詳細說明一下指南針的用法以及洞穴探險的詳情。
  • 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聞人軍先生指出,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   司南的磁勺應放在水銀裡   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   《宋書·禮志》引《鬼谷子》說戰國時「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
  • 探長貝爾拉赫-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1 詹忠效 繪
    探長貝爾拉赫-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1 詹忠效 繪
  • 11月28日廣州全年日落最早,17時40分22秒太陽下山
    近日,廣州上班族和上學族可能發現,天空越來越早「變黑」。哪怕是正點下班,在回家的路上,沒過多久,路燈就已經亮起。11月28日,廣州日落時間為17時40分22秒,為全年最早日落。同是日落,廣州今年最遲日落是在7月3日,日落時間為19時16分52秒。兩者相比,「最早日落」比「最遲日落」提早了1小時36分30秒。或許,有市民會疑惑,冬至日當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所有地區迎來全年夜長最長的一天,按理來說也是全年日落最早的一天。為何出現這種有趣的天文現象?
  • 11月28日,廣州日落全年最早
    據廣州市五羊天象館透露:今年 11 月 28 日,廣州全年日落最早,天黑也最早。當天 17 時 40 分,夕陽已西沉地平線。同樣是 " 日落西山 ",廣州今年的 11 月 28 日比 7 月 3 日提早了 97 分鐘。
  • 權變者的指南針是什麼?
    作者加迪斯其實還是在書裡給了一根指南針的。他說,你權變的分寸要向自由傾斜。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做什麼決定,也不管其中是不是自相矛盾,你決定的時候,要更多地考慮給牽涉到的人以自由。這個自由,是消極自由,也就是每個人免受別人幹涉的自由。那這是為啥呢?如果說,人性有什麼底層傾向的話,那就是更多地掌控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自由嘛。
  • 為什麼指南針和GPS在地球極地無法運行正常?
    然而,世界並不總是這麼簡單,全球定位系統是一項新技術,因此在它出現之前,指南針是值得依賴的,是真實的「導航顧問」。指南針是從公元1年開始使用,當時它是由中國漢朝首次製造的,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指南針和地圖曾以大富翁圖板遊戲方式走私給德國關押的戰俘。然而,GPS和指南針等導航技術並非沒有故障,而是在地球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運行。
  • 為什麼指南針和GPS在地球極地無法運行正常?
    然而,世界並不總是這麼簡單,全球定位系統是一項新技術,因此在它出現之前,指南針是值得依賴的,是真實的「導航顧問」。指南針是從公元1年開始使用,當時它是由中國漢朝首次製造的,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指南針和地圖曾以大富翁圖板遊戲方式走私給德國關押的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