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球有多重大家並不是特別關心,但怎麼說也比同體積空氣重不是嗎?但卻能懸浮在宇宙中,繞著太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公轉,卻不會往下掉,是不是很神奇?
地球的質量60萬億億噸是怎麼來的?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現象,他在1687年給出了萬有引力的描述: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寫成公式大概就如下:
寫公式就是如上圖,但牛頓當時並沒有給出這個G(萬有引力常數)的值,他也曾經想過,可以用一座巨大的山對一個鉛錘的吸引,進而求出萬有引力常數,再計算出地球的質量,可惜當時連牛頓都覺得這個不可能,因為和地球相比,山的質量微不足道!
1773年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內維爾·馬斯基林真的就測試了山對鉛錘的吸引力,他選擇了榭赫倫山(幾乎是個標準的圓錐體,方便計算體積),並且附近只有它一座高山,經過數年的觀測,他得出結論,鉛錘被榭赫倫山吸引傾斜了11.6角秒,由此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榭赫倫山平均密度的1.8倍,繼而算出地球總質量為4.772*10^24千克!
榭赫倫山的偏遠位置與對稱山形對實驗很有利
其實這也算不錯了,只差了20%,至少在同一個數量級以內,不過這個測量方法誤差太大,而在榭赫倫實驗後的10年後約翰·米歇爾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扭稱實驗,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結果實驗還沒完善他就去世了,卡文迪許接手後繼續實驗,終於測出了萬有引力常數!
卡文迪許測得的萬有引力常數
這個數字準確度極高,只比2014年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推薦的萬有引力常數值相差小於1%。因此用這個數字計算的地球質量5.965*10^24千克,也基本和現在差不離了!
地球為什麼能浮在太空中?
地球的質量確實很大,與它相比,即使是所有的海水質量也沒有它的萬分之一質量,那麼它為什麼不會往下掉呢?首先我們有一個問題要確定一下,太空中怎麼確定上下呢?
我們都知道,宇宙飛船繞著地球在飛,「離心力」和引力抵消,所以在飛船中是失重的,飛船中的上下我們可以參考艙內的擺設來輔助辨認,但是到了艙外怎麼區分,而且在任何軌道環繞地球飛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地球都是一個球體,怎麼分辨上下?
宇宙中到底怎麼來定義上下
其實在宇宙中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定義方式,找出地球的北極,很多人馬上就明白了,指南針的N指向北極,所以北極就是上,結論似乎正確,但方法是錯的,因為地磁的北極是S,那樣N才會指向北極,所以北極另有判斷方式,伸出右手,四指指向地球自轉方向自然彎曲,然後大拇指方向就是北極!
右手定則,判斷北極方向
因為人類大都在北半球,科學最早發展也是在北半球,所以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都是將北極朝上畫的,這是習慣的上方!
在太空中,真正地「下」在哪裡?
剛剛我們找出的下方,只是約定俗成,習慣上的下方,但對於地球來說,它的下方指向質心,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站在地球上,腳下就是下方,所以對於地球來說,整個球體表面都比內部在更高的上方!
但在太陽系中就不能這樣來理解了,我們脫離了地球的參考系,在太陽系中,以日心為參考顯然是比較合適的,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離心力」和引力相等,所以地球遏制住了掉落太陽的趨勢,因此對於地球來說,日心就是地球的下方!為什麼地球沒有下落是因為地球的公轉,如果誰將它剎車至零,估計要不了多久,地球就掉入太陽了!
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示意圖來理解上下也許更直觀,一張圖就能看出上下到底在哪裡!地球上的人沒有被太陽更大的引力吸走是因為,我們都在地球的洛希瓣之內,在這個範圍內地球引力有絕對的控制權,分界點在日地拉格朗日的L1點!
拉格朗日點
宇宙中有真正的下嗎?準確的說,應該是有的,至少每個星系肯定有,比如銀心黑洞就是整個銀河系絕對控制的「下」,從引力彎曲空間的角度來看,就如下圖:
太陽、中子星和黑洞對於時空的彎曲
不過各位放心,太陽系在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的位置圍繞銀心公轉速度超過220千米/秒,足以維持在這個位置繼續公轉,而且據說銀河系存在暗物質才將太陽系抓住,要不然早跑了!
比星系更大規模運動就不太好確認了,比如幾億光年內的星系都朝著巨引源運動,但卻因為宇宙膨脹的原因永遠都趕不到那裡,因為銀河系運行的速度只有600-800千米/秒,而就巨引源遠離的速度卻高達4400千米/秒!
因為整個宇宙一直不斷地在膨脹,1998年兩位科學家還發現宇宙在45億年前還加速膨脹了,是不是有點暈,不知道未來宇宙啥結果,但至少也會在千億年後才發生,關我啥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