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速海——最深處15.3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
亞速海,是一個陸間海:西面有克裡米亞半島,北面為烏克蘭而東面為俄羅斯。只有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
亞速海海流以逆時針方向運動,潮水高度不定,但最高可達5米。冬季大幅封凍。
亞速海還有一個稱號:全世界唯一的「四階陸間海」——要想從亞速海到達大洋,得先後經過黑海、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三個陸間海才行。
地中海是大西洋的附屬海,雖然黑海跟地中海是平行關係,但駛入黑海必須經過地中海,亞速海是黑海的一部分,因此也屬於大西洋的附屬海。
亞速海的南部通過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通,這個海峽非常狹窄,但黑海又通過更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通,地中海又是亞歐非三洲共同環繞而成的一片內海,它與大西洋連接的地方也非常的狹窄,直布羅陀海峽也是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亞速海平均深度7米,最深處也只有14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烏雙方對有爭議的地區水域的管轄權仍未解決。俄羅斯船隻通過連接黑海和亞速海的唯一通道刻赤海峽時,須向烏克蘭繳費。
俄羅斯雖然海岸線巨長巨長,但多數是瀕臨北冰洋不毛之地,比較知名的就是摩爾曼斯克和距離我國距離很近的海參崴。
此外二戰時期,根據波斯坦協定,波羅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或劃分給蘇聯,後更名為加裡寧格勒。
作為蘇聯最西部的領土之一的加裡寧格勒州,在冷戰中成為重要的戰略地區。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續繼承該地區,俄羅斯的船艦可通過波羅的海駛入大西洋。
此外,俄羅斯理論上還可以通過亞速海駛入大西洋,經過刻赤海峽、黑海、土耳其的兩端海峽、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太平洋。但亞速海水太淺,最深15米,平均水深七八米,估計無法通航大型軍艦。
眾所周知,海上巨浪往往由強風引起。而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①水平氣壓差;②地形;③地表性質等。地理位置上亞速海西面有克裡米亞半島,北面為烏克蘭,東面為俄羅斯,屬於一個陸間海;緯度上亞速海區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海水鹽度低的緣故,冬季大範圍封凍,海區盛行強大的偏北風;而且亞速海隔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北部寒冷陸地與南部溫暖海域形成較大氣壓差,加之北部較高,沿海地勢低平,來自極地冷而重的空氣一路南下,到了亞速海會像瀑布一樣直瀉山麓和沿海,形成狹管效應,強風最高可達40米/秒(稱之為布拉風),於是就會出現洶濤巨浪的景觀。
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海鹽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受極地冷空氣影響盛行偏北大風,夏季較乾燥。西部有狹長的沙嘴(從陸地凸入海中的狹長沙灘)與錫瓦什灣相隔(如圖)。錫瓦什灣海水鹽度很高,大部分水體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間,海底有厚達5米的淤泥,由於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敗的氣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蘇俄紅軍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裡米亞半島的白軍自恃為「天險」的錫瓦什灣,打響了解放克裡米亞半島的戰役。
『題幹』
1.簡析圖中狹長沙嘴的成因。(6分)
2.說明「錫瓦什灣常散發出腐敗的氣味,夏季尤臭。」的自然原因。(6分)
3.推斷當時白軍自恃錫瓦什灣為「天險」的原因。(8分)
『答案』
1.半島河流不斷攜泥沙如海沉積;錫瓦什灣海底平、海水淺,海流挾帶泥沙易沉積;堆積的泥沙不斷隨海流遷移,冬季的偏北風與海流方向大體一致,起到推動作用,慢慢形成狹長的沙嘴。(共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沙嘴阻擋了灣內外海水的交換;灣底淤泥厚,有機質多,微生物分解產生甲烷等「臭氣」;夏季氣溫高,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強;夏季乾燥,灣內水位下降;夏季風力弱,水體的流動性更差。(共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3.灣面水域寬闊,渡海時間長;冬季寒冷大風,水溫低,風浪大;灣內水淺不利於船隻通行;灣底淤泥厚,不利於行進;散發腐臭氣味,不利於長時間停留。(共8分:每點2分,任答4點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
1.根據圖示及材料可知,沙嘴的形成與河流攜帶泥沙入海、海流搬運、錫瓦什灣海底地平水淺、海流所攜帶的泥沙容易沉積等有關,冬季風力強勁,堆積的泥沙不斷隨海流遷移,冬季的偏北風與海流方向大體一致,起到推動作用,慢慢形成狹長的沙嘴。
2.「海底有厚達5米的淤泥,由於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敗的氣味,夏季尤臭。」說明臭味主要來自水中淤泥以及沉積物的腐爛,夏季氣溫高,微生物生長活躍。「尤臭」說明氣味難以擴散。夏季蒸發量大,降水少,灣內水位更淺;沙嘴阻擋了灣內外海水的交換,夏季風力較弱,稀釋作用弱,臭味濃度大,難以擴散。
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錫瓦什灣成為「天險」,說明該海灣由許多不利於蘇聯紅軍涉水的因素。由材料可知,灣內淤泥黏重深厚,不利於步兵行進;冬季風強勁且寒冷,水體溫度低;灣面寬闊,涉水強渡難度大;水位淺,不利於運兵船通行;氣味腐臭,不利於人員長時間逗留。
重磅推薦關注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在看留言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