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總是很有趣。如果是蘇聯使第一個人登上月球該怎麼辦?這麼想也很有道理,畢竟蘇聯人首先是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然後是將人類送入軌道。那麼蘇聯登月勝利會對美國產生什麼影響?
《為全人類》
而在這部電視劇提出了蘇聯人卻率先登上了月球,由此開展了一系列太空競賽。
劇中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於1969年6月在全球五億人口在電視機前現場直播觀看之下,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類。
蘇聯再度搶先登月
美國人目瞪口呆
===========好了,開始有劇透,怕看得快走===========
「為全人類」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因順應民情、大力支持太空計劃。劇中並沒有刻意醜化,只不過在描繪華府政治圈的時候,借他的形象來表現政客嘴臉。其中最具創意的,是談到白宮介入女航天員人選拔,第三集標題便是「尼克森的女人」。有個橋段是尼克森在火箭發射前,打電話給違抗總統意志的航天部門主管,先親切預祝任務成功,繼而語氣不變:「倘若你挑的女航天員砸鍋,一切唯你是問!」。
白宮希望借「第一對登月夫妻」扳回顏面
為什麼會出現女航天員呢?當然是因為美國在這個項目上,又被蘇聯搶先一步。為扳回一城,白宮原本屬意某位太空人曾任飛行員的老婆。除了金髮碧眼,符合「正統」美國人形象之外,即令不能送「第一位女性」,「第一對夫妻上月球」的公關效果也不差。太空人主管則以任務安全為由拒絕,因為金髮美女不但在同期受訓女性中資歷最淺成績落後,硬要安排夫妻同飛,兩人專長無法互補,也不符合任務需求。最後入選的是一位白宮眼中「又老又醜」卻成績斐然的資深飛行員。
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受邀在聽證會作證
儘管主角是航天員以及協助他們完成任務的科學家,但政治圈的幹擾,以及太空總署內部的勾心鬥角,起了帶動劇情起伏的作用,也更顯人物深度。如主角之一的太空人Edward Baldwin,因大嘴巴批評長官被媒體曝光而遭禁飛,就有國會議員暗中接觸,誘其指證長官無能,以便政府為太空競賽失利找替罪羔羊。然而Baldwin 幾經思考,終究不願背棄同僚,反而在聽證會上將責任一肩擔起。
當然嗜血政客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目標轉向大名鼎鼎的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由於無法在學術地位或事業成就上做文章施以打擊,議員選擇在公開聽證會上,曝露馮布勞恩戰時任納粹黨衛隊高官,發展攻擊盟國的V2 火箭,更驅使猶太奴工從事生產。黑歷史令輿論大譁,馮布勞恩立時身敗名裂,被逐出太空總署,連一心培植的好友之女也與之斷絕往來。
在我們這個時空,儘管一直有人以黑材料攻擊馮布勞恩,但出於美國政府刻意維護,他在完成太空梭設計之後,由太空總署退休,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表揚,65歲因胰腺癌過世。
第一季看完完,細節便不多說,且以個人最為動容一幕作結。前面講的馮布勞恩好友之女瑪歌,劇中是他從小啟蒙教導,一路引進太空總署,加入登月計劃,成為資深科學家的菁英女性,直可說青眼有加。自馮布勞恩被鬥倒鬥臭,黯然退出太空總署,瑪歌也和多數美國人一樣,視之為戰犯,滿手血腥的劊子手,連說一句話都不肯。後來馮布勞恩得知罹癌時日無多,藉機(這是另一段故事)要求瑪歌的主管派她來見自己,才終於有機會談心,並交付她親生父親的遺物。
菁英女科學家
馮布勞恩之於瑪歌,一直扮演父親角色,生身之父反而長期缺席,甚為疏遠。瑪歌只知道父親是名校高材生,戰時曾參與雷達設計,戰後則離群索居足不出戶,對家人也很冷淡,只和馮布勞恩等極少數好友有話說。直到父親逝世,瑪歌都未能了解其中緣由,只覺得父親不愛自己,一生怨懟。
原來瑪歌之父不僅參與雷達開發,更加入曼哈頓計劃,成為發展原子彈「胖子」的核心之一。他震驚於核武器殺傷之大,自覺是個滿手血腥的劊子手,無面目以示人,從此退縮繭居。受限於保密協定,他無法向任何人傾吐罪惡感,只能和同屬機密核心的馮布勞恩等人相濡以沫。而馮布勞恩之所以能夠惺惺相惜,除了分別隸屬敵對陣營,卻一樣設計殺人利器之外,也同感於彼此對科學的熾烈熱情。
借著向瑪歌轉述父親遺言,馮布勞恩也間接表達自己心境。戰時參與大規模殺傷武器設計的兩個人,當年都比劇中瑪歌還要年輕,滿腔報國熱血,一心只想發揮所長。納粹邪惡,馮布勞恩後來豈能不知,但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唯一能做的,是在大勢底定時,抗命而保全所有資料投降美軍。此舉被某些人批為賣國求榮,另一方則贊他棄暗投明。而在馮布勞恩個人,他只是不願心血結晶毀於一旦而已。
家人也要犧牲付出
令人動容之處在哪兒呢?我想,不論馮布勞恩如何工於算計,自私自利甚至具備各式各樣有虧德行的缺點,在那一瞬間,他對太空探索的熱情與執著表露無遺。戰爭勝負、個人權威乃至國家民族,都比不上對這個目標的追求。不只馮布勞恩,參與太空計劃的航天員、工程師、科學家,沒有這份熱忱,豈有可能面對數不清的困難,一次次挫折失敗、犧牲傷亡(不是只有太空會死人,也不是只有太空人會死),依舊勇往直前,不達目標不放棄。進步是這麼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套句劇中反覆出現的座右銘收尾:
「選擇這份事業,不是因為容易,正是因為困難。」
改之「我們選擇登月,不是因為它很簡單,而因為很難」
月球只是中繼,從來不是終點
到1973年,美國已建立了月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