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對未知的事物的無盡探索,在於不斷增長的知識。」左拉的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好奇心的重要性,在《蘇菲的世界》這本哲學啟蒙書中,關於能否成為一個哲學家的討論,最主要的就是要擁有好奇心。 只有有了好奇心,我們才能注意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即使這些事情對別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也是因為別人沒有好奇心,讓普通人找不到東西。 我們常常對九萬英裡以上有無限的好奇心,探索星星的好奇心刻在我們的骨子裡。 但同時,我們對腳下的土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感到好奇。 所以在不斷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會繼續探索下去。
美蘇冷戰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戰爭結束後,他們的人力物力不足以進行另一場戰爭,所以他們的競爭集中在戰爭之外,宇宙是他們的重要戰場。 他們集中了所有的科學研究,並開始為人類從未涉足的廣闊領域而努力工作。 兩國在空間競賽中取得的成果極為重要。 他們把人類智慧的造物送入太空,這無疑是值得銘刻的。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加加林,他是蘇聯太空人,他的小步對人類來說是一大步,因為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想法和宇宙。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當他第一次踏上其他星球時,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因為我們所夢想的一切都是以這種方式逐漸實現的。
除了航天,兩國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是競爭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提出了一項挖通地球的計劃,計劃勢頭很大,但計劃沒有完成,12226米的挖掘停止了。許多人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為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什麼這顆行星,而不是其他行星,與其他行星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對這些問題很好奇,過去人類也同樣好奇。 所以他們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我們現在比以前的許多人更了解地球,這與以前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積累起對地球的如此多的了解。
我們從地理書中了解到,地球的半徑和直徑,地球的周長等等,因為赤道是一個扁球,所以這裡赤道的半徑最大,是6378.137千米,平均半徑只有6371千米,所以要挖通地球,挖出地球的直徑,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此外,我們還關注地球的結構,主要包括核、地幔和地殼三種結構。 我們主要生活在地殼中,但地殼的厚度不一樣。 在我國,青藏高原是地殼中最厚的部分,馬裡亞納海溝是地殼中最薄的部分。 地殼和地幔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界面,我們稱之為莫霍界面,蘇聯的計劃側重於界面的深度。 世界科學界對未知的事物感興趣,所以他們認為底層也有我們不知道的生物,為了找到它們,一些國家開始探索地面浮子。 第一個是美國,重點是1956年啟動的莫霍界面。美國計劃在瓜德羅普島附近水域開放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有3億$的預算,只要地殼較薄,挖掘深度較小。
如果他們的計劃順利進行,就會很簡單,他們會很快完成任務,然後發現整個世界都會感到震驚,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強大的海洋壓力,一個非常堅硬的巖石外殼,當時的技術不足以製造這樣先進的工具,所以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困難和不可能的,最初計劃的$3億預算在315米的採礦後用完了,所以計劃被停止,沒有目的,因為如果繼續下去,將需要美國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在1966年8月,當局停止資助,並宣布破產計劃,以探索莫霍界面。花了十年時間才取得如此艱難的進展,所以這個計劃很困難。 當美國在當地失去主動時,仍在與他們競爭的蘇聯則望向地面。 由於美國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中遠遠領先於蘇聯,他們無法在天空中相互競爭,並計劃在地球底部獲勝,因此在1970年,蘇聯開放了自己的勘探計劃,被命名為「地球望遠鏡項目」。
他們從美國的經驗中吸取教訓,認真地對待這個計劃,並給出了非常充足的預算。 但蘇聯很快就發現,要趕上每一個人是不容易的。 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定製工具,因為硬殼不是普通的鑽機鑽下來,而是定製更硬的鑽頭,所以蘇聯的特殊材料和設備成本$4億,高於美國最初的預算。 但改進後的鑽探確實在計劃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花了十年的時間只鑽了幾百米,但蘇聯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鑽了12000米深,這使他們感到驚訝,並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來執行計劃,但在未來的十年裡,他們越努力學習,只鑽了200多米深,世界都集中在它上,看看他們最終能做些什麼。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蘇聯在第二年就宣布了終止這項計劃,此前他們做的所有努力、花費的所有財力都會是一個白費的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一切只是因為往下鑽研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地下的溫度比起地面要高出很多,這樣的高溫對於設備的磨損也是十分巨大的,而鑽頭的價格是昂貴的,繼續往下鑽的話,大概一天就需要更換一個鑽頭,這樣的成本無疑是十分巨大的。而在如此高的成本下,他們所能得到的好處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不值得與美國競爭的成本,從演練的深度來看,他們沒有發現任何驚人的東西。 這只是一個沒有回報的無底原因。所以蘇聯選擇及時止損。雖然鑽探沒有繼續,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我們生存環境的不懈探索,這是一種值得歷史銘記的精神。 我們必須始終充滿這種對生活的探索精神。參考資料:《現代科學技術大眾百科》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內部資源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