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廣漠無垠的宇宙之中,存在著太多的未知與危機,當人類長期身處太空之中,身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一項研究指出,太空環境會導致人類視力的急劇下降,曾有75%的太空人在太空中出現了視力問題。針對這一現象,英國《新科學家》在報導中指出:「太空人長期在太空飛行後,腦體積會增加」,腦體積增加後壓力都聚集在頭部,頭部的視神經被壓迫就會導致視力的銳降。
01
太空對人體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骨骼老化、肌肉萎縮都是常見於太空人的「太空後遺症」,人類都尚且不能抵禦來自太空的影響,更何況是動物。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實驗中,就有過把小動物送上太空的例子,而這些曾經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和小狗,都為宇宙之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如今的狀況,
真的讓人十分心痛!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人類的足跡從未中斷過。
▲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
從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前蘇聯的發射基地穿越大氣層飛向神秘的宇宙,到前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登上「東方一號」飛船,在1961年4月12日環繞地球飛行一整個軌道。再到《上觀新聞》中報導的:「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挖土」。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越來越深入,
有無數太空人前赴後繼地奔赴太空,為人類太空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萊卡」小狗
那麼,你知道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太空人」是誰嗎?他並不是前文所提到的尤裡·加加林,甚至不是人類!沒錯,全體地球生物中率先探索太空奧秘的是一條叫做「萊卡」的小狗,它在1957年11月3日,穿著太空服離開地球表面,比人類更先見識到了神秘浩大的宇宙世界。將萊卡送上太空的,
是蘇聯的太空研究專家們。20世紀初的蘇聯,正處於經濟、科技的全盛時期。
02
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蘇聯的宇宙探索事業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發現與進步,他們不僅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使用探測器拍攝了火星表面照片,還讓探測器圍繞火星軌道平穩飛行數天。航天技術的日漸成熟,讓他們萌生了親自去外太空看一看的想法,在正式啟用人類太空人之前,
蘇聯首先選擇了小動物來「打前哨」。
▲萊卡上太空照片
經過大量地篩選後,他們鎖定了一條叫做萊卡的小狗,這條小狗比起一般的小狗來說更具備進入太空的資質,它經歷過專業的訓練,也因此擁有更好的身體素質。在擇定小狗之後,蘇聯也沒有立即著手發射事宜,而是為了讓小狗逐漸適應太空環境,先模擬了一套太空中的生存環境,
在長時間的反覆訓練和測試後,儘量保證小狗安全的前提下,才將萊卡送上了太空。
▲被選擇上太空的猴子
但令人遺憾的是,真實的太空環境十分複雜且多變,模擬環境與之還是有差距,沒能適應真實太空環境的小狗萊卡,永遠長眠在了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在小狗萊卡之後,又有美國的科學家嘗試用動物探索太空。吸取前次的教訓,這一次人類選擇了與自身體徵相近的猴子。在正式升空之前,
這隻猴子也經歷了專業而嚴密的訓練。
▲太空歸來的猴子
也許是由於與人類體徵的近似,這隻猴子成功地在太空遨遊一圈後,回到了地面上。然而在數年後人們卻發現,它的壽命比起一般的猴子要短許多,專家認為,這也許是由於在太空中的經歷對這隻猴子的身體產生了傷害,所以才導致了它壽命的減短。小狗和猴子被送入太空,
並非出自自己的本心,但它們卻用自己的犧牲促成了宇宙研究事業的大步邁進。
03
而那些前赴後繼趕赴太空的太空人們,他們更是抱有一腔熱血和赤誠,出於自願與信仰飛向太空,用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換來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發展。這樣的犧牲可以說是出於自願,也可以說是無奈的選擇,
因為要探索未知的世界,就勢必有人要做出讓步和犧牲。
▲宇宙飛船(概念圖)
那些日夜為科研奮鬥的人,身先士卒地站在整個人類群體的身前,自願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健康,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斷進取與付出,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成果與發現,讓人類解開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謎團,
與此同時更加珍惜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他們的付出,值得人類永遠銘記。
結語
成語首當其衝,出自《獻帝春秋》:「豈意今日身當其衝」,意為首先受到衝擊、感到壓力。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中,那些為之犧牲與奉獻的動物和人,就是這樣首當其衝的存在,他們不顧自身,為人類命運赴湯蹈火的偉大身影,將永遠篆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
參考資料:
《新科學家》
《上觀新聞》
《獻帝春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