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國家五千年文明史源遠流長,也留下了無盡的神話和傳說,而在這些傳說中,那些神奇古怪的鳥兒可是一個龐大的族群。
古代的學者將這世界上的動物分為五大類,毛、鱗、羽、介、贏,又被稱作五蟲,其中羽蟲,指的便是鳥類。
而在神話傳說中,除了那些普通的鳥類,還在一大群稀奇古怪的傢伙,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這些奇特的鳥妖們。
首先,讓我們翻看上古人類的生活指南——《山海經》看一看上面所記載的那些神奇而又古怪的怪鳥們吧。
首先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隻名叫顒的人面四目鳥。
這是一種長相恐怖的猛禽,整體看起來象貓頭鷹,卻長著一副人臉,卻有四隻眼,也有耳朵,它發出的聲音如自呼其名。
當這傢伙出現的時候,就會引起長時間的旱災。據說它經常出沒的令丘山上沒有草木,多山火,極少下雨,估計就這傢伙住在那裡造成的。
據記載,明朝萬曆二十年時,顒鳥群聚於豫章城永寧寺,有二尺多厚,且當時燕雀成群,叫聲嘈雜,結果在當年的五月至七月,豫章郡酷暑異常,滴雨未下,禾苗全都枯萎了。
看來來這顒鳥的本事,也不算太厲害,兩尺厚的顒聚在一起,也只是酷暑異常,沒有下雨,與想像中的「連年大旱」差了不少。
如果是能力疊加的話,分到每隻顒鳥頭上的乾旱威力就更小了,這也間接反映了它們單個的能力十分有限;
如果不能疊加互分,那麼顒的能力也不算差了,畢竟對農耕國家,乾旱三個月等於間接取走了許多人的性命。
顒不是傳說中的那些神獸和兇禽,卻又和普通鳥類不同,具有一定的特異能力,所以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力量不強,所以它們能夠象普通的鳥類那樣,群體聚集,而不象那些上古神獸一樣獨來獨往,但又因為擁有一定的神力,使它們比普通生物更加可怕。有時候一個不小心,就會給人類惹來不大不小的災禍。
讓我們翻閱《山海經》繼續尋找,接下來的惹禍包,是一隻名叫鳧徯的人面雄雞,好吧雞也算是鳥類的一種。
據說這種鳥兒住在龍首山西面二百裡的鹿臺山上,遠看象是一隻普通的大公雞,等走近了看,居然長的一張人臉,口中還發出:「鳧徯、鳧徯」的叫聲,這要是半夜碰到的話,可真夠嚇人的……
鳧徯無論公母,都長得像公雞。在野外見到這種鳥,就要小心了,據說這種鳥是戰爭的徵兆,只要它一出現就會打仗。
據說上古時候在郴江地區,就有人發現了鳧徯,於是第二年就發生了戰爭。從此之後,人們非常厭惡這種鳥,遇到就會捕殺。
看來上古人類對這惹禍招災的鳧徯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自三代以來從沒聽說有人見過它,估計已經被絕種了吧。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一種叫做鵕鳥的怪鳥,這是一種赤足白首的鷂鷹。
據說大神燭龍有個兒子叫作鼓,和父親一樣是人面龍身之神。
因為他爹叫燭龍,所以天下地下大多數神靈都得讓著他,更有一群小神小怪拼命巴結這位神二代。
而在這些神當中,有一個叫欽【丕鳥】的傢伙,和鼓的關係最鐵,經常一起幹些紈絝們愛幹的壞事兒。
有一天,鼓帶著狗腿子欽【丕鳥】去崑崙山遊玩,在山南面,碰到了天神葆江,這傢伙其實也是個狗腿子,不過人家抱的是天帝的大腿。
自古狗腿子最喜歡仗勢欺人,偏那葆江還是頗有本事,再加上能言善辯,常常在天庭譏諷的鼓下不來臺。
如今仇人相見,已是分外眼紅,偏那葆江嘴皮子翻的飛快,一通陰損刻薄的言語,讓原本就不善言辭的鼓瞠目結舌,只是不知如何回答。
越想越怒,再加上狗腿子欽【丕鳥】在一旁煽風點火,鼓一怒之下,和欽【丕鳥】合作,將那葆江殺掉了。
原以為他爸是燭龍,就算殺了,天帝也會給個面子。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
誰知道,事情卻越鬧越大,因為燭龍的地位太高了,已經威脅到天帝的位置了。
這次鼓被抓住了把柄,天帝就小題大做,殺雞儆猴,故意在燭龍的老巢鐘山附近一個叫嶢崖的地方,把肇事者鼓和參與者欽【丕鳥】處決了。
鼓死後陰魂不散,怨魂轉世成為一隻叫作「鵕鳥」的怪鳥,樣子像鷂鷹,卻長著紅色的腳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黃色的斑紋而頭是白色的,叫聲與大雁叫相似。只要它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裡就會發生旱災。
鵕鳥雖然死了一次,但還沒吸取教訓,反而破罐子破摔,仗著父親的威名,一逮到機會就出來鬧事,以此來發洩內心的憋屈之氣,因此人們對它深惡痛絕。這傢伙應該是上古鳥類中,最能惹禍的存在了。
緊跟著下一個出現的,叫作大鶚,是一種猛禽,綜合起來看應該叫黑斑虎爪雕,這傢伙其實和鵕鳥的有很大關係,前面說到鼓死後化為鵕鳥繼續在人間恣意妄為的事,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他的忠實小弟欽【丕鳥】的故事。
欽【丕鳥】死後化作了大鶚,其形狀像普通的雕,卻長有黑色的斑紋和白色的腦袋,外加紅色的嘴巴和老虎一樣的爪子,叫聲和晨鵠相似。這傢伙和他的老大鵕鳥一樣,也喜歡到處惹禍,只要它一出現就會有血光之災。
關於鼓和欽【丕鳥】殺死葆江的傳說,還有一個比較光明的版本。據說鼓和欽【丕鳥】又名倏和忽,而葆江叫作混沌。
倏是東海的天帝,忽是南海的天帝,混沌是中央的天帝,三人非常要好的酒肉之交。
倏和忽經常去混沌那裡蹭飯,混沌很大方,每次都會好酒好肉,殷勤地招待,這使得倏和忽非常感動。決心要報答混沌的深厚情誼。
他倆商量:「諸神皆有有七竅,故能享受聲色之娛、酒肉之歡。混沌一竅也無,不如我們幫他鑿出七竅來。如此,它就能和我們一樣快活了。」商量好之後,倏和忽便找來工具,為混沌做了一場「大手術」。
他們每天在混沌身上鑿出一竅,一連鑿了七天,才把混沌的七竅鑿成。倏和忽剛想慶祝一番,發現混沌已經去世了。
因為無意中把自己的朋友給殺死了,倏和忽非常傷心,萬分悔恨之下自我懲罰,一個變成了鵕鳥,另一個變成了大鶚,呵呵,不管是哪個版本,這兩隻鳥都變成了超能惹禍的傢伙。
前面我們說的那些鳥,雖然看起來有些厲害,其實都屬於小打小鬧,下面這一隻,才是真正重量極的,它的名字叫畢方。
據說在長留山西邊二百八十裡外的章莪山,是畢方的老家,這裡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
畢方就住在這座山上,他的樣子像一般的鶴,但只有一隻腳,長著青色的身子、紅色的斑紋,有一張白嘴巴,這種異獸的名稱是畢方。
畢方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畢方不吃穀物,只吞吃火焰,傳說它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裡就會發生怪火。
畢方是黃帝的麾下的大將,據說黃帝在泰山封禪的時候,乘坐著蛟龍拉的戰車,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那時候的大地上還沒有火,人類只能像野獸茹毛飲血。到了寒冬,會凍死很多人。人類常常祈求天帝賜福,但天帝卻不願意將火施捨給人類。
畢方是掌管火的神,他看到人類如此困苦,就一再建議把火賜給人類,但是每次都被天帝拒絕。
於是有一天,趁天帝睡覺的時候,畢方把火種偷了出來,悄悄地帶到凡間,將其送給了人類,自此,火與熱傳遍大地,讓人類受寒冷之苦。
因為畢方盜火,激怒了天帝,就將他變成了一隻全身冒火的鳥兒,走到哪裡燒到哪裡,成了人們詛咒的對象。
於是盜取神火的飛禽版普羅米修斯,在上古繼續著它悲慘的命運……
不過,關於畢方還有另一個版本的傳說。
據說畢方本就是上古神鳥,不會說話,全身冒火的那種,住在東海深處。
那時上古人類過的非常艱難,他們還沒有單獨分類,屬於毛蟲的分支,受麒麟的管理,每日茹毛飲血,饑寒交迫。
此時麒麟帶領的毛蟲正和鳳凰帶領的羽蟲打仗,雙方勢均力敵,人類因為直立行走,雙手可以使用武器,讓羽蟲在初期戰爭的損失慘重。
鳳凰就派畢方去分化瓦解,想辦法讓人類背叛麒麟,畢方想了想,人類本來實力就不弱,如果再把生火的技術傳授給他們,人類絕對不願再臣服麒麟的。
於是,它飛到一個人類部落的上空,在附近的大樹狠狠一啄樹枝,那樹枝上頓時就冒出了火苗,初時人類很怕這隻鳥,後來看到了火,就紛紛過來烤火,烤肉,載歌載舞的歡慶。
等那樹燒光了,人類就又繼續吃生肉,吹寒風去了,把個畢方氣的要死,它飛過一個又一個的人類部落,啄了一顆又一顆大樹,結局基本都差不多,不少人類還把它當作神靈祭拜,傳說商朝所崇拜的玄鳥就是從畢方的形象中演化來的。
可惜,畢方飛過無數人類部落,竟沒一個能領會它的意思,終於,在某個人類部落再次做出愚蠢的舉動之後,大怒的畢方張嘴賞了他們一口火。
於是,畢方又成了專門放火的兇禽。
如此過了許久,畢方已經放棄了努力,決心返回東海的時候,在海邊碰到一個叫燧人氏的部落。
畢方決心再試一次,如果這幫傢伙還是那麼愚蠢的話,就再一口火送他們去見女媧始祖,然後回東海面壁去。
於是畢方再次來到一顆大樹上,又開始它的啄火教學。
燧人氏的首領非常聰明,他開始觀察畢方啄火的過程,那神鳥一見大喜,一連示範了三次,燧人氏恍然大悟。
他找了一根結實的幹小樹枝,將一頭兒削尖,然後在一顆乾枯的樹幹上鑽鑿了起來,很快「鑽木取火」這項了不起的技術被人類發明了。
從此,人類脫離了毛蟲之首麒麟的管轄,成為了一個新的種群——贏蟲。
好吧,因為神話中惹禍的鳥兒是個大家族,筆者先暫時說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將繼續了解這些神奇而淘氣的傢伙們。
點擊關注,看更多神話傳說。